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交通协调发展的城乡用地结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7
/ 3

区域交通协调发展的城乡用地结构研究

程正旺

(安徽省路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合肥,230022)

【摘要】本文阐述了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并指出两者要协调发展。以荷兰兰斯塔德为例分析了区域交通协调发展的城乡用地结构。

【关键词】区域交通;协调发展;城乡用地结构

为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中五个统筹就包括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汽车交通发展,出现了城市和乡村居民点同时外延扩张、城市和农村建设用地有增无减的情况,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鉴于此有待研究解决。城乡的交通形态与过程是城乡社会经济活动系统产生的交通需求与城乡交通系统产生的交通供给共同作用的产物,土地利用是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表现,城乡用地结构与交通系统的协调具有内在契合性。因此,城乡用地结构与交通系统的协调,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

协调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对于促进区域空间的合理布局,加强区域内各城乡居民点的经济联系和互动合作,引导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区域交通协调发展已成为目前我国交通设施研究的一个重点。

1.区域交通协调发展与城乡用地结构的解读

1.1区域交通协调发展的内涵(交通发展政策)

交通系统是一复杂巨系统。协调发展是系统之间或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在和谐一致、配合得当、良性循环的基础上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总体演化过程。协调发展是一种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和内在契合性的发展聚合,它不是单个系统或要素的增长,而是多系统或要素在协调这一有益的约束和规定之下的综合发展,是1+1+1﹥3的效果。协调发展是本文研究的基本立足点。协调发展也就是可持续,可持续发展要求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

交通运输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有目的的人或物的空间位移。有广义交通运输和狭义交通运输之分。狭义交通运输是指利用一般认识的交通体系中的交通工具所进行的位移活动,它由固定设备(包括线路、航道、桥梁、隧道、港口、码头、车站以及航空港等)和移动设备(如飞机、车辆、船舶、汽车、机车等)通过相应的运输组织工作实现其运输功能的。广义的交通运输是泛指物质位移活动,它除了狭义的交通运输外,还包括邮电、通信等其它部门的物质位移活动。由于邮电、通信等部门有独立于我们一般认识的交通运输系统的传输体系,物质活动不依赖于一般的交通运输工具,因此在本文中所讨论的是狭义的交通运输。

区域交通运输系统是指承担该区域的客货运输任务的各种交通运输设备、资源、人员及相应的管理组织的整体,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具有一定技术装备的交通运输网及其结合部。这是区域交通运输系统的物质基础,系统的布局要合理协调,交通运输环节要相互衔接,技术装备要配套,运输网要四通八达。二是交通运输生产系统,即是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联合运输。这个部分要实现运输高效率,经济高效益,服务高质量,要充分的体现各种运输方式综合利用的优越性。三是区域交通运输组织管理和协调,这要有利于宏观管理、统筹规划和组织协作。区域交通运输系统按照不同的原则可以把它分成不同的子系统,不同的原则导致构成区域交通运输的子系统也不同。通常将区域交通运输系统分为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个部分。

关于交通运输的发展战略,普遍的认为有三种方案:第一,滞后发展战略,指交通运输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运输需求没有弹性;第二,适应性发展战略,指交通运输与经济基本上保持同步发展,运输能力基本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运输的需求与供给都有一定的弹性;第三,超前发展战略,指交通运输发展超前于经济发展,运输能力有一定的过剩。从我国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来看,第一种滞后发展战略是失败的;从日本采取的适应性发展战略的实践来看,这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战略;而英、美、法等发达国家采取的第三种超前发展的战略实践来看,也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战略。我国的交通运输发展的总体选择是基本适应性发展战略,也就是协调发展的战略。这是一种塑性战术,以不拖经济发展的后腿为核心,即以当前交通运输需求与供给的不均衡程度为出发点,当运输供给过剩,则立刻放慢发展速度;当运输需求大于供给,则马上加快交通运输的发展速度。

当前,各种运输方式衔接配合差,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缺乏衔接,长期以来,各种运输方式只注重自身的发展建设,而对综合运输枢纽的规划和建设重视不够,枢纽设施配置不合理,各种运输工具及其与城市交通结合不好,客货运输不方便,不畅通,甚至一边扩大枢纽建设规模,一边交通拥堵加剧,影响综合运输体系效率的提高。在许多地区,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问题,已成为阻碍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各种场站没有合理的规划和统一布局,相互间的衔接不能实现快速高效,无论是客流还是货流,交通方式的衔接问题成为影响运行效率的主要因素,制约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效率的发挥,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我国交通运输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是,适当超前发展交通基础设施、改善网络空间布局、改善农村交通、提高运输服务质量、建立节约型交通系统等。

