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不良喂养行为所致的婴幼儿喂养障碍

/ 2

浅谈不良喂养行为所致的婴幼儿喂养障碍

饶丽李应翠(通讯作者)

饶丽李应翠(通讯作者)

(湖北省十堰市妇幼保健院湖北十堰442000)

【摘要】通过婴儿营养门诊36例喂养困难病例,探究家长在婴儿喂养行为中的误区,指导不良营养行为。结论:门诊喂养障碍婴儿中,排除医学上的原因后,多数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缺乏适当的喂养行为;②进食带来不适感;③强迫进食产生的恶果;④以上各项的综合。因此合理营养和喂养行为的预见性指导,在婴儿喂养的过程中至关重要。

【中图分类号】R7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1-0209-02

1液体食物喂养阶段

36例喂养困难病例中有24例分别存在以下喂养误区:

1.1妈妈一边看书、看电视,一边漫不经心地哺乳.

由于环境过于杂乱,易导致婴儿注意力分散,不利于集中精力吸吮乳汁。

同时听不到来自母亲的柔声细语,看不到母亲的微笑,阻碍了母子情感交流。一旦孩子习惯了没有交流的世界,出现即使身边没人也不哭闹等现象,就极易影响到日后语言发育能力。事实证明,喂养行为和喂养人的反应(即妈妈的热情和对婴儿需求敏感)在婴幼儿的能量摄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与随着月龄的增长,婴幼儿自我意识、交流意识的逐渐形成有关。

1.2用鸡汤、鱼汤、猪蹄汤发奶

中国传统的月子饮食往往只增长了母亲的体重。这些汤水还可能带给宝宝—些毒素和过敏源,产生副作用。大豆中的异黄酮有双向调节人体雌激素的功能,因此看似普通的豆制品和蔬菜才是最好的发奶食品。

1.3轮流吃两侧乳房的奶或挤掉前奶

喂奶时让宝宝吃一会一侧乳房再吃另一侧。认为这样做的目的是预防胀奶。其实这样做会导致婴儿每次只吃到前奶,同时还会反射性地引起泌乳减少。

36例喂养困难病例中,其中8例妈妈认为:“我的母乳很稀,宝宝吃了没营养。”其实这完全不对,母乳80%都是水,所以本身就是很稀的液体,只要你有足够的母乳就可以坚持到4到6个月,而且完全够婴儿的营养发育的需要。前奶很稀含较多的是蛋白质,后奶较稠含较多是脂肪,挤掉前奶会令婴儿只长体重,不长身高。

1.4轻易的加入配方奶粉或过早添加辅食,把孩子从母乳中获取的营养剥夺掉。

产后妈妈认为自己的奶水还没下来,决定给我“饥饿”的宝宝喂配方奶粉,其实婴儿出生半小时即可进行哺乳,每次可持续半小时,即使没有乳汁也应哺乳。产后宜母婴同室,多让宝宝吸吮乳头,这不仅可增进感情,也会因宝宝的吸吮而促进乳汁分泌。

另外3个月就开始添加辅食。孩子在日后的发育过程中患肥胖的比例会大大增加。过早地添加辅食易发生食物过敏、肠道感染。

1.5为了宝宝吃得饱,把奶粉调得浓一些。

食物在肠道吸收,如果食物的渗透压过高(奶调的浓),会引起呕吐、腹胀、腹泻、脱水等表现。同时大部分代谢废物要经过肾脏排出体外,而婴幼儿期肾脏的发育和功能尚不成熟,对营养物质代谢的调节能力有限。奶冲配太浓,会使肾脏负担加重。

2泥糊状食物喂养阶段

2.1认为孩子不吃某种食物就是不爱吃,从此不再提供该食物。

这是家长对“恐新”不了解阶段。婴儿还不熟悉新食物的味道,并不表示他不喜欢,这是宝宝心理上的“恐新”表现,是宝宝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研究发现,小宝宝接受一种新口味往往需要尝试10次以上,因此需要连续喂食数天,宝宝才可能习惯新食品的口味。

