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从业者的择业观——DY择业动因个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2

房地产从业者的择业观——DY择业动因个案分析

张蒙蒙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省新乡市453000)

摘要:本文从劳动力择业视角出发,借助马克思.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对房地产行业的员工的择业观进行分析,以一家房地产公司为个案进行研究。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分析择业的动因,进而探讨中国当前的就业的特点。

关键词:择业观社会行动房地产业

房地产产业是指从事房地产投资、开发、经营服务和管理的行业,包括房地产开发经营、房地产中介服务、物业管理和其它房地产活动,这里单指从事房地产中介服务。本文就从改革开放后房地产业市场化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房地产相关的产业,劳动者为甚麽选择房地产行业的角度入手,着力展现DY个案中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经济因素、教育文化因素、性别差异、年龄等如何影响职业的选择。

一、职业的选择

本文选取的调查对象DY房地产公司,原本为地方性小品牌房地产经纪公司,后与为总部位与BJ市的中国最大的房产经纪公司之一的LJ房地产公司的子公司DY房地产经纪公司合作,挂牌成为该公司的加盟商,笔者调查所在的店位于XX市东南高档小区林立的繁华区域,该分公成立于2018年。自DY成立以来都坚持以量取胜的企业战略,因此一般店面都不大,该分公司(下文统称“DY”)亦是如此,公司营业面积65平方米,员工满员14人。DY的人员架构为老板兼经理一名,助理一名,员工8名。DY除了老板从事过房地产经纪人的职业外,其余员工均为第一次从事此工作。从事本工作的员工中仅1人为城市户籍,其余均为农村户籍,且男性占比达到87.25%。笔者从2018年7月起一直与DY保持密切关注,其间以兼职实习生的身份到DY展开参与观察,同公司员工一同工作、一起生活,对DY的员工的择业观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本文的论证将紧紧依据笔者参与观察的结果。

(一)共同的价值取向:经济因素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马克思,2013)。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它在人们社会生活方面的体现就是“拜金主义”的盛行。另外科尔曼在《社会理论基础》中讨论了个人行动的含义,认为个人行动有三个最基本的含义:⽬的性、合理性和效益最⼤大化追求(科尔曼,1999)。在DY公司里,无论是已婚或未婚、年龄大或年龄小无不以自身的经济利益为出发点来选择职业。他们选择进入DY公司的原因在于自从房地产业市场化以来,该行业向上的走向深深吸引人们投身来,特别是2008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之后房地产行业一路走红,在2012-2015年间进入其黄金时期,其高额的回报引发人们纷纷投身房产行业的浪潮。

(二)不同的择业原因:个人因素

1.社会关系网络

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一员,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网络关系的影响(张祎,2017)。人是社会性动物,因此人不可能单独生存,因此人事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人要获得一个工作,从亲属朋友介绍而来的可能性很大,该公司就存在这种情况。一个老员工在该公司工作,后引荐来一位小伙子,原因在于他受年轻人父亲所托。

2.教育因素

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选择职业的范围。该公司存在一个小学文凭,仅仅达到认识平常用字的程度的正式员工,其来公司的原因在于该行业对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再加上城市位置的因素,因此可以从事该行业。

3.休闲娱乐

公司的薪资制度分为两种计算方式。一种为全职员工,按第一种计算方式,即:有基本底薪与买卖房产的提成共同构成最终薪资;另外一种为兼职员工的薪资计算方法,即:只有提成,无底薪。但其相对于第一种来说公司对个人的约束相对少,时间灵活自由。该公司有一位员工即在国有单位任职,因为工作时间较为宽裕,因此来到该公司任职,让享受生活与通过工作赚取利益同时开展。

4.适应职场

人总要进入社会,其差别仅在于时间的早晚。该公司由两三位,由于厌学而辍学的年轻人,他们相对老员工来说更加的青涩,缺少职场的为人处世的能力。由于该工作属于销售行业,因此需要与许多人打交道,他们希望从事该行业能够提升自己对职场的适应能力。

5.年龄因素

借用何明洁的从“女性年龄感”到“性别化年龄”(何明洁,2009)中的概念,可知女性因为年龄的不同而对应着特定的角色期待与职业分工。该公司有一位因为年龄原因,从房地产行业的开发出售行业转到中介服务行业。

二、影响职业选择的动因

在韦伯看来人的社会行动可以归为四种类型:第⼀种是工具理性行动,行动通过理性的计算选择手段与目标来确定;第⼆种是价值理性行动,行动目的由既定的价值体系事先决定;第三种是情感行动,行动受情绪和情感的牵引;第四种是传统行动,行动由习俗或惯例决定。从韦伯的社会行动出发,从归类上可以把共同的经济因素归于工具理性行动与价值理性行动,同时休闲娱乐应归为工具理性,教育程度归为价值理性,把社会关系网络的动因归于情感行动,并把年龄与适应归为传统行动。不同的择业因素是对社会行为类型的具体表现,而不同的行为类型有其深层原因,笔者将继续从以下方面对择业观进行探讨。

(一)市场经济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市场是神圣的和万能的理论作为传统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它与“看不见的手”(亚当.斯密,《国富论》)思想一脉相承,共同构筑了自由派经济学家的立身之本。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和商品,其存在于供需的两端,如果某行业的从业人员多余该行业所需,劳动力的价值就会下跌,反之劳动力的价值则会上升。人们对房地产行业的选择也是由市场所影响的。

(二)城乡二元制度对就业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城乡二元分化的趋势。由于政策的因素,我们决定先发展东部城市,把资源集中于主要的城市及经济特区,导致不同地方的资源分配不均,造成地区发展程度的不均衡、不协调,因此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迁移,形成民工潮。这些工人因为本身的受教育程度、关系网络较差,造成城市中的高等的职位难以进入,因此他们只能从事与人口密集性的服务业,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

(三)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对择业的影响

中国历来有许多乡土思想,例如安土重迁、男女有别等“乡土性”(费孝通,1998)的思想,因此产生了许多对不同性别的不同的角色规范与期待,例如男性应当事业有成,赡养父母支撑家庭等。这些观念决定了当今农村的劳动力不可能再满足于自己的耕种所赚的微薄收入过活。他们必须从事一份能做,而且赚钱比较多的职业,因此农村的劳动力进入城市以后大多投身于技术、知识要求较少,赚钱较快的服务业之中。因为房产行业具有入手快、回报周期短的特点,深受此类劳力的青睐。

三、结论

本文就房地产行业员工的择业观入手,通过对当前农村劳动力入城所遭遇的制度性身份、竞争力差、及就业难等问题,解析他们行为背后的制度性因素、市场经济因素以及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加深了对农民工问题与其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的认识,对于我国当前的制度改革及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意义。

参考文献

[1]费孝通,1998,《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何明洁,2009,《劳动与姐妹分化》,社会学研究。

[3]张祎,2017,《农村劳动力流动现象的经济社会学分析》,新西部。

[4]科尔曼,1999,《社会理论的基础》[M].邓⽅译.北北京:社会科学文文献出版社。

[5]卡尔·马克思,2013,《资本论》,江苏,人民出版社.

[6]亚当.斯密,2009,《国富论》,胡长明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