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7-17
/ 1

谈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

夏新村

夏新村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韩店镇新世纪中学256200

一、从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转变

昔日的数学课堂教学,往往过多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分析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潜能,要给每个学生以自由、活动的空间,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要在教学过程中,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建立具有进步意义的新联系,提出新见解,创造新成果。如教学《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节时,让学生给定图形,以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构思独特具有意义的图形,并写一两句诙谐的解说词。教学时让学生个人设计、发挥想象,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汇总全班的优秀作品并展示评奖。结果,学生的构思之巧妙、想像之丰富、语言之幽默让人耳目一新。

二、从重双基训练向重思想方法转变

过去一些数学教师错误的认为学习数学就是多做练习、培养基本的解题方法和解题习惯,教学则是传授数学基础知识、训练学生解题技能和技巧。因而在课程上,过多强调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而将知识本身所蕴含的基本原理一带而过,学生在课堂上不是洗耳恭听就是埋头苦练,没有自我理解的时间和表达个性见解的机会,压抑主动性、独创性,必然造成学生缺乏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埋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后继学习。我们应该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体验、领悟,从“学会”走向“会学”。

三、从重独立完成向重合作交流转变

在教学中,合作的有效性往往取决于合理分工、团队精神、民主决策等,我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合作学习小组,我不再作为教学的领导者,而是作为小组中的一员,参与到小组讨论中,与学生相互支持、配合,并积极承担着集体中个人的责任,使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和所有学生都进行有效的沟通,帮助同学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这样,尽管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但是当学生共同处在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学课堂中,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使数学的课堂成为一个交流的课堂、活动的课堂。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大胆尝试、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如在学习《菱形的性质》时,我让学生每人剪出一张菱形的纸片,让他们自己动手折叠、自主探索有关菱形的性质的结论,然后小组间讨论总结,最后让学生从特殊性结论上升到一般性结论,并给出证明,建立了宽容、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融洽。

四、从重模仿向重创新转变

教学中应该改变学生用大量的时间进行模仿性、重复性的强化训练方式。引导学生从概念出发、从问题出发,对知识的发现、应用过程和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我在教学矩形概念时,让学生从日常生活和小学学过的长方形概念中取得潜在意义,然后,通过联想,从原数学认知结构中分化出内化新知识的衔接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学会了联想就学会了数学。同时,数学知识的潜在思维价值和智力价值也有赖于教师的挖掘和揭示。如在教学中,有学生问:“老师,长方形、梯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而圆为什么不可以呢?”我就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进行探索,结果发现,不只是长方形、梯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圆经过转化也可以的。所以,只要你善于联想,打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就可以触类旁通。

五、从重教法设计向重教学相长转变

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在新课程中,师生互教互学,使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公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让教材真正成为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如在学习有关几何证明题时,我经常放下尊严和架子,把讲台让给学生,把自己变为学生,虚心聆听他们解题过程中的奇思妙想,认真排解“小老师们”在解题方法上激烈争论,仔细分析各自的成功与失败。问题由学生提出,结论由学生来探索,方法由学生来摸索,结果由学生来评判。这样,师生双方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中呈现师生、生生之间积极的互动,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体验过程。

六、从重标准答案向重求异思维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探索与创新精神,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列为发展性领域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除了依靠学生自身的生理条件和原有的认知水平以外,还需要相应的外部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如通过用火柴棒来研究正方形个数与火柴棒根数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学生分组,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答案虽然一样,但却得到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一过程即让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又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像这样,一道数学题经过一番思考、探究,解出答案之后,启发学生进行如下探究:命题的考察意图是什么?考察我们哪些方面的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然后验证结论是否正确合理,命题所提供的条件的应用是否完备?求解论证过程是否判断有据?本题有无其他解法——一题多解?众多解法中那一种最简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