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PNF技术和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上肢PNF技术和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邱燕春

邱燕春

(广州体育学院科学实验中心广东广州510500)

【摘要】目的上肢PNF技术和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将临床48例肩周炎患者分为PNF组和针刺组,通过对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的肩关节活动度以及临床疗效的观察,对PNF技术和单纯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做出客观的评价。结果PNF法对于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好于针刺组。治疗前后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度评分。结论上肢PNF技术配合针刺治疗肩周炎效果明显好于单纯针刺。

【关键词】PNF针刺肩周炎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8-0205-03

PNF技术是在解剖学、运动学、神经生理学、正常发育学、运动行为学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体系。它以各种运动模式或姿势作为载体,通过治疗师的口令(听觉)、手法(触觉)及给予患者视觉刺激,即通过各种感觉输入来强化本体感觉性刺激所产生的肌肉反应,促进患者学习和掌握正确的运动功能[1]。螺旋、对角线型的运动模式是PNF技术的基本特征。大量临床实践证明,PNF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人体肌肉的力量、耐力及控制能力,而且能够有效地调动人体协调的潜在功能,建立稳定与活动的平衡,进而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运用上肢PNF技术结合常规治疗肩周炎,并通过观察治疗的疗效、治疗前后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度评分情况,探讨该方法用于治疗肩周炎的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1.1.1对象

通过门诊和康复中心接收的56例患者(男31例、女25例,年龄在41-68岁),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等经统计学分析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

1.1.2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有关肩周炎的诊断标准:①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②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③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④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⑤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1.2方法

1.2.1针刺组

治疗主穴选取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穴,配穴选取手三里、外关、后溪穴。采用1.5寸毫针,针刺得气后,行针调气,留针20分钟后将针取出。每天治疗一次,10次治疗为一疗程,休息两天后继续下一个疗程,治疗期间配合推拿按摩,共计两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2.2PNF组

在针刺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PNF技术治疗(患者仰卧位或站立,术者对患者分别施于上肢两组对角线模式),每次20分钟左右。

(1)动作1(系安全带式)

①术者将患者右手举高放于身体对侧,手臂旋转,拇指侧指向前,如图1所示。具体做法,即肱骨屈曲、水平内收和外旋转,有前臂旋后,腕关节和手指屈曲。②尽量完成每个平面的动作,完全牵伸所有涉及的肌肉。这是动作1屈曲的结束姿势。③从起始位置缓慢旋转手臂,并向对角线方向移动上肢向下、向外,然后回到图2所示的位置。这个动作合并肱骨的内旋、外展和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和手指伸展。这是动作1伸展的结束姿势。④然后从这一位置回到动作1屈曲的位置。

图1动作1屈曲模式(左)和伸展模式(右)的结束姿势

(2)动作2(剑式)

①术者将患者右手举高,手掌向外,轻轻放于身体后方,手臂旋转,拇指指向后方,如图3所示。具体做法,即肱骨屈曲、外展和外旋,右前臂旋后,腕关节和手指伸展。尽量完成每个平面的动作,完全牵伸所有涉及的肌肉。这是动作2屈曲的结束姿势。②从起始位置缓慢旋转手臂,并向对角线方向移动上肢向下,越过身体中线,就像把剑放回剑鞘中,然后回到图4所示的位置。这个动作合并肱骨的内旋、内收和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和手指屈曲。③现在回到动作2伸展的结束姿势。但实际上,结束姿势应处于“锁臂位置”,使手臂完全伸直和内旋。④从这一位置回到动作2屈曲的位置。

图2动作2屈曲模式(左)和伸展模式(右)的结束姿势

1.2.3疗效检查的评分标准

两组患者根据自觉疼痛和影响活动进行疼痛评分(见表2)[3];根据肩关节的活动度进行关节活动范围大小的评分(见表3)[4]。

表2自觉疼痛和影响活动评分表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从表4可知,PNF组的显效率为80.0%,明显高于针刺组的42.3%,经统计分析两组的显效率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而且两组的好转率比较也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说明PNF法对于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好于针刺组。

