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养与艺术创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4-14
/ 3

学养与艺术创作

张磊石

关键词:学养人文内涵高尚品味学养底蕴超然气质文化承载卓越眼界全球化文明

0引言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思维的迅捷与广远曾作出如下描述:“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一个不具有广博知识的人或艺术工作者,尽管让他驰骋想象的空间,那么,也不会走的太远,而一个具有深厚学养的人或艺术家却可以做到。那么,什么是学养呢?一个艺术家应该具备怎样的人文内涵呢?学养和艺术创作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艺术家作为精神产品的创作主体,只有具备良好的深厚的学养才能更好地从事精神产品的创作活动。所谓艺术创作就是艺术家的首创行为。即艺术创作行为,是艺术家能动地将自己独有的——艺术才气、艺术体悟、思想感情、生活内涵、人生感悟等有机展示或物化成一定具体艺术行为过程或艺术实体形态的必要而关键的阶段。所谓艺术创作活动,就是艺术家运用已经掌握的艺术创作本领(主要表现在已经形成的艺术心理定势和创作才能上),将生活中得来的素材——诸多表象做材料,围绕一定的主题倾向,进行艺术思维(特别是其中的形象思维),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艺术胎儿——艺术意象,随即运用艺术语言和各种表现方法,把它物化为供人欣赏的艺术形象,记忆出作品的全部创作活动过程。

艺术家采用不同的艺术方法,对他的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成功与否的影响。艺术方法,也称艺术创作方法,它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时所遵循的艺术创造的基本规律、原则和手段。可以想象到,艺术创作既是创作者学习艺术的起点,又是其在艺术活动上长期追求的目标。古今中外所展现的人类文明中灿烂辉煌的美术作品就是由千百年来无数的美术家们在艺术活动上共同勤奋创造的,可以说是艺术家学养和智慧的结晶。

1艺术学养的底蕴与艺术创作

不是人人想当艺术家就都可以当艺术家,有些从事美术创作的人甚至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达到纯熟的水平。艺术家往往对外界事物具有高度的敏感、突出的审美感受能力、丰富的情感,并且倾向于以美术手段为表达其感受、认识、思想和情感的理想途径。艺术家的学养包括——学识修养、人生修养和艺术修养和三大方面。在美术方面的天赋往往要高于一般人,他们对美术思维方式和表现方法等通常比常人表现得更具理解力和接受力。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学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首先,艺术创作是精神性行为。这是艺术家独有的意识、思维和心理等积极活动的行为过程。其次,艺术创作具有较强的实践特性。第三,艺术创作是艺术家首创性行为。第四,艺术创作具有多元特性。第五,艺术创作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另外,也是最主要的,就是他必须有一定的理论观。只有具备以上几方面的先决条件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达·芬奇的艺术学养和他的艺术创作是成正比的。

不能成为优秀艺术家有着很多艺术创作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所谓艺术创作的客观条件就是制约和影响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不受艺术家主观意愿支配的诸多因素,如时代背景,生存环境,所谓主观条件就是不具备或缺少艺术的先赋才情、学养底蕴和探索精神。主客观条件都是艺术家创作的天敌,但归根结底还是内因即主观条件决定的——学养底蕴。艺术学养是一个人整体的文化知识结构。没有一个整体的文化知识结构就会引发出极其严竣的荒谬后果。

2高尚品味、艺术情趣与艺术创作

在很多情况下,美术创作往往是以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为目的的。艺术家的审美观念又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即审美观念高尚品味、艺术情趣。也就是人们在生活体验中按照自己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和观照,最后形成了自己关于美的看法和态度。

一个艺术家审美观念的形成还与他先天的心理结构、气质秉性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艺术情趣既是在审美观念确定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艺术某一方面特殊效果的偏爱。例如,中国画讲究天人合一、心有万象、天马行空的创作方法和心态,并视此为作画的最高境界。“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很早以前的中国画论就有了这样深刻的阐述,可见中国画的起步就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艺术。笔墨里渗透的是作者对人生的认识和感触,自然景物只是作者对人生的反思和认识的一种载体,他们的笔墨情趣并不受外界自然的束缚。寻找的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独特意境。对景写生中国画家也有,但不是创作,只是收集些素材罢了。西方风景画多强调对景写生,在现实中感觉大自然。依靠丰富的色彩,细微的光感表达一种真实存在的自然风光。以此表达自身对自然和世界的理解。西方风景画家追求的是尽最大量的再现自然,采用不同的手法描摹自然的景色。甚至寻找科学的方法,试图更直接、更形象、更有效的表现自然,这种创作方法最基本手段是不断的观察自然,哪怕是一点点细小的变化和不同,这一点尤以印象派表现的更为彻底。对于“神”的理解,西方风景画是逐渐认识到并发展起来的,与中国山水画的最初就追求“神”的起点不同。这主要是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创作的理念不同,所以体现在画面上的视觉效果也就不同,这是基于两种不同美学思想的创作态度。艺术家所必备的高尚品味艺术情趣审美应该和艺术创作相结合。相反,陈腐守旧的审美观念和背离艺术规律的盲目求异,以及低俗的艺术情趣尽管在一定的时期内可能受到一部分观众的拥护,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艺术的发展将终将被彻底淘汰。

