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

/ 2

普外科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

魏燕红张利军

魏燕红张利军(河南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河南安阳455000)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04-0444-01

腹部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术后常见并发症,为探讨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有针对性的从护理环节提出应对措施,提高护理质量,对我院近4年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05—2009年我科收治的腹部手术病人519例。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中心诊断标准,手术切口感染包括: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及腔隙感染。经过以上治疗手术的患者术前均进行全身麻醉以及硬膜外麻醉。

1.2方法通过查阅体温单、病程记录、护理记录单、各种辅助检查等,确定有无切口感染,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根据卫生部2001年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1]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将发生切口感染作为观察组;同住院期间无切口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在体重指数(BMI,kg/m2)、合并基础疾病、年龄、手术时机、备皮时间、侵入性操作、手术时间等方面的差异。两组在手术室环境、手术医师、麻醉方式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2结果

本组病人519例,其中发生切口感染49例,占9.4%。经临床治疗与积极护理配合,患者全部痊愈出院。

3讨论

3.1腹部外科切口感染的原因①手术时间。手术操作持续时间是一个明确的危险因素,原因是伤口暴露时间随手术时间延长与导致污染创面的细菌数量增加呈正相关。如果伤口暴露时间过长,局部干燥,牵拉、摸弄等被损伤的组织出血和麻醉时间长也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引发切口感染。②未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术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使患者体内保持一定浓度的抗菌药物,从而可以及时杀灭可能污染的细菌,使患者摆脱切口感染等状况的发生。③病人的年龄、体重、是否有手术外的其他感染、低蛋白、贫血等等均是术后切口危险因素。④无菌操作观念不强,有时不能认真洗手,护士备皮技术不佳,没有充分做好宣教工作,对切口感染均有影响。还有应用高频电刀由于热凝固作用使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栓塞,影响脂肪组织血液供应,都可以增加感染机会。⑤基础疾病的存在使机体免疫、防御机能低下;低蛋白、贫血等除直接影响切口愈合外,也可使感染率增加。

3.2护理预防措施

3.2.1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手术室人员应加强手术室管理,严格遵守消毒灭菌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缩短手术视野直接暴露时间,提高术中无菌技术操作质量。我院要求手术室护士术前必须访视患者,各专科手术护士应尽量固定,避免经常调换人员,医师与护士相互熟悉,能够密切配合医师及时完成手术[2]。参与手术的人员明确分工,与术者密切配合,使手术有序进行;同时注意严格无菌技术及细致操作,尽量减轻手术创伤,这也是预防感染、促进切口早日愈合的重要举措。

3.2.2对于一些特殊的患者需要采用不同的手术工具,脂肪层厚的患者应避免电刀的使用。在对切口进行缝合时也要讲究一定的技巧,在缝合过程中应该用足够量的生理盐水冲冼腹膜切口,主要是为了冲去失活的脂肪组织;坚持切口对齐、不留死腔、间隔适当、松紧适度等原则。

3.2.3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对待污染伤口,尤其Ⅲ类切口时,全身用药同时局部要用抗菌药物冲洗伤口,使切口处抗菌药物浓度有效阻止污染菌在伤口局部生长繁殖,提高手术切口清洁度。根据药敏结果进行选择抗菌药物,避免产生耐药菌株,导致切口感染。应用抗菌药物时间也对切口感染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说,I类切口不主张使用抗生素,但对于创面大、手术时间长、渗血多或一旦感染其后果严重的患者可考虑使用;II类切口均可考虑使用;Ⅲ类切口必须使用。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最佳时间应在术前0.5—1h或麻醉开始,应一次给予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如手术超过3h,或者失血大于2000ml,术中可追加1次,以保证组织内有效药物浓度的维持,术后再用1~2d,最多不超过3d,一般采用静脉给药,过早或术后长时间使用并无益处。

3.2.4补充身体营养在围手术期给患者增加营养,可以维持手术高代谢的需要。患者应注意饮食多样化、合理化,应保证维生素、蛋白质等的摄入,建议患者少量多餐,如果患者不能进食,可通过静脉滴注来给患者增加营养。在围手术期加强营养,使患者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可以使手术顺利进行,并且有利于切口的愈合。对于不能进食的患者,则可以采用静脉给予的方式来纠正患者体内的营养成分,提高身体的抵抗能力。

综上所述,造成腹部外科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是病菌感染,护士应该全面了解患者病情,以病人为中心,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掌握疾病的特点,做好各项临床护理和心理护理,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患者的感染率,帮助其尽快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S].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314—320.

[2]邓利平,徐秀玲.外科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安徽医学,2007,28(3):263—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