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合小夹板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手法复位合小夹板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疗效观察

刘永国毛清潭郭亚

蒙城县中医院安徽蒙城233500

摘要:目的观察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行手法复位合小夹板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50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随机奇偶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行交叉克氏针内固定,观察组行手法复位合小夹板固定治疗。治疗2个月比较2组治疗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优良率为96.0%,对照组为72.0%,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0%,2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行手法复位合小夹板固定治疗,可有效提高患儿的治疗优良率,并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

肱骨髁上骨折主要是肱骨髁与肱骨干的交界处出现骨折情况,其发病人群多为2~12岁的小儿,发病率在儿童肘部骨折中占50%~65%左右[1]。该骨折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骨折部位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另有部分患儿会出现血管神经损伤和肌肉神经缺血情况,其中最常见的为尺神经损伤,同时还可能并发缺血性肌挛缩以及肘内翻等并发症,从而增加对该骨折的治疗难度[2]。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内固定和手法复位来进行治疗。本次研究主要对手法复位合小夹板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50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随机奇偶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行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男16例,女9例,年龄3~11岁,平均(7.2±1.8)岁;骨折分型:3例屈曲型,4例伸直桡偏,18例伸直尺偏。观察组行手法复位合小夹板固定治疗,男15例,女10例,年龄2~12岁,平均(7.8±1.4)岁;骨折分型:2例屈曲型,5例伸直桡偏,18例伸直尺偏。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儿均符合《肱骨髁上骨折诊断疗效标准》[3]中相关诊断标准;②病程<1周;③年龄≤14岁;④患儿的肘关节无明显生理变异情况。排除标准:①患儿伴有筋膜室高压或严重血管神经症状;②患儿属于严重粉碎性骨折或开放性骨折;③患儿的全身、局部情况对骨生理学产生影响。

1.3方法

对照组行交叉克氏针内固定,透视下闭合复位成功后,将2枚克氏针于肱骨干40°~60°肱骨内外髁进针,穿过2mm对侧皮质骨,交叉固定克氏针。术后给予患儿以长臂石膏固定,3~4周后取下石膏并进行功能锻炼,5周后拔除克氏针。

观察组行手法复位合小夹板固定治疗。患儿取仰卧位,无需麻醉,将肩关节向外展开40°左右,由助手握住患儿上臂上段,另一助手右手握住患儿腕部,左手握住其骨折远端,将骨折端的旋转移位纠正到正确位置,纠正完成后再纠正患儿骨折端的前后移位。术者不可松手,需保持纠正归位后的骨折端旋转移位位置,同时让助手加大对骨折端重叠移位的牵引力,使之完全纠正,再由术者将骨折近端外前侧用右手四指握住,近端内侧的右拇指松开,并于骨折远端后侧按压,骨折远端内外髁则用左手扣住,由两位助手加大牵引力的同时将患儿的患肢肘关节屈曲为100°左右。此时术者将骨折远端后侧用右手拇指按住并向前顶,另四指在握住骨折近端的同时向下压,左手配合助手上提屈肘以对骨折端的前后移位进行纠正。手法复位完成后,将压力垫根据患儿的骨折原始移位方向放置,并放置4块小夹板分别固定于内、外、前、后侧。完成固定后以X线片确定复位情况,如不满意,则给予调整。固定4周后行X线片复查骨折愈合情况,并拆除夹板进行屈伸肘关节锻炼。

1.4观察指标和判定标准

观察指标:治疗2个月比较2组治疗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判定标准:治疗优良率:肘关节屈伸受限≤10°,肘内翻≤5°,为优;肘关节屈伸受限为11°~20°以内,肘内翻为6°~10°,为良;肘关节屈伸受限为21°~30°以内,肘内翻为11°~15°以内,为可;肘关节屈伸受限>30°,肘内翻>15°,为差。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有结果数据均采用SPSS16.0forWindows进行统计学处理,2组治疗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以(%)表示,采用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结果

2.1比较2组治疗优良率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优良率为96.0%,对照组为72.0%,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2组治疗优良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肱骨髁上骨折是小儿骨折中常见的一种,由于上肱骨下端较扁薄,髁上位于密质骨于松质骨的交界处,前、后分别有冠状窝和鹰嘴窝,且两窝之间仅存一层非常薄的骨片,因此极易出现骨折现象。目前临床上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较多,如手术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以及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等[4]。交叉克氏针内固定虽然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其也有较高的感染发生率,且易损伤骨骺,对患儿的发育、美观产生影响,从而使其愈合后的外观较差,同时患儿也可能出现肘内翻畸形以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另外闭合复位内固定同样是临床应用较广泛的方式,但其操作复杂,有损伤骨骺和神经的可能。

手法复位合小夹板固定治疗具有固定牢靠、费用低廉、创伤小、愈合迅速以及临床疗效显著等特点。采用该治疗方法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进行治疗,不会对骨折处的血运产生破坏,也不会损伤骨骺,可有效减少对骨折处的影响;而小夹板也可根据患肢实际情况进行调节,防止二次移位[5]。本次研究通过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行手法复位合小夹板固定治疗,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治疗优良率为96.0%,对照组为72.0%,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显著(p<0.05)。说明该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行手法复位合小夹板固定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另外该治疗方法可通过对内、外侧压垫加压,对肱骨远端的前倾角度进行维持,从而避免了内翻和内旋应力,消除发生肘内翻畸形的可能,从而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0%,且观察组无患儿出现肘内翻畸形情况,2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手法复位合小夹板固定治疗可避免出现肘内翻畸形情况,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黄诗浩[6]学者通过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行手法复位合小夹板固定治疗,其结果与本次研究相似。

综上所述,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行手法复位合小夹板固定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且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骨折愈合,是一种有效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柯扬,潘志雄,陈凯等.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预防肘内翻的体会[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27(7):639-640.

[2]马洋,杨陈一,胡建超等.手法整复配合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32(7):704-704,705.

[3]谭远超,刘峻.肱骨髁上骨折诊断疗效标准[C].//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二次会议论文集.2007:70-74.

[4]项乐.自制万应回生膏结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54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4,49(8):596.

[5]叶永亮,尚如国,王广伟等.手法复位小夹板与石膏固定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J].山西中医,2015,31(10):7-10,16.

[6]黄诗浩.手法复位和小夹板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4,2(1):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