重型乙脑患儿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8-18
/ 2

重型乙脑患儿的护理体会

唐永碧

唐永碧

(遵义县中医院贵州遵义563100)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8-0253-01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病变的急性传染病,夏秋季节为发病高峰期,经蚊虫传播。本病主要侵犯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病情凶险,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严重危害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我院共收治了重型乙患儿共32例,给予了及时的抢救治疗及精心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重型乙脑患儿共32例,年龄:3~7岁17例,7~13岁11例。

1.2临床特点

均来自农村,所有病例都以无明显诱因的发热为首发症状,T39.5℃~40℃以上,年长儿均诉开始发病时有头痛,精神萎靡、呕吐、嗜睡;年幼儿烦躁哭闹,意识均障碍进行性加重,出现惊厥、昏迷及呼吸衰竭。

2.结果

痊愈27例,因入院时间太迟且病情重留下后遗症的有3例,因呼吸衰竭死亡2例。

护理体会

2.1基础护理

2.1.1注意保持口腔清洁,每天做口腔护理2~3次,根据情况选用生理盐水,2.5%碳酸氢钠或3%双氧水。口唇干裂者用唇膏涂擦,保持滋润;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洗双眼,保持眼部清洁,眼睛不能闭合时,可用生理盐水或凡士林纱布遮盖眼部;必要时用眼药水滴眼3~4次/日;睡冰枕或冰帽时注意用纯棉小毛巾保护耳部,防止冻伤;经鼻吸痰或上胃管时动作要轻柔,防止外力损伤鼻粘膜,鼻饲患儿随时检查鼻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1.2皮肤护理

注意皮肤的护理,定时翻身,防止受压皮肤受损,穿纯棉宽松的内衣,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保持床铺干燥平整,防止褥疮发生。

2.1.3饮食护理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昏迷患儿给予采取鼻饲或静脉补充。合理营养利于疾病的恢复。

2.2高热的护理

重型乙脑患儿常均有高热,体温均在39~40℃以上。高热可引起脑细胞缺血、脑组织水肿,导致惊厥[1],密切监测体温,为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将小儿腋温控制在38℃以下。

2.2.1物理降温:将患儿安置在室温22~24℃的房间内;头部放冰帽或冰袋;温水浴、冰盐水灌肠;颈部、夜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放置冰袋。密切观察局部皮肤情况,防止冻伤,作好交接班。物理降温时按“热以冷降,冷以温降”的原则,即高热伴四肢热,无寒颤者予以冷水浴、冰敷等降温,而发热伴四肢冰冷、畏寒、寒战者予以30~35℃温水擦浴,至皮肤稍发红转温。

2.2.2药物降温:由于乙脑高热常为持续性,普通的物理降温效果差,可配合药物降温,常用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乙酰氨基酚为儿童发热的首选药,剂量:10~15mg/kg/次,4~6小时可重复使用,每日不超过5次。

2.2.3亚冬眠疗法: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伴有脑水肿和高热伴惊厥者,可用亚冬眠疗法[2]。既可降温、镇静,又能起到保护脑细胞的作用,常用氯丙嗪和异丙嗪各用0.5~1mg/kg,每4~6小时一次,使肛温降至38℃左右,一般连续用3~5天,用药之前注意补足血容量。脑水肿患儿用20%甘露醇每次1~2g/kg,快速静推或静脉点滴(20~30分钟内用完)或与速尿1~2mg/kg/次合用。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给氧,防止呼衰的发生。注意避免过度降温,以免出现虚脱。加强基础护理,防止褥疮及肺部感染的发生。

2.3惊厥的护理

乙脑的病情变化迅速,危重患者必须日夜守护,密切观察患儿的神志、呼吸、面色、瞳孔的变化,定时测量体温、脉搏、血压。备好急救药品及抢救器械,随时准备投入抢救。及时评估惊厥的先兆表现,及时处理。

惊厥是乙脑的严重症状之一,频繁惊厥可加重脑细胞损害,加重脑缺氧和脑水肿,可易发生脑疝,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增加后遗症致残率。因此,应密切观察患儿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生的时间、频率、持续时间,及时报告医师并给相应处理;颅内高压征导致惊厥前患儿常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加重、烦躁不安、肌张力增高等表现,一旦出现惊厥,立即给予安定0.3~0.5mg/kg缓慢静注,同时将患儿头偏一侧,防呕吐物吸入,并于上下齿之间放置牙垫,以预防咬伤舌头;给氧、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加强安全防护,床旁加护栏,必要时使用约束带,避免躁动时撞伤。昏迷患儿去头高足低仰卧位(15~30°),以减轻脑水肿。

2.4防止呼吸衰竭

及时评估呼吸衰竭的原因并给予相应护理,呼吸衰竭是重型乙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密切观察患儿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重型乙脑患儿常规给予氧气吸入,以提高动脉氧分压,改善脑缺氧,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痰液粘稠时给予雾化、拍背、吸痰,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2.5心理护理

重型乙脑患儿病情发展迅速,惊厥及昏迷期病情危重,家属情绪紧张,担心疾病预后,护士应针对家属的心理,及时向家属说明疾病发展的规律,做好相关解释工作,配合治疗。针对患儿也要注意心理护理,首先要呼唤姓名,解释操作目的及注意事项,鼻饲、擦浴、大小便都要先与患儿交流,并且播放音乐或儿歌。实现对神经系统的有效刺激,小儿的神经系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有很强的可塑性,呼唤可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重建神经功能网络,达到重塑作用,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3.讨论

该病以农村多见,因农村居住环境差、医疗条件限制及家长对疾病认识不够,延迟就医。告知家长要注意环境卫生及灭蚊。本组病例我们在临床上除正确的治疗外,加强了基础护理,抚摸患儿的皮肤,按摩患儿的全身,增加刺激元素,结合相应的肢体康复功能锻炼,促进患儿的大脑功能和肢体功能恢复。大部分昏迷患儿在短时间内恢复了意识。留有后遗症的患儿,仍需继续耐心观察,加强相应的护理措施,防止窒息或突然的病情变化。吞咽困难者指导家属细心喂养。四肢活动障碍者每天用温水擦洗并做被动运动,将肢体摆放在功能位,同时辅以针灸、理疗。失语者给予语言训练,给家长正确健康指导,鼓励家属和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赵祥文.儿科急救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91.

[2]赵祥文.儿科急救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