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腺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 1

阴道腺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杨跃英

杨跃英(黑龙江省通河县妇幼保健院150900)

【中图分类号】R711.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5-0393-01

【关键词】阴道腺病治疗

阴道腺病是指正常阴道粘膜表面的复层鳞状上皮细胞被柱状上皮所取代或在上皮下固有层内出现腺体为特征的疾病,一般见于青春期发育后的妇女。

[病因]

阴道腺病的产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但现有资料已证实阴道上皮下的腺体组织系中肾旁管上皮的残余。在胚胎发育18周以前,如中肾旁管的尾段上皮在阴道形成过程中受到某种因素干扰而有部分上皮残留时即可发生阴道腺病。上世纪50年代由于普遍采用大量己烯雌酚(DES)治疗先兆流产,凡在孕早期曾服用己烯雌酚的母亲娩出的女婴中,腺病的发生率高达34%,说明胚胎早期接受己烯雌酚是导致阴道腺病的重要因素。Forsberg在给新生雌性小鼠注射雌二醇和己烯雌酚后引起了阴道腺病。因而他推论阴道腺病的发生可能是大量雌激素抑制了未转化的中肾旁管上皮增生,以致未能转化为鳞状上皮所致,严重者还有诱发阴道腺癌的可能。

[病理变化]

正常阴道壁粘膜均为鳞状上皮细胞,无腺体存在。阴道腺病的镜下病理表现为阴道鳞状止皮被腺上皮所替代,或在阴道粘膜正常鳞状上皮下方的固有层内见到腺体结构,但有别于阴道内膜异位症的是不伴有腺体间质。绝大多数腺上皮为高柱状并可分泌粘液的宫颈内膜型,但亦偶可能为输卵管内膜的纤毛上皮或子宫内膜型上皮,腺体周围可伴有鳞状上皮化生。随病程的延长,病灶中的腺体组织常可经磷化转变为正常鳞状上皮。极少数可发展为透明细胞癌或鳞癌。

[发病率]

阴道腺病较少见,但在60年代,国外阴道腺病与阴道透明细胞癌的发病率迅增,患者几乎均为青春期及30岁前的妇女。当时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患者母亲都曾因妊娠早期出血而服用过己为然雌酚治疗先兆流产。凡服用过该药者,约1/3女儿在青春期发生阴道腺病,而未服药者仅1%发病。妊娠8周前服药者发病率高达70%。15周后服药者降至6%,18周后则无一发病。说明本病与患者母亲孕早期接受DES有关。接触时间越早、越长,剂量越大,发病的危险性越高。

[临床表现]绝大多数患者均无自觉症状,但若局部粘膜病变明显或范围较广者可出现稀薄粘液状白带增多或少量血性白带,偶有性交出血、性交痛或阴道灼热感。

妇科检查时发现下列几种不同类型病变:①阴道壁有散在或密集的小结节,直径在0.5~5mm以内,多位于阴道上段,手指扪触时有粗糙不平的颗粒感,但肉眼观察时阴道粘膜未见异常;②阴道壁可见天鹅绒样红斑区或局限性表浅糜烂,扪诊时无不平感,但可能手指有触血;③阴道上段、穹窿部或宫颈阴道部有横嵴、皱嵴或鸡冠样突起等畸形表现。

[诊断]

1.病史凡追溯到母亲在早孕期有服DES史时,应高度警惕阴道腺病可能,但目前我国采用己烯雌酚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的疗法已摒弃,故此诱发因素不复存在。但如长期白带增多、阴道有少量血性分泌物,或性交痛,在排除阴道炎症的情况下,应考虑阴道腺病的可能。

2.阴道细胞学检查有作者认为在拭净宫颈分泌物的情况下,直接在阴道上段或病变处作刮片,如在涂片中见到粘液柱状细胞或鳞状上皮细胞化生,提示有阴道腺病的存在。与此相反,多数人认为细胞学检查对诊断阴道腺病的价值不大,但对阴道腺病上皮不典型增生的诊断、随访和早期发现癌变有重要意义。

3.阴道镜检查及活检是目前最常采用诊断方法。在镜下可见病灶区有类似宫颈移行区可见到的柱状上皮岛、腺体开口和腺囊肿,还可见白色上皮、白斑、点状血管等图像。碘试验多不着色,在阴道镜下配合碘试验取活检,可提高确诊率。

[处理]

一般均认为如患者无任何症状,病检无不典型增生时,可不予治疗,但应定期每半年~1年随访。如发现病灶有变化时应再次活检。阴道有炎症时,应先进行抗炎治疗,因为人认为炎症可诱发潜伏的阴道腺病出现临床症状。阴道腺病在许多方面类似宫颈糜烂,故可每日用0.5%醋酸液冲洗阴道以保持和增强阴道酸性,从而有利于复层鳞状上皮增殖以取代柱状上皮。凡症状明显,病变表浅而散在者可采用微波或激光治疗。位于粘膜下的单个结节病变则以手术切除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