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3-13
/ 2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李平英

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中医院426100

摘要:目的:探究在急性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治疗中应用胺碘酮的疗效。方法:从我院2013年07月~2015年07月间收治的急性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抽取72例,按照其就诊顺序分别编入研究组与对照组中,各36例。研究组采取胺碘酮口服疗法,对照组予以利多卡因进行治疗。于疗程结束后统一评价两组的具体疗效,并将两组的疗效、用药不良反应情况作比较。结果:研究组(94.4%)治疗的有效率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69.4%),两组间对比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5.6%)胃肠道反应、静脉炎、神经症状、甲状腺功能低下以及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明显要低于对照组(27.9%),组间对比有着显著的差异性(P<0.05)。结论:将胺碘酮用于急性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中,能够发挥突出的药物疗效,扭转疾病不良预后,且患者的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探讨和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梗;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疗效;不良反应

急性心梗指心肌出现缺血性坏死,其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因病变而导致血供急剧下降或者中断,从而造成对应部位心肌持续严重出血,继发坏死[1]。本文从我院2013年07月~2015年07月间收治的急性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抽取72例进行对照研究,以探究在急性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治疗中应用胺碘酮的疗效。现将主要研究方法及结论作如下陈述性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从我院2013年07月~2015年07月间收治的急性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抽取72例作为重点观察对象,入选患者均通过病史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症状观察确诊。排除标准:其他原因所致心律失常;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胺碘酮或者利多卡因用药禁忌或过敏。按照其就诊顺序分别编入研究组与对照组中,各36例。研究组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46~76岁,平均年龄为(55.28±7.61)岁,病程2~18h,平均病程为(8.0±3.2)h;对照组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47~77岁,平均年龄为(57.01±8.34)岁,病程1~15h,平均病程为(7.8±3.3)h。比较两组的病程、性别构成和年龄等基线临床资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利多卡因,行静脉推注治疗。初始用量控制在50.0~100.0mg之间,此后结合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监测情况,评估其心率情况,按照1.0~4.0mg·min-1的剂量静脉泵入,观察0.5h内患者的心律失常症状有无改善,若有改善则采取药物维持治疗法,持续按照1.0~2.0mg·min-1的剂量静脉泵入,持续给药48~72h,同时保证给药剂量低于300g/h,1200g/d。

研究组采取胺碘酮疗法,即应用5%的葡萄糖液将150mg的胺碘酮作稀释处理,初始剂量为10ml,于10min内静脉推注完毕;此后用5%葡萄糖250毫升加胺腆酮300毫克,以每分钟1.0~1.5mg的剂量静脉泵入,给药6h后视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酌情减少剂量,治疗显效者改为口服治疗,用药剂量为600mg/d,分3次使用,维持治疗7d之后用药剂量改为400mg/d,分2次服用;治疗14d后改为200mg/d,每日1次。

1.3疗效判断标准

①治疗有效率:评价两组的具体疗效,评判标准如下。治愈:室性心律失常完全消失,基本症状、体征消失,室性早搏显著减少,超过90%。好转:室性心律失常频次、发展时间减少,症状及体征部分改善,室性早搏有所减少,超过50%。无效:基本症状、体征无显著改善或加剧,室性心律失常及室性早搏均未减少。②用药不良反应情况:持续观察两组的用药不良反应情况,并记录其不灵反应类型及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对于上述基础性数据,运用SPSS16.0软件包作统计和分析,运用百分比来表示计数资料,统计方法以χ2检验为主,对比以P<0.05为存在显著差异及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将两组的具体治疗效果作比较。

其详情见表1:研究组治疗的有效率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对比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心梗为临床内科的常见病症,该病起病急骤,发病时常有持续性胸骨后剧痛、恶心、胸闷、呕吐、发热以及白细胞计数上升等表现,属于危急症[2]。急性心梗发作后,心脏电生理特征开始改变,造成心脏起搏点、传导通路显著改变,由此引发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为急性心梗最常见、危急的一类并发症,若未及时加以治疗干预,将会进一步导致心肌发生缺血性改变和坏死,加重心功能损害,引起室性心动过速以及猝死等严重后果。

本研究的统计结果显示,研究组(94.4%)治疗的有效率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69.4%),说明胺碘酮在阻止由急性心梗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病症发展方面有着确切的疗效,且实际疗效要优于常规抗室性心律失常药物利多卡因。利多卡因为临床应用频率较高的药物,不仅在局麻手术中应用广泛,有时还用于头晕、头痛以及耳鸣的治疗中。胺碘酮则为钾离子通道阻滞剂的一种,是常用的三类心律失常治疗药物,其主要作用在于能够减少外周血管中的阻力,在扩张冠动脉的同时,还可进一步降低心肌的耗氧量,有效调节心率,与此同时,其不会对心率变异性产生影响[3]。此外,研究组中少有胃肠道反应、静脉炎、神经症状、甲状腺功能低下以及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发生,提示胺碘酮用药的副作用较小,其治疗安全性相对较高。综合上述观察和分析,胺碘酮治疗急性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显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律失常症状,减缓心率,而且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低,值得在临床治疗中予以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巧春,李巧华,肖景刚.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24):155+164.

[2]余祖善,缪荣华.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上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4,24(04):4-6.

[3]赵国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5,08(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