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赵玉红

甘肃省永昌县第二小学73720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在事物的大小、远近、虚实、动静、繁简、抽象与具体之间实现转换,有利于再现语文教材中的有关形象,让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完整的表象,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变抽象为具象,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录像、录音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执教《蜗牛的奖杯》时,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把课文内容制作成趣味盎然的Flash动画。在声、光、色、像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总体认识,而且内心里产生了想要去了解“蜗牛为什么原来会飞,而现在只能慢慢爬”的愿望。

又如低年级的生字教学,教师将生字的书写笔顺制作成动态演示课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正确书写、识记。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把大量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语文教材中,与课内语文教材相补充、相促进。

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先播放电视录像,然后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结合刚看完的录像所呈现的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

一是“飞”,就是抢时间争速度,我军必须在敌人援兵之前赶到泸定桥。

二是“夺”,就是攻天险,不顾惊涛骇浪,不畏铁索高悬,不惧枪林弹雨,冲向对岸消灭敌人。

这时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就能深深地了解到红军战士“飞”的艰难、“夺”的艰险。

教学《捞铁牛》《乌鸦喝水》等,一样通过动画演示,再现情境,激发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由远及近,加深对课堂内容的认识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有些是学生熟知的,有些则不是。学生限于生活的经历、知识的肤浅,很难正确感知教材的内容。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

例如赵州桥,以它独特无双的设计在世界建桥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学生很少有人去过河北,对赵州桥的历史也知之不多。从这一学情出发,我们必须设法变古为今、化远为近,借助多媒体来加深学生的感受。教学中,我紧紧扣往“创举”这个统领全课的中心词,选编了几组录像片断,让学生在录像上的壮观画面和凝练的文字解说中形象地看到这座高度科学性和完美艺术性相结合的精品。再配上一框“分流泄洪”的课件,让学生懂得赵州桥的珍贵,不仅在于它的古朴和巨大的跨度,而且在于大拱的两肩各背着两个小拱的绝妙布局,也使学生理解了“既能减轻洪水的冲击,又能减轻桥身的自重”的构造特点,体会到赵州桥的建造真是一个聪明无比的创举。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变文为图,化解学习疑难

小学课文课的内容是丰富的、多方面的,但有主次、难易之分。以往对于课文的重点难点,教师虽反复讲述说明,学生听起来却是“雾里看花”,目的很难达到。

例如《詹天佑》一文写的是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铁路,这两处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课文叙述每一种工作方法都有大段内容,学生若死啃书本,就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时教师设计了三张图片,即“人字形线路图”、“两端向中间凿进法”与“中部凿井法”。此图表明了山势及坡度,突出了工程的艰巨,箭头则标明了凿进的方向。在演示图片的基础上再加以通俗的讲解,学生理解的难点迎刃而解。

又如教学《丰碑》,为了激发学生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激情教学:

1.开课时投影茫茫的雪山,狂风呼啸声起,教师满怀激情地叙述:“大雪纷飞、狂风呼啸的云中山上,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正艰难地行进着,等待他们的是……”加上生动的画面、逼真的风声,把学生带入了课文描写的情境。

2.课文中对冻僵了的军需处长的描写格外感人。指导学生朗读时,再次播放呼啸的风声、大雪纷飞的场面,学生们在画面与声音的感染下,饱含着对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精神的崇敬之情而深情朗诵。

3.结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伴随着激动人心的音乐,面对大屏幕上的军需处长念自己写的悼词。学生的认识和感情都得到了升华。

总之,多媒体技术为语文课堂教学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只要我们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现代教育媒体,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教”的效益和“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