1.2城乡用地结构的内涵(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是区域的各种联系、交通建设、经济活动和人口在空间上集聚的表现。城乡用地结构一般可分为非建设用地(耕地;基本农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及其他非建设用地)和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城镇工矿用地;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两部分。

按照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要求,立足形成国土开发新格局,统筹各业各类用地,优化配置各业各类用地,引导人口、产业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统筹区域内城乡用地结构,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集约利用。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提出了规划目标之一: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农用地保持基本稳定,建设用地得到有效控制,未利用地得到合理开发;城乡用地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相挂钩。到2010年和2020年,农用地稳定在66177.09万公顷和66883.55万公顷,建设用地总面积分别控制在3374万公顷和3724万公顷以内;城镇工矿用地在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中的比例到2020年调整到40%左右,但要从严控制城镇工矿用地中工业用地的比例。

1.3交通与用地结构的内在契合

城乡用地结构和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循环的作用与反馈关系。用地结构决定城乡区域交通运输需求,道路及交通设施的改善又反过来改变土地利用的强度和模式,其主要矛盾随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改变。区域交通与城乡土地利用的关系实质上反映了土地利用与交通设施的关系。一方面,土地利用是交通生成的主要决定因素,土地利用的状况将决定对交通设施的需要,所谓交通疏散型(SOD);另一方面,交通设施的供给则改变了土地使用本身的可达性,并促使土地利用状况发生改变,交通量和交通方式分布,基本上是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一个函数,所谓交通引导型(TOD)。这两种模式均有其各自的生命力,当前正经受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和高效能交通运输需求带来的巨大压力,协调土地利用和交通设施的关系显得迫在眉睫。

2.区域交通协调发展的城乡用地结构分析

统筹区域、城乡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和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城市化要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道路。区域交通的协调发展包括以城市为节点的区域层面纵向交通联系及各交通方式在城市层面的衔接两个方面。

交通协调发展的问题涉及到城镇体系这个系统的优化问题,区域中心城市作为交通枢纽中心是航空、铁路、公路等交通方式的集中地。中心城市辐射向中等城市主要以铁路和公路交通方式为主;中等城市向小城市的交通辐射延展主要以公路交通为主。当前国内的交通现状也是如此,主要问题是集中(SOD模式)和集中基础上的分散(TOD模式)落实不力,城乡用地(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管制不力,城市间各交通方式不协调造成铁路、公路及管线在城乡用地上纵横交错,没有形成统一协调的交通廊道,造成各种建设用地沿交通线(尤其是公路线)遍地开花,既浪费土地又使得整体效率不高(集聚效益不高)。以城市为节点的交通纵向联系的城乡用地结构优化就是各城市(包括乡村居民点)基于集中再分散基础上的城市建设用地和交通廊道建设用地,其余作为非建设用地。这种方式有利于耕地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及生产效率的提高。(区域交通协调发展的城乡用地结构示意图)

市域层面的交通横向衔接,涉及到航空港与铁路、公路的衔接;水运码头与城市道路的衔接;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等。此问题是交通枢纽站的建设问题,城市高密度中心区需要大运量城市交通,如以快速轨道和公共汽车交通为主的交通枢纽站的BRT模式,围绕交通枢纽站组织高密度组团城市建设用地,向外围容积率逐渐降低,各组团间是开敞的绿地空间(非建设用地)。

例证——荷兰的兰斯塔德(RandstadHolland)区域。兰斯塔德是一个多中心大都市的范例,该区域的绿心受到特殊保护,其中只有少数几个最低一级的城市中心。所有这一切都是强调从北、东北、东和南等方向向外发展。但是,如果把这种方案处理得象斯德哥尔摩、哥本哈根或者巴黎那样的轴状规划,那将是一种错误。扩展后的兰斯塔德的城市结构取决于精心交通连接的许多不同规模的建设用地。这是非常复杂而与别的城市迥然不同。(荷兰•兰斯塔德区域图)

3.结束语

基于区域交通协调发展的城乡用地结构,一方面可优化建设用地和非城市建设用地的用地结构,保障生态安全和耕地安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交通运输效率,从长远来看,这样一种方式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有利于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区域交通协调发展的城乡用地调整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需要突破种种锁定(尤其是制度锁定),从短期来看或许会相对降低该区域的竞争力,从而影响到该区域的发展,尤其是在当前各区域各城市都想把自己做大做强的单一思维背景下。

参考文献:

[1]吴良镛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李泳.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结构关系研究[J].热带地理,1998,(4).

[3]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

[4]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十一五”时期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