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构的文化基础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8-18
/ 2

校园文化建构的文化基础分析

张学强

张学强(沈阳农业大学高职院)

摘要:校园文化的建构是一项复杂而意义非凡的事业,我国的校园文化传统悠久。但是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校园文化建构的基础有了不同的内涵。这在我国高校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值得密切关注的。本文试图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做为校园文化的新基础,重新建构新型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审美文化整合

0引言

德育工作的教育与深化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当我们目睹被应试教育训练出来的莘莘学子们无动于衷的表情和一脸茫然时,心里不仅仅是酸楚,尽管各种媒介对思想道德做不遗余力的宣传,但现代文化的影响和社会变革时期的动荡依然让我们的德育教育变得力不从心和不得其意。现在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实质上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种文化冲撞所形成的时代背景实际上也是我们面临的德育教育之所以困难重重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两种文化我们必须有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传统文化以其精深博大、源远流长的醇厚底蕴和韵致悠远的艺术魅力执着地走过辉煌的历史,而现代文化却以它扑溯迷离、五光十色的传播方式与万人簇拥、一夜风行的快捷,为人们展示了其存在的盎然生机。做为承上启下的年轻一代正是在这两种文化的冲撞中成长或成熟。因此,两种文化的痕迹十分明显地在他(她)们身上体现,两种文化的长短都被他们筛选和接受。这更让我们想起时尚文化的无孔不入和国粹京剧的微弱呼号。

1传统文化的功能性降低

传统文化是涉及门类广、传播对象杂的文明积累。千百年来历经大浪淘沙、火烧令止,依然根深叶茂。由于其内涵与民族、地域和接受者的喜好、心态有关,传统文化在社会急剧变革的今天仍可笑傲江湖。谁都承认,传统文化是灿烂的,并成为历史向今天炫耀的“御赐金牌”。但是,在今日重建校园文化模式的操作中,传统文化却难以推行,这除了有传统文化本身自己如同“大家闺秀”一样从没有想过要成为邻家小妹,且在其子孙漫不经心的关照下和现代人的盲区中日渐青春鹤去。用这样的文化去影响在充斥现代文化包围下而逐渐成熟的青年学生难度可想而知。

2现代文化的杂乱无章

假如你用心就会发现新时代娱乐形式的传播速度,是惊人的。由于速度太快而且品种繁多,形成不了积淀的条件,但是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压力的增加,择业、就业、生存等人生重大问题摆在时刻摆在面前,由此引发而形成现代文化传播速度让受众者全面吸纳并形成雷厉风行的潮流。于是新的审美观横空出世,新的审美对象扑面而来。在我们进行的学生问卷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两种文化认识浅薄的程度远远低于我们乐观的估计,但是他们对两种文化渴望认知的心理是超出预料的。这也是从事德育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最矛盾的问题。

3校园文化的载体应该是两种文化的融合

校园文化是承接历史拓展未来的空间,脉络清晰。

3.1传统文化是根深蒂固和耳闻目染的母体文化从母亲的摇篮曲到外婆的童谣,传统文化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细致而顽强地渗透在人生的阅历中。我国各民族的民歌、精美的国画、耸立的悬檐都成为新一代青年不能排斥和拒绝的艺术。这也证明了丹纳所认同的地域、环境和种族在文化传播与延续上的重大作用。从认识世界开始启蒙而逐渐形成的审美习惯,在人的一生中的影响不可忽视。这便是传统艺术得以弘场的最佳基奠,也是我们从文化角度进行德育的有力支点。

3.2现代文化是新颖独特和奔放自如的亚文化传统美学家对现代艺术的横空出世感到惊慌的同时也手足无措。因为现代文化以过去的审美经验从未有过的刺激让人们激动不已:摇滚的嘶声呐喊与狂轰烂炸;流行歌曲的自然亲和与简易上口;广告让你无处藏身;服装让你抬头挺胸。现代文化最大特点是突出个性突出自我。人们多方位地参与文化的改革,去展示自己的风采,不必担心高雅与庸俗,在人体语言意识等方面摆脱条条框框,充分明显了“重在参与”的时尚心态。这是让美学家头痛却让现代人争先恐后的奇异景象,实际上这一点也正是我们德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和利用的最好契机。

