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输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1

不同输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应用研究

熊金凤

湖北红安县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输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A组(n=40,应用去白细胞悬液输血治疗方法)和B组(n=40,应用三洗红细胞输血联合血液置换治疗方法),对比2组输血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输血有效率95.0%明显高于A组72.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三洗红细胞输血联合血液置换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积极使用和推广。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不同输血方法;临床价值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临床发生率较高的贫血情况,头晕、心悸气短、浑身虚弱是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需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输血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治疗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输血治疗的效果与输血方式之间存在必然关联[1]。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研究不同输血方法的临床价值,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A组(n=40)和B组(n=40),其中男50例,女30例,患者年龄29-75岁,平均年龄(48.5±4.5)岁;其中继发性贫血45例,原发性贫血35例。对比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比较均衡(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输血操作人员应明确输血红细胞指证,若发现患者红细胞≤阈值(60g/L)以及头晕乏力、黄疸、发热等贫血症状,要立即给予输血治疗。A组应用去白细胞悬液输血治疗方法,共输血70次,总输注量为60U。B组应用三洗红细胞输血联合血液置换治疗方法,共输血75次,总输注量为45U。

1.3疗效评价标准

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后,头晕、心悸气短、浑身虚弱、乏力等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血清胆红素、网织红细胞等恢复至正常水平表示有效[2]。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采用(%)表示计数资料,并将其组间比较进行x2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输血有效率95.0%明显高于A组72.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表2。

3讨论

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临床治疗来说,输血治疗是其常用手段之一,随着医学对此类疾病的深入研究,发现其病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同常规溶血性贫血的输血治疗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提高输血治疗效果的关键在于选择科学合理的输血方式[3]。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可将90%以上的血浆蛋白成分和补体有效清除,其已经成为临床治疗贫血的主要方法。通过此种治疗手段,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贫血情况,还能显著提高机体免疫活性细胞实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治疗效果,从而使病变过程逐渐向良性循环转变,此外,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发热症状。三洗红细胞输血联合血液置换的治疗方法同比单纯输血法治疗,可显著提高整体治疗效果,而且还能有效改善患者胆红素、网织红细胞、RBC、Hb等指标,对促进患者恢复,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4]。

本组研究之中,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输血有效率95.0%明显高于A组72.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得到如下结论,采用三洗红细胞输血联合血液置换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积极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陈雪梅.不同输血方法应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疗效研究[J].医学信息,2014,15(12):90-90.

[2]蒋晓仪,王浩.不同输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应用分析[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03(7):5-5.

[3]陆紫敏,纪黎明,梁萍等.不同输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应用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1,24(9):750-752.

[4]孙小纯,欧兴义,陈晖等.不同输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4):64-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