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2

试析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谭大辉

谭大辉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第一实验学校251700

语文是一门具有浓郁人文色彩的课程。优秀的作品透析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深挚的情感色彩、丰富的思想内涵、广博的文史知识、深奥的人生哲理。教师应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积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以情激情,感染学生,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促进他们对作品内涵的认识、内化乃至情感的迁移,在人文情感的熏陶和感化下,萌发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就此,谈谈笔者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构建阅读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敏锐的直觉,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所学文章中的突破点、爆炸点,并点燃导火索,惊起学生心中的波澜,深深地吸引学生。何为突破点、爆炸点呢?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疑惑或者好奇之处。问题一旦解决了,又能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方式、手段,通过图片、音像等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若能巧设质疑,不但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巧设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主要表现在:一是语文教师要塑造较完美的自身形象——语言美、道德美、行为美、仪表美,注意让学生从教师良好的修养中感受美、接受美、启迪美,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二是教师范读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朗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师有表情的范读能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语言并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强弱高低、节奏的长短快慢,将课文所表现的爱憎感情直接传递给学生,把学生带到课文所创设的意境中去。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提高思想认识和素质。三是教师了根据教学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二、精讲点拨,培养学生学会阅读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如果能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到一个心灵相似的,那么他就会获得读书的极大益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基础上,着眼全局,筛选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难点,教师要设置好坡度,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要鲜明新颖,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学会什么,他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教师在课堂上起指导和点拨作用,讲授的东西少了,学生占有的时间就更多了,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时间组织学生语言文字练习。在练习中要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做到耳到、口到、眼到、心到,全面参与学习过程。

阅读课文前,教师根据文章主旨、人物、情节、线索等提出问题,让学生读后掩卷沉思、复述课文,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也达到了掌握课文要旨的目的。在阅读中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形声的摹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阅读后对重点片段进行必要的模仿训练,这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好方法。《故乡》一文中,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反差,少年闰土的聪明机智、中年闰土的呆板麻木都是通过对人物进行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的刻画体现出来的,我们亦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堂上训练:刻画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要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刻画出来。若学生在这方面能认真对待,不但能够训练他们的写作能力,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

三、积极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本身包含着自觉的心理因素。启发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增强形成阅读习惯的心理动力,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上的困难,使学生坚持下去,取得成功;二是要增强学生的自制力,经常鼓励学生勤奋努力。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是随着教师的教而作出积极的自我调整和控制过程,而阅读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阅读的内部动力,也是形成阅读习惯的重要前提。因此,要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意义,端正阅读态度;要通过讲述、对比、训练等方式暗示习惯在阅读活动中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对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认识。

四、优化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鉴赏体验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指出: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就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尚须多揣摩、多体味。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文本,揣摩品味。文本充满空白,期待着每一个读者的合作,盼望读者运用自己的积累与智慧来填充文本的空白,给文本不断注入新鲜的活力。比如讲朱自清的散文《春》,把作品中展示的春天美好的景象和春的魅力用一种传神的语言重新描写,然后再让学生反复诵读,使人真正感受到春的气息、闻到春的芳香、领略到春的风采,从而把自己的感情也融汇在作品中,以达到物我统一的崇高境界,那谁还会忘记得了朱自清所描绘的春风春雨图呢?

总之,文本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蓝本”,是新课程的魂魄所系、根本所在。把握好语文课程文本特点,将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文本,挖掘文本中的语言内涵、美学内涵和思想内涵,将对文本的开掘向深度推进、向广度展开、向强度聚涌,方能最终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启迪、有所发现、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