3.3大环境由混沌至清晰让两种文化交汇融合成为可能如果把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历史地比较,就会发现审美的历史同样婉延曲折。现代文化的膨胀虽然让传统文化成了自我放逐的苦孩子,但是透过历史发现曲线,我们仍然可以观瞻到一丝晨光。传统意义上的审美习惯以和谐为主,而现代的生活方式以其金属般的锋锐横亘于传统审美意识这一脉千年的河床之上。它的朝出夕灭,曾让美学家和道德家痛心疾首。现代文化用随意多变的面容、洒脱的造型和媚俗的姿态,旁若无人地踏入以传统文化主宰的“皇家乐土”。现代生活中的人们时时会感受到它的冲击但又倍感亲切。尽管它登台亮相的时候有些多动症和弄首搔姿。当这两种并行的“亚文化”来势汹汹的时候,它的受众者恰恰是肩负延续传统文化使命的青年一代。似乎有点不容乐观,表面上给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许多难度。当代人惊奇地注视着人们好象害病似的追逐着流行,新生代以其容纳百川的胸怀迎接着流行世界的一切新生事物,而且信心百倍,来者不拒。历史总要因积淀而变得明澈,多元化的时空虽如同春野上的色调时时更变,但任何事物都有其辉煌与沉寂。作为传统文化亚文化的现代文化,让人们从共性到个性的逾越过程变得可望又可及。对于征服时间与空间的结果让人们意识到感觉世界的内容更丰富,但它也同样能助长对感官刺激的盲目追求,这恰恰是我们当代对待文化的态度的特征之一。同时受众者在瞬息万变的时尚文化面前的手足无措,很有可能对永恒的主流文化情有独钟,以不变应万变。

从审美活动的历史来看,千百年来审美活动从来都以超越作为证明来完成审美意识的丰富与提高。传统的巨大的道德理念如同审美规律一样,也同样有着自身的巨大的渗透力和亲和力。在我们孜孜不倦所为之奋半的德育教育中,也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对各种文化包容的时代很可能就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混沌状态。人们热情地参与时尚文化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摒弃,而是对审美活动更高追求之前的“热身准备”。

4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将携手并肩比翼双飞

包罗万象的历史从来都是一个宽容的智者。我们不能痛心指责青年人听不懂绕梁三日的京剧意味,也不能扼腕叹息青年人看不清龙飞凤舞的书法神韵,只是我们并没有给他们以足够的教育来让他们认识传统文化,是我们把他们推向敞开大门的现代文化。由于现代生活的标志是突出自我,追求个性,让人们有机会在现代文化的乐园享受创造的幸福与参与的满足,而不象传统文化的审美只是在吮吸一切有生命的东西的精化。“东墙西墙皆为墙”,我们可以把传统文化继往开来“把根留住”,但也不能排斥现代文化的勃勃生机。传统文化也有创业难的历史命运,因此不能苛求现代文化的完美与高贵。如果单纯意义上讲传统文化以美感善长、现代文化以快感为主,是有些刚愎自用。在愉悦与功利之间一味地责难哪一种文化都难逃偏颇。人类在进步中场弃,审美活动与现实活动之间有着一定的距离。传统的人文教育是琴棋书画,而当今社会应试教育是五证俱全,这是两个都有些极端的教育形式。人都在生存、金钱、地位、事业的压力下惴惴不安,又何能苛求人们漫步艺术神韵之中。社会终究是多元化的结构。美与丑在美学意义区别不大,因此不能用一脸怒其不争的教条思想去挖苦在现代文化中乐颠颠的人们。历史的长河千百年从容东去,它纳新吐故依然不改。由此,我们可以平和地看到一个希望,那就是传统文化将以其无以伦比的高贵博大与现代文化的洒脱随意相互交汇,形成壮丽的文化主体。在儒士和醉汉之间我们不仅仅是等待醉汉的清醒,更重要的是给醉汉灌醒酒药。也正因为审美活动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才会让两种文化相系相连,共同进步。因为审美活动不能厚此薄彼。

5校园文化应成为现代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所构筑的校园文化是新形势下对青少年德育教育不可缺少的。以青年多元的成长环境和当代社会环境为前题,以青年学生活跃的思想为突破口,以校园文化的思想性,娱乐性为基础,打开学生德育教育的僵局是目前我们进行德育工作的经验之一。

让人们呵护照料的传统文化和楞头楞脑的现代文化是在没有约定的情况下遭遇的。在视觉听觉等方面的和谐匀称与平面、立体等方面的倾斜失重,让我们看到了新世界的美丽和斑澜,瞬间的刺激与扣指相合的感觉时刻匆匆赶路的人群里寻找知音。在历史的不断变动中人类的文明也将不断加入新的成员,在使人们的审美经验审美对象更加丰富。因此,在舍取不能两全的情形下,两种文化理应融合,理应彼此眷顾。而利用两种文化交汇是我们德育工作者不可多得的机遇。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是分不开的,是我们建构新的校园文化的两个支撑基础。而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的校园文化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基地。总之,无论时空怎么转变,只要我们能找出问题的关键就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也必须融入社会文化的洪流,才能建设适应改革开放且健康鲜活的时代文化,完成对学生思想及道德品质的改造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