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关穴与柿蒂合用治疗呃逆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8-09-19
/ 1

内关穴与柿蒂合用治疗呃逆的临床观察

宋宇昕

摘要:简要分析探讨了内关穴与柿蒂合用治疗呃逆在临床中的应用。

关键词:呃逆;临床;治疗

呃逆又称作“哕逆”《灵枢·口门》篇说:“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令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逆。”《医部全录·呃门》陈梦雷注:“阳明所受谷气,欲从肺而达表,肺气逆还于胃,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景岳全书·呃逆》篇说:“哕者呃逆也,非逆也,逆者嗽之甚也,非呃逆也,干呕者无物之吐即呕也,非哕也;噫者饱食之息嗳气也,非逆也。”然致呃之由,总由无阳亦无呃,此病呃之源,所以必由气也。

1临床资料

门诊患者56例,男性有27例,女性有29例,年龄在19~26岁之间的有11例,27~38岁之间的有30例,39~56岁的有12例,57岁以上有3例。

2治疗方法

取柿蒂20g水煎制成药液150ml分三次空腹口服,同时取内关一穴,针刺,日2次早晚各一次,中或者强刺激,左右内关穴交替使用。

3疗效标准:

痊愈:治疗2天症状减轻,8天后症状完全消失;

好转:治疗4天症状减轻,10天内有所控制;

无效:治疗15天,症状无明显改变。

4治疗结果

治愈42例,好转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到92.8%,无效率7.2%。

5典型病倒

于XX,男38岁,干部,已婚,该患者于2007年1月1日就诊,自诉于2个月前出现呃逆,持续不断,烦燥易怒,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伴有胸闷,讷呆,肠鸣矢气,脘胁胀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望于患者颜面、颈项、头、发、四肢及躯干未见异常,触及患者颈项,前胸后背及腹部未见异常,钡透患者食管及胃腔未见异常。

病症分析:患者长期情志不遂,肝气上逆乘肺胃,胃气上冲,故呃逆,病情由情志引起,故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气逆于胸,木郁克土,脾运失司,故讷呆,脘及胃之所属,胁为肝之分野,肝胃不和,则脘胁胀闷,气多流窜,下趋肠道故肠鸣矢气,舌苔薄白,脉象弦,皆为气滞之征。

诊断:呃逆。

治法:理气降逆。

方药:柿蒂一味20g,水煎制成药液150ml,分三次空腹口服,取内关一穴,针刺早晚各一次,中等刺激,每次取一穴左右穴交替使用,7日一疗程,在治疗期间,给予患者心理及精神方面的调理,令患者心情舒畅,并及时与其家属沟通,避免某些带有刺激因素来影响患者的情绪,经两个星期的治疗患者已痊愈,随访未见复发。

6讨论

呃逆是由气逆上冲,喉间呃逆连声,声短而频,不能令人自制为胃气上逆动膈而成。呃逆一症,轻重差别极为明显,如偶然发作大都轻浅,常可息行消失,或刺鼻取嚏,或突然给予惊恐,或闭气不令出入皆可取效,若持续不断则采用和胃降气平呃的治疗方法,中药柿蒂入胃经,味苦善降胃气,有降气止呃之效,因其性平和,故凡胃气上逆所致呃逆均可以本品用之,内关穴起于胸中出于心包络,向下通过横膈联络上中下三焦,内关即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有理气、止呃、宁心安神之效,二者合用即有疏通三焦理气之动,又有降胃气之效,故效果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