3艺术创作是文化的承载

《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就是以纯粹客观自然与人的一体化为艺术创作宗旨的理论体系,使得画家描绘出许多拟人化的艺术作品。

文化是艺术的的载体,艺术是文化的承载。文化素质的提高,必然会有助于美术家思想水平的提高:在很多成功的美术家那里,对其他门类艺术或学科的修养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艺术家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不只是出于知识结构上的目的,更重要的在于能从其他领域的修养中获取启示和灵感。如,中国古代画家就深受中国古代儒道思想的影响,从中汲取艺术素养,使中国绘画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就有了儒道思想极深的烙印。中国古代哲学对于自然的认识不同于西方哲学。中国山水画诞生的东晋,正是道家的玄学风靡四方的时候。道家的那种重“心”略“物”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甚至整个中国艺术的重表现而略再现的美学观念和基础,并在古代哲学家那里努力探求“有意味的形式”,即努力追求画尽意在的艺术创作的理想境界。如中国唐朝张彦远讲“意在笔先,画尽意在”也就是以少而精的艺术语言去表现更多的艺术意境和艺术魅力。在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变产生绘画理论。魏晋时期谢赫的《画品》是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他在《画品》中提出的“六法”一直影响着中国的绘画,尽管受时代的制约所品评的画作带着时代的局限性,但六法中“气韵生动”、“应物象形”却成了后来人追求的目标。人们对画中气韵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对技巧的关注,这种审美观念始终影响着中国绘画的发展.在历代画论尤其是宋代以来文人画论中,保存着大量有关与气韵关系的论断,可见文人画家们在追求气韵生动的道路上达成了共识。刘宋时期,山水画家王微所著《叙画》又将审美情趣提高的一个新高度。指出山水画创作的“致”和“情”,以“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抒发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艺术家的审美意识。以及后来明末时期董其昌的南北宗论追求书法入画以笔势的运动作“不似之似”的组合,强调布局中的势,笔墨中的虚实和“画欲暗不欲明”的生动性和含蓄性。使中国绘画形成以写意为主要表现形式而有别于西方写实的画种。中国画所要求的画面意境是以有限的画面,表达无限的空间。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对画中气韵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对技巧的关注,这种审美观念始终影响着中国绘画的发展。在历代画论尤其是宋代以来文人画论中,保存着大量有关学养与气韵关系的论断,可见文人画家们在追求气韵生动的道路上达成了共识——提高画家韵学养是达致气韵生动的唯一途径。

4艺术家的卓越眼界和超然气质

李苦禅说:“必先有人格,方有画格”。艺术家要取得成功,除了基本的专业技能的获得外,最后要看他其他个方面的修养是否达到了应有的高度。事实上,艺术家走向成功的最后关键靠的是他的学养。黑格尔在论及艺术家的思想修养时曾说:“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全在于他认识到真实,而且把真实放到正确的形式里,供我们观照,打动我们的情感”。认识“真实”、处理“真实”,都涉及到艺术家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科林伍德认为,艺术家和观者之差别就在于——艺术家“就表现大家都感受到的并且大家都能表现的情感的首创精神而言,他却是独特超凡的”。可见,艺术家的独特于常人之处,是在于其个体情感表达的首创精神与首创行为。徐复观先生说:“在中国,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以人格的修养,精神的解放,为技巧的根本。有无这种根本,即是士画与匠画的大分水岭之所在”。

这是对中国画精神的彻底觉悟,画有无“气韵”,就是人有无气韵的结果。画家人品修养高下,决定了画品的优劣。明文征明说:“人品不高,用墨无法。”元杨维桢说:“画品优劣,关于人品之高下。”宋郭若虚说:“人品既高矣,气韵不得不高。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这就是为什么认为气韵生动一语能穷中国艺术精神极宜的原因。其实,文人画的本质和灵魂只有从文人画家的身上才能找到它的根源,尤其是文人画家深厚的学养和举世高标的人格魅力,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学者的人文精神和审美理想,也造就了文人画所特有的艺术家的卓越眼界和超然气质。

5艺术创作与全球化文明

在现代艺术不断的探索中,如何站在民族的立场上从整个世界范围来完成一个艺术家的历史使命。艺术家个人学养的提高、自身文化涵养的积淀则是首要的,必须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住时代的文化选择方向,在继承优秀艺术传统和汲取民族艺术精华基础上,注入当代人特有的思想观念和性格,革新创造参与全球化文明。

总之,艺术家不但具备笃厚的艺术学养、高尚品味、艺术情趣和卓越眼界,还应该具备旺盛的创作热情和进行不懈的追求。融集深刻艺术思想、纯熟艺术技能创造出一流的艺术作品。艺术生命在于不断的创造,而创造的根本条件在于其深厚的修养。只有艺术家具备良好和深厚的修养,才能和世界文明交融,才能在国际大环境生存和发展。这就需要艺术家饱沾热情不断增强学养,全身心的投入到艺术创作中来并在创作中加深对艺术规律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断提升高尚的艺术品位。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中外美术史简明教程》.王洪义,张宾雁.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2004.

[3]《艺术概论》.粱玖.西南大学出版社.1998.

[4]《美术概论》.罗一平.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系列教材.岭南美术出版社2003.

[5]《艺术类型学资料选编》.陆梅林,李心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