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性左心衰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性左心衰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观察

周春花

长沙市中心医院湖南长沙410007

【摘要】目的:分析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性左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于2013年8月-2015年4月期间接收的74例急性左心衰患者纳入此次研究中,根据单双号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将院前急救模式应用于观察组中,对照组未采取此模式,比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分别经过急救后,其观察组患者的急救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急救转运用时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经过计算后比对,P<0.05,统计学意义产生。结论:急性左心衰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模式后能够提升其临床疗效,减少死亡现象的产生。

【关键词】院前急救模式;急性左心衰;临床疗效;安全性

急性左心衰产生的主要因素是由于相关因素而使心肌收缩力逐渐降低,从而提升心脏的负荷,同时减少了心脏排血量,因此使得肺循环的压力呈现上升趋势,患有此病的患者需要进行及时抢救[1]。此研究则对纳入的74例急性左心衰患者进行分析,现将结果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于2013年8月-2015年4月期间接收的74例急性左心衰患者纳入此次研究中,根据单双号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为37例。对照组是由20例男性患者以及17例女性患者组合而成,患者年龄最大者为78岁,最小者为50岁,平均年龄为(62.4±8.1)岁;观察组是由22例男性患者以及15例女性患者组合而成,患者年龄最大者为76岁,最小者为48岁,平均年龄为(61.3±8.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通过统计学软件进行比对,差异性并不显著,统计学意义不存在,临床可比性增强。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并未采取院前急救模式,在入院后根据传统方法进行抢救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院前急救模式,医院需要创建抢救小组,在平时工作中需要对小组进行不定期的培训,以此来提升小组人员的技术能力以及风险防范意识。与此同时,小组成员需要每日对相关抢救设备进行清洁以及消毒,保证抢救设备随时可以使用,当接到急救电话时,需要立即开车进行急救,并减少出车时间。当到达现场之后,急救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监测,并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变化进行观察,按照患者的实际状况评估其病情,此外,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采取坐位,对于已经出现休克现象的患者而言,应使患者处在平躺状态中,并予以其吸氧。此外还应采用呋塞米以及吗啡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药物剂量分别为20mg以及5mg,随后采用一定剂量的硝酸异山梨酯对患者实行静脉滴注,尽快将其送往医院治疗。

1.3疗效判定标准[2]

两组患者经过抢救后,效果显效为患者呼吸困难以及发绀等症状逐渐消失,体温、血压以及脉搏等体征恢复正常;效果有效为患者呼吸困难以及发绀等症状显著缓解,体温、血压以及脉搏等体征有效缓解;效果无效为患者呼吸困难以及发绀等症状无明显缓解,体温、血压以及脉搏等体征无任何变化。

1.4统计学处理

观察组以及对照组中所涉及的相关数据均选择SPSS21.0统计学软件予以计算,而研究结果通常采用计量资料以及计数资料予以表示,两组间数据如果P<0.05,差异显著性较强,统计学意义产生。

2结果

2.1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观察组经过院前急救模式后,25例患者效果为显效,10例患者效果为有效,2例患者效果为无效,有效率为94.59%;对照组通过传统抢救后,15例患者效果为显效,14例患者效果为有效,8例患者效果为无效,有效率为78.38%,两组间的治疗效果通过相关统计学软件比较后,差异显著性较强,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数据详见表1。

2.2分析两组患者的急救转运用时

观察组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模式后其急救转运用时为(16.83±3.13)min;对照组患者院前其急救转运用时为(35.27±4.77)min,比对两组患者的转运用时,差异显著性增强,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急性左心衰在临床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此病的引发因素则为高血压疾病、输液呈现过度现象以及肺炎等,同时此病病情在发作的过程中较急,而主要临床表现则为发绀、呼吸困难以及强迫坐位等,如若患者错失了最佳的治疗机会,其患者极易产生心源性休克,致使患者最终产生昏迷现象,所以患者在患病之后需要及时抢救[3-4]。而院前急救模式是一种新兴的模式,并逐渐应用到临床中,此急救模式需要医护人员抢夺时间,在接到急救电话之后需要立即派车进行急救,当医护人员到达抢救现场之后需要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了解,从而对其病情进行初步评估,采用药物的过程中应合理使用,与此同时还应予以患者吸氧,以此来对患者的病情予以有效的控制,当患者病情趋于稳定之后,将其转运医院进行后续治疗。

临床中对急性左心衰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模式能够减少患者在发病时直至抢救的时间,从而为患者获取相应的生存时间,并经过相应的抢救措施,将患者的部分状况予以改善,避免患者组织器官出现严重性损伤现象[5]。

综上所述,急性左心衰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应采用院前急救模式,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同时对患者而言安全性良好,此方法值得在抢救过程中推广以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倩.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性左心衰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21):10-11.

[2]哈斯木江•买买提依明,刘永平.两种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性左心衰竭预后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13,32(7):70,72.

[3]许超蕊,安丽萍.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性左心衰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的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15):2946-2947.

[4]王珂.院前急救模式应用于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效果观察和安全性分析[J].医学信息,2015(12):216-216.

[5]全松梅,尚龙华,章彬等.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不同院前急救模式的疗效[J].中国急救医学,2014(z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