2.2不按时添加辅食,认为婴儿阶段的孩子小,喝奶就行。

事实证明,引入其他食物较晚婴儿,易于眷恋母乳,营养不足,味觉发育不良。同时我科门诊喂养困难的病例中,大多数父母认为,孩子如果没有长牙是不能吃固体食物的,其实并非如此。正常婴儿5个月左右不管有无乳牙的萌出,只要有上下咬合动作,表明婴儿咀嚼食物的能力已开始发育,应逐渐引入一些固体食物,不宜以牙萌出的时间作为给婴儿进食固体食物的指示。6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更复杂的下颌的上、下运动,舌的上、下运动,这是早期的咀嚼运动。7~9个月婴儿随着发育出现新的下颌、舌、唇的运动使口腔运动更协调。在8~9个月的婴儿在吞咽过程中可以出现主动的闭口动作。即可以咬下一小饼干。

6月龄婴儿应每日摄入3-5类辅助食品才有可能满足婴儿对多种营养素的需求,并且随着婴儿年龄的增加,食物的种类应逐步增加。

12月龄婴儿每天应该至少摄入谷物类、蔬菜、水果、肉类、鱼类、蛋类、乳类、豆类8大类食物中的5~6类,

2.3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吃

家长怕弄脏衣服,怕孩子吃不饱。殊不知,孩子就此失去手眼协调、精细动作等早期发展的练习机会。研究调查发现52.72%的大于10月龄的婴幼儿仍未得到握勺练习与自已进食的机会。喂养中过分包办代替可能会阻碍孩子手指、手腕精细动作和协调性的发育,并且会对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进食的积极性造成影响。

2.4肉类(肉/鱼/禽)的食用频率较低,六个月以上宝宝辅食多以米糊,面条等碳水化合物为主,容易出现蛋白质、钙质和铁质等营养素的摄入不足,宝宝体质也开始下降。

3固体食物喂养阶段

3.1喂食过量

常常担心孩子吃不饱总是喂得很多。发现宝宝爱吃的食物就任其多吃,人工喂养次数过于频繁,46例中有11例幼儿每天进餐次数超过10次,有7例幼儿每天进餐次数超过8次。这种持续不断的加餐也会让孩子丧失饥饱的感觉,所以固定的进餐时间在家庭中是非常重要的。进餐时间过长和餐次过多是造成吃得太少、拒绝张口、将食物吐出来或推开等进食行为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

3.2把食物作为一种奖赏,用贿赂的方式让孩子吃饭,

告诉孩子“听话就带你去麦当劳”,在孩子进餐时表扬吃饭快、吃饭多的幼儿行为。

奖赏偏差了吃饭的目的,实际上还可能会产生反作用,因为这可能会传送错误的信息,可能他们会觉得这些副餐(零食类)比正餐和蔬菜更加重要。这将会成为一种毫无意义的游戏,而且会升级到不合理的程度。

3.3对宝宝强制进食,喂养人在喂养期间不会与孩子进行交流

看到孩子吃饭时心不在焉、东张西望,很久才吞下一口饭,做母亲的威胁宝宝:“你不吃饭,我不喜欢你。”“你再不吃,我就不要你了。”

30%左右的喂养者多使用命令性的语言而非描述或解释性的语言,语调平淡,没有变换声调,也没有与孩子有丝毫的社会性游戏(包括面部表情)行为。

60%的喂养者在喂养时没有用言语对婴儿描述食物的特点或喂食的情景,使孩子白白浪费了1次认识事物和学习语言的机会。

因此,进餐过程中要多说描述性、提示性的语言,多描述食物的特点和喂养的情景,而不是命令式,努力营造一种愉悦的进食环境,如表扬时要微笑;要以夸奖和赞扬为主;当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时,可以通过改变声调、低吟儿歌等把孩子的兴趣吸引到食物上来。

