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瘘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 2

肠瘘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左丽梅

左丽梅(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1541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0372-02

【关键词】肠瘘

肠瘘是腹部外科中常见重症疾病之一,病情复杂、并发症多,可引起全身及局部病理生理功能紊乱,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病死率高(15%~25%)。肠瘘一旦发生即有不同范围的腹膜炎症状和体征。肠内容物进入其他脏器、体腔、体外并引起感染、体液丧失、内稳态失衡、器官功能受损及营养不良。对2008年12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36例肠瘘病人采取了综合护理,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12月~2009年12月收治的肠瘘病人36例,男27例,女9例;年龄27~73岁,平均54岁。病人住院时间48~120d,平均90d。

2护理

2.1维持体液平衡禁食、胃肠减压,保持有效吸引,避免因食物引起的神经及体液调节所致的肠液大量分泌,减少消化液的持续漏出。收集和回输引流的消化液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避免污染。严密监测病人的生命征及症状、体征的变化;正确记录出入量;遵医嘱收集血标本,分析血清电解质及血气分析结果等。若病人出现口渴、少尿、皮肤弹性差及生命体征的改变,应及时调整输液种类、速度和电解质。

2.2负压引流护理在瘘口内放置持续负压吸引管和滴液管,以充分稀释、引流溢出的肠液,减少肠液对瘘口周围组织的侵蚀,有利于炎症消退和瘘口愈合。根据瘘口情况选用合适的引流管。引流管的顶端应放置在肠壁内口附近,但不可放入肠腔内,滴液管应放在引流管顶端附近。固定引流管并覆盖敷料。根据肠液粘稠度、流出量调整。一般负压以4kPa或更低些为宜,但肠液粘稠、流出量大时,负压可略大些,最高可达6.6kPa。但应避免负压过小致引流不充分或过大造成肠粘膜损伤、出血。冲洗的目的是保持引流管内湿润,防止分泌物干涸成痂状妨碍引流。肠液稠厚、流出量多、刺激性强时,应加快冲洗速度。一般每日的冲洗液量为3000~5000ml左右。冲洗液为等渗盐水。观察记录冲洗液量及肠液量:肠液量的计算是24小时引出液总量减去已冲洗的等渗盐水量。多发瘘需同时冲洗和引流时,冲液瓶和吸引瓶应作标记,分别记录冲洗瓶和引流瓶内液量。保持引流通畅,若双套管有堵塞,可取出内管清洗或转动外管。及时清除双套管内的堵塞物,可将双套管的内管取出清洗,或缓慢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松动外套管,若无效,另行更换双套管。

2.3堵瘘的护理外堵法适用于已形成完整、管径直的瘘管,用医用黏合胶、盲端橡胶管等方法将瘘管堵塞,达到肠液不外漏,瘘口自行愈合的目的。护理时注意外堵物是否合适,如肠液有外漏,应调整外堵方法。应及时清除溢出的肠液,并及时更换敷料,瘘口周围涂氧化锌软膏保护皮肤。内堵法是用乳胶片或硅橡胶片等放入肠腔内,将瘘口堵住。护理应注意观察有无因堵片损伤周围组织而致炎症,或因堵片位置不当引起机械性肠梗阻。若堵片移动导致肠液溢出量增大,必要时更换堵片。

2.4术后护理

2.4.1严密观察病情复杂的肠外瘘手术创伤大、术中失血失液多,术后腹腔内可继续渗血、渗液。故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伤口渗血、渗液情况,以及腹腔引流管引流液的性状、颜色和量,警惕出血性休克的发生。

2.4.2观察有无伤口感染、腹腔感染和再次瘘的发生:观察伤口局部有无红、肿、痛的感染征象;观察有无持续高热、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腹部压痛、腹肌紧张等腹腔内感染的征象;术后可能因远端肠道不通畅、功能失调、胃肠减压不充分或营养状况欠佳等,有再次发生瘘的可能,临床可有“先胀后瘘”的表现,应注意观察。

2.4.3营养支持TPN直至肠功能恢复。开始进食时以低脂、适量蛋白质、高糖类、低渣饮食为主,随肠功能恢复,逐步增加蛋白质和脂肪量。

2.4.4加强引流护理肠瘘术后留置的引流管较多,包括腹腔负压引流管、胃肠减压管、导尿管等。应妥善固定并标明各种管道,避免扭曲、滑脱;每天更换引流袋,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注意连接紧密,勿错接;保持各管道引流通畅;观察并记录各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

2.4.5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胃肠道或瘘口出血:原因是消化液腐蚀瘘附近组织和血管、胃肠黏膜糜烂、应激性溃疡。一旦发生应安慰病人,局部应用血管收缩药。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充分引流漏出的肠液、有效地控制感染。体液失衡、循环血量减少、腹腔内感染是引起肝肾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应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记出入液量、合理输液、有效控制感染、减少毒素吸收,以预防肝肾功能障碍。活动在瘘口封闭后进行。先开始肢体被动活动、深呼吸;随着体质增强,指导病人自行床上活动,当瘘口愈合,可指导病人早期离床活动。

3讨论

必须重视营养支持并根据医嘱提供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的相应护理。由于大量营养物质从瘘流失,加之禁食、感染及消耗,若不注重营养补充,机体将迅速发生衰竭,随着病情的稳定、漏出液减少、肠功能恢复,逐渐恢复肠内营养;此时多通过鼻胃管或空肠造瘘管给予肠内营养剂,应注意营养的温度,逐渐增加灌注量及速度,避免引起渗透性腹泻;加强喂养管的护理。术后肠瘘病人由于长时间禁止经口进食及切除部分肠段,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有所下降,故应告诫病人出院后切忌暴饮暴食,早期应以低脂肪、适量蛋白质、高碳水化合物、清淡低渣饮食为宜;随着肠道功能的恢复,可逐步增加蛋白质及脂肪含量。早期活动可增强肌肉收缩力、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避免骨突处组织受压过久而发生褥疮;还可增加肺通气量,避免肺泡萎缩,有利于气管内分泌物排出,预防坠积性肺炎、肺不张;还可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搏量,改善血液循环,从而增加局部组织灌流量。随着体质的恢复,指导病人自行床上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量。若腹部伤口愈合、无其他制动因素,可指导病人早期离床活动。保持心情舒畅,坚持每天进行适量户外锻炼。

参考文献

[1]黎介寿主编.肠外瘘.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86.99.

[2]陈晋萍.肠外瘘患者的护理.实用医技杂志,2003,10:1059.1060.

[3]陈永佩,普雪琼.11例重症胰腺炎术后并发肠外瘘的护理.西南军医,2008,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