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道家无为思想的《内经》情志养生理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0-20
/ 2

基于道家无为思想的《内经》情志养生理论

何明志乔宝得关雪峰

◆何明志乔宝得关雪峰

(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院)

【摘要】何谓养生?养,就是保养、调养、补养之意;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养生就是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有利措施和方法,从而达到保养生命、预防疾病、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道家崇尚无为,重视养生保健,追求长生不死,在养生中遵循“无为”。而《内经》中大量的养生理论亦吸收了道家“无为”的思想,特别是在情志养生方面追求“无为”而治。

【关键词】内经,道家,无为思想

《内经》中养生可分为养神和养形两个层次,首重养神,养神是整个养生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养神即为情志养生。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有“粗守形,上守神”之说,特别强调了养神,即情志养生的重要性。养神重于守形,这是由于“神”在整个人体中处于主导地位,对人的各种活动都具有控制和支配作用。如何养神,《内经》则以道家“无为”思想为理论基础,强调恬淡虚无、顺物合道、节制情欲。

1《内经》恬淡虚无与道家“无为”之“无欲无求”

《内经》在情志养生方面吸收了道家恬淡虚无的养生思想,指出精神内守是养生防病的内在基础。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强调了情志养生,保持恬淡虚无的精神状态对于养生防病的重要性。张景岳在《类经》中解释道:“恬淡者,泊然不愿乎其外,虚无者,漠然无所动于中也。所以真气无不从,精神无不守,又何病之足虑哉,此治内之道也”。说明心神清静则不躁,神安则不乱,精神守于内,则邪气不能外侵,疾病就无从萌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此阐释:“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指出圣人所为是“无为”之事,安于保持恬淡的精神状态,居于虚无快乐的境界,故而寿命无穷,可以尽享天年,这就是圣人养身的方法。正如《庄子·天地》所言“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又说“不利货财,不近贵富;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虽以天下誉之,得其所谓,謷然不顾;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谓,倘然不受。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又言:“且举世而淮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庄子·刻意》提出“恬淡寂漠,虚无无为”,又言“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不难看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是养生的最高境界,这正是道家所推崇的“无为”境界。

2《内经》顺物合道与道家“无为”之“顺应自然”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意思是说人的生气与天相应,因此苍天之气清静,人的意志就平和。人如果顺应这个道理,就能使阳气固护,即使贼风虚邪侵袭,也不会造成伤害。故而圣人搏聚精神,运行阳气,而通晓阴阳变化。人如果违背这个道理,在内会九窍闭塞,在外会肌肉壅肿,阳气就会消散,这些都是自己招致的伤害,使生气受到削弱。说明人的精神意志要与自然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健康的状态,否则就会造成伤害,产生疾病。《庄子·马蹄》指出“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知乎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老子从自然界万物运行变化的规律总结出“无为”的哲学思想:“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道德经·第十六章》)。强调万物有其内在的变化规律,外力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内在运行规律的,所以“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指不要违反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人的情志调养也如此,只有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才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

3《内经》节制情欲与道家“无为”之“不妄为”

一方面,《内经》吸收道家调畅情志的思想,强调勿使情欲过度。俗话说人有七情六欲,人的各种不同情志活动是人正常的心理反应。但是如果情志活动过度,则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因此在养生中要特别注意调畅情志,节制情欲,勿使太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灵枢·口问》也指出:“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素问·疏五过论》又谓:“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

综上所述,《内经》情志养生的思想从哲学角度来看,是吸收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无论在理论原则还是实践方法上均与道家养生学都非常一致,其中道家“无为”思想在《内经》情志养生的理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提倡恬淡虚无,主张节制情欲,强调顺物合道,以保持冲和心态,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养生目的,以求健康长寿,尽其天年。

[参考文献]

[1]杨玉辉﹒中华养生学[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11:255-256.

[2]明·张景岳.张景岳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0.

[3]二十二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0,42,35.

[4]李鹏,侯艳娇﹒道家思想与《内经》养生[J].甘肃中医,2009,22(6):3-4.

[5]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5.

[6]钱超尘﹒养性延命录摄生消息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1:29-30.

[7]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834-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