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现状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2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现状探讨

庞炎

庞炎(广东省遂溪县人民医院检验科524300)

【摘要】目的探讨本地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现状,为本院临床选择敏感药物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分离出的35株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用药敏卡肉汤稀释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亚氨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最高(100%)、头孢吡肟(97.1%)、庆大霉素(91.4%)、左氧氟沙星(91.4%)、阿米卡星(87.5%)、环丙沙星(85.7%)、妥布霉素(83.0%)、头孢他啶(64.03%)、哌拉西林(56.7%)、头孢哌酮(51.4%)、头孢噻肟(61.4%)以及头孢呋辛(40.0.%)。结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体外耐药性比较弱,可是由于能产生大量藻酸盐,而在菌体外形成生物膜,体内用药时耐药率较高,因此临床微生物室培养鉴定出铜绿假单胞时,特别注意黏液型,以便医生选择合理的抗菌素进行治疗。

【关键词】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耐药性生物被摸肉汤稀释法敏感率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3-0008-02

铜绿假单胞菌是老年性慢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致病菌,根据该菌的菌落形态和是否能产生藻酸盐可分为黏液型铜绿假单菌和一般型铜绿假单胞菌。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由于大量产生藻酸盐而在菌体外形成生物被膜,该被膜能使菌体逃逸机体免疫清除和增强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给治疗带来困难,被鉴定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应及时向临床报告,以便及时选择合适的联合抗菌素进行治疗。

1.材料与方法

1.1菌株来源:来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住本院患者送检1650例痰标本。白细胞≥25个每低倍镜视野,上皮细胞≤10个低倍镜视野为合格痰标本。

1.2药敏抗生素和菌株鉴定试剂:均为广东省惠州市阳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300020微生物检测/药敏检测卡。

1.3菌株分离与鉴定:标本培养分离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进行。36℃培养24h,在血平板上生长为无色透明水滴样,边缘不整齐,不溶血细小菌落,48h长大而融合,黏稠,冻胶样菌落,溶血不典型,用接种针不易挑起,往往紧贴在平板上,无金属光泽,无生姜气味的菌落,分纯后经广东省惠州市阳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SS-1000B型细菌测定/药敏分析仪鉴定,均为铜绿假单胞菌,判断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

1.4药敏试验:采用药敏卡肉汤稀释方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判断按2009年版CLSI标准。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2.结果

35株黏液型铜绿假单胞假菌对13种抗菌素药敏结果见表1,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最高(均为100%),头孢吡肟为97.1%,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为91.3%,阿米卡星87.5%,环丙沙星、布妥霉素为83.4%,头孢他啶为64.3%,哌拉西林为56.7%,头孢哌酮为51.45%,头孢噻肟为48.5%,头孢呋辛为40.0%。

表135株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13种抗菌素的耐药率

3.讨论

铜绿假单胞菌在人体内繁殖时所产生的多种毒性因子在致病机制中起着不同作用,引起病情的严重的程度与细菌的毒力和患者免疫状态有关外,还与细菌分泌黏液样荚膜物质(细胞外黏液)平行[1]。本研究用于分离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痰标本大多属于长期慢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老年性患者,这很可能与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免疫力低下、病情严重和大量使用抗菌素有关。随着抗菌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很快出现耐药导致抗菌治疗失败。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有所上升的趋势,耐药率也每年增高[2]。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黏液型铜绿假单胞型菌对13种抗菌素的耐药性,但是我们在体外对其进行的药敏试验只是检测其呈浮游态的细菌对抗菌素的敏感性,并不能反映其生物被膜对抗菌素的耐药状况。表1里显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敏感的抗菌素较多,耐药性较弱,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对该菌的敏感性较高,可作为临床上经验治疗首选抗菌素。治疗该菌引起的感染时还须考虑其生物被膜耐药因素。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理非常复杂,其分泌的细胞外黏液样物质,借助多聚糖分解与相邻细菌、血小板、纤维蛋白等聚集形成细菌生物被膜。细菌生物被膜可导致细菌不易与抗菌药物直接接触,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被膜也阻碍了免疫细胞和抗体与细菌接触导致细菌不易被清除,藻酸盐是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形成生物被膜的主要成分[3]。体外研究发现藻酸盐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及耐药性起着主要作用,所以除去生物被膜必须设法减少藻酸盐的合成。

近年来,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患者不断增加,治疗方案也越来越多,常用抗菌素疗法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引起的感染效果不佳。有研究表明,大环内酯类抗菌素能有效抵抗生物被膜作用,其作用机理有:(1)使生物膜的表面孔穴形成,从而使生物膜内部细菌得以暴露,有利敏感药物进入生物膜内部杀灭细菌。(2)使菌体内藻酸盐免疫复合物合成减少,抑制藻酸盐介导的抗原抗体反应。(3)在免疫调节作用下,增强中性粒细胞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吞噬作用。另外氨溴素可以溶解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并能减少藻酸盐的生物合成[4]。

因此,临床上在治疗由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时,应考虑生物膜影响,合理联合用药。大环内酯类抗菌素通过抑制生物膜的形成,使抗菌素容易穿透细菌生物膜,并增强氧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对细菌生物膜的渗透作用,增强杀菌效果[5]。根据文献[6]报道,抗藻酸盐血清与加替沙星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态构造存在协同作用,抗藻酸盐血清与加替沙星联系应用可以增强杀菌作用。因此临床细菌室发现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时尽早报告,以便及时选择联合法治疗。

参考文献

[1]ELstonHR.Hoffmankc.ZnereasingincidenceeneapsulatedPscudomonasacruginosaStrain[J].TechnoLBullkegistMcdTech,1967,37:259.

[2]李玉栋,王成军,赵建平.铜绿假单胞菌5种菌落形态与耐药性监测[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1):69-70.

[3]柴栋,王睿.藻酸盐裂解酶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影响[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1,22(4):172-175.

[4]LiFYuJ.YangH.EffatsofambroxoLonaLginateofmaturePseudomonasacruginosabiofins[J].CurrMicrobioL,2008,57(1):1-7.

[5]张文元,杨亚冬,唐靓.十四元环大环内酯类对细菌生物被膜形成影响及对环丙沙星的增效作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15(11):1288-1289.

[6]王睿,婓柴栋等.抗藻酸盐血清与加替沙星联合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形成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8):1276-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