3.4家庭进餐时间紊乱

给孩子吃零食,不规律的进餐剥夺宝宝饥饿权。经常性的餐距拉长,使孩子在有饥饿感时无餐可进。每天或每餐的饭菜质量反差太大,也会使孩子出现“等待性”厌食。

3.5家长放弃了自己的权力,忽视为宝宝的食物把关,总问宝宝想吃什么,其实孩子并不知道应该吃什么。

正是这两种权力的错位,造成孩子存在不良饮食行为—偏食、挑食、吃零食、贪食。家长应主动选择最有营养的食品、最好的食物搭配及科学的烹调方式。

3.6食物种类单调及烹饪方法太少

家长因为工作忙,图方便,就给宝宝吃固定一种口味的食物,宝宝会缺乏新鲜感,容易倒胃口。宝宝拒绝某一种食物并不是因为不喜欢食物本身,可能和食用的形式有关。

过多摄入甜食:冷饮、饮料过多,对小婴儿长期给予刻板的乳类、米粉喂养如果一味沉溺于甜味之中,儿童的味觉将发育不良,无法感受天然食物的清淡滋味,会导致血液里的血糖增高,血糖增高以后会刺激大脑,使大脑摄食中枢感觉饱和,不想进食,进而产生厌食。家长不要给孩子吃太多零食、膨化、油炸食品;吃太多零食后正餐要减量。家长不能用甜点或饮料代替开水,家长做菜时不要放糖,甜食吃多了会损害小儿胃口,并导致骨钙丢失。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同时吃过多蛋白质也会增加消化道负担。

3.7添加辅食后,就断掉母乳

添加辅食并不意味着母乳喂养的结束。

4-6个月要保持原来的奶量,也就是说婴儿在4-6个月的时候要保持辅食介入前奶的摄入量,不要因为添加辅食而减少奶量。这是因为婴儿对辅食的消化、吸收能力远不如奶类。6个月后每天的奶量为600-800毫升。

在添加辅食的初期,辅食提供的热量约占全部食物提供热量的10%左右;在添加辅食的中期,婴儿8-9个月时,辅食提供的热量约占全部食物热量的一半;在婴儿末期,11-12个月时,辅食提供的热量约占全部食物热量的60%以上,这时给宝宝断母乳已具备了合适的条件。

82.9%的家长认为,稀粥、烂面汤、米粉是婴儿最佳辅食,本次调查也显示,46例喂养困难病例中有相当大一部分6至12个月的婴儿辅食只是稀饭、面汤和米粉。精确测量这些食物后发现,半流质辅食的营养密度只有0.6千卡/克,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0.8千卡/克的最低标准,远不能满足婴儿快速成长的营养需求。吃米粥不能达到能量的需求;8个月的宝宝如果想通过吃米粥来达到能量的需求,那么每天需喝200毫升的米粥5碗,即便如此,各种主要营养素仍相差很多。米饭、花卷、饺子等固体性食物比米粥、面汤中粮食的含量高,因此提供的能量也就更多。在粥面中加入肉、鱼、猪肝、蔬菜、豆制品可以提高米粥的营养密度。

3.8认为自己不喜欢吃什么,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喜欢吃什么。这是错误的喂养观念,实际上你是剥夺了孩子的权利。一方面宝宝的肠胃还不适应大人吃的食物,会影响肠胃消化吸收;另一方面成人食物中含盐、糖、油量大,不适合孩子良好饮食习惯和味觉的形成。8至10个月后,每天可喂1—2次稍有咸味的食物,作为补充。注意尽量不加盐或少加盐,鱼泥、肉末中需加也应以能尝到一点点咸味为度。

婴儿的味觉较成人敏感,成人觉得较清淡的口味,孩子却会觉得很可口,千万不要随意在孩子的食物中添加调味剂,否则会使孩子习惯口味香浓的食物,并为日后养成偏食挑食的坏习惯留下隐患。

综上所述,0~5岁婴幼儿,正处于饮食行为快速发展形成并巩固的关键时期。该时期饮食行为正常平稳的发展能够让儿童形成健康的体格和一生受用的良好饮食习惯。自我平衡机制、神经奖励系统、儿童运动能力以及社会情绪发展的交互作用影响了儿童的饮食行为的发展,除此之外,父母养育和食物环境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合理营养和喂养行为的预见性指导,关键在于辅食添加期,重点是解决被动抵抗行为,而且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