表4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注:按照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痹证的疗效评定标准,分为治愈,显效,好转,无效[3]。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度评分的比较

T检验结果提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和肩关节活动度评分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度两个方面都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和肩关节活动度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的差异(PNF组P<0.01,针刺组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式都对肩周炎所引起的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度的减小都有改善作用。从治疗后的结果来看,PNF组的评分都要高于针刺组,而且两组治疗后疼痛和活动度的比较逗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1),说明PNF技术治疗肩周炎的效果要优于针刺技术(见表5、6)。

表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的比较

3讨论

肩周炎是指肩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韧带、滑囊、关节囊等软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有充血、渗出、水肿、粘连等改变,导致肩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可由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所致的肱二头肌腱鞘炎、冈上肌炎、肩峰下滑囊炎等发展而来。中老年人上肢因外伤、手术或其他原因所致疼痛,肩关节较长时间不活动,也可诱发此病。肩周炎属中医“漏肩风”、“五十肩”、“肩凝”等。本病主因感受风寒水湿之邪,浸渍经络,经络阻滞而发病;或肾亏体虚,又长期操劳过度,慢性劳损,跌仆闪挫,用力不当,或积累陈伤,经筋、络脉受损,瘀血阻滞所致[5]。

PNF技术是以螺旋-对角运动模式为基础的。这种自发动作的螺旋-对角本质来源于骨骼系统的结构和肌肉在骨骼上的排列方式。肌肉从起点到止点成螺旋状围绕着骨头排列,因此,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动作也是螺旋型的。姿势和运动的发展按一定的顺序,先双侧对称,后双侧不对称,然后是双侧交互,再后是单侧式,对角线型运动是最高的形式,因此应大力采用对角线型运动。提倡对角线型运动的理由有:①这些形式符合正常生理上有功能的运动型式,大多数肌肉的附着点和纤维排列也符合这种形式;②究大脑整合功能的成果支持这种观点,即自主运动由大量的运动模式而不是由单个的肌肉运动组成;③对角线型运动是屈伸、内外旋、内外展三对拮抗肌的结合运动,是正常发育的最后部分和最高形式;④所有对角线型运动都越过中线,促进身体两侧的相互作用;⑤对角线型运动总是合并有一定旋转的成分,而旋转是发育的最后和最高形式之一[6]。在上肢PNF技术中肩胛带前伸促进上肢肌电活动,后缩则抑制上肢肌电活动[7]。诸多的实验证明了PNF疗法中运用上肢模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8]。

本实验PNF技术所采用的动作是收缩—放松—向相反方向慢速牵伸的方法,最大等长收缩致使肌肉紧张度增加,因而在肌肉还未达到伸展位置之前便刺激高尔基键器官,从而使拮抗肌做反射松弛,使拉伸的肌肉能够达到更大的伸展范围;在肌肉放松阶段,拮抗肌放松并被拉伸,同时收缩肌作最大限度的等长收缩,使收缩肌肉伸展趋向极限[9]。从PNF组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评分可见,PNF牵拉对肩关节的活动度的改善效果较好。

因此,在对肩周炎的治疗中,尽管传统推拿、针灸的应用提高了该病的治疗效果。但仍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将PNF的理念和技术应用到肩周炎的手法治疗过程中,有效的弥补了上述两者的不足,并解决了治疗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诗忠.康复推拿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26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90-191.

[3]李海燕.靳兵.吴辉.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及可靠性研究[J].中国康复I学杂志.1993,8(5):223-224.

[4]王玉龙.康复评定[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7-128.

[5]医务处.北京协和医院医疗诊疗常规:中医科诊疗常规[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01.

[6]张子明.中风临床与康复[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184.

[7]齐素萍.康复治疗技术[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12.

[8]赵耀.PNF技术在临床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8):16-17.

[9]王玮.PNF牵拉次数对肩、髋关节柔韧性及局部肌肉力量的影响[D].安阳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