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1

浅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观察

李莉姚晶

李莉姚晶(鹤岗市人民医院154101)

【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9-0141-02

【摘要】目的观察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方法对3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联用缬沙坦每天80mg,对照组只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3个月观察临床症状改善及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及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总有效率分别为89.5%和84.2%;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7%和73.7%;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患者能够降低房颤、房早、房速的发生率,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

【关键词】阵发性房颤缬沙坦非抗心律失常药物

目前,阵发性心房纤颤的转复及窦律维持常选用的药物包括胺碘酮、普罗帕酮和莫雷西嗪等。本文总结3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治疗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38例患者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57-78岁,平均68岁。临床表现阵发性心慌、胸闷,心电图和/或动态心电图监测证实阵发性心房纤颤,基础心脏疾病为:高血压心脏病13例,肺心病7例,冠心病10例,糖尿病心肌病4例,特发性房颤4例。

1.2方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57-78岁,平均68岁;对照组19例,男10例,女9例,年龄57-77岁,平均67岁。两组均在房颤复律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胺碘酮口服,用法:0.2g,3次/d,一周;0.2g,2次/d,一周;以后0.1-0.2g,每天一次维持。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80mg,1次/d,治疗3个月。两组均禁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进入试验的患者每月门诊随访一次,期间如患者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随时检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了解心律情况,试验结束所有患者均检查动态心电图。

1.3疗效评价根据临床症状及动态心电图结果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显效发作性心慌、胸闷较治疗前减少50%以上,动态心电图监测,阵发性房颤、房早、房速减少50%以上;有效发作次数减少但不到50%,动态心电图监测阵发性房颤、房早、房速减少不到50%;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改善,动态心电图监测房颤发作、房早及房速无减少。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组间对照,行x2和t检验。

2结果

2.1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缬沙坦治疗组,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9.5%;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3.7%。缬沙坦组优于对照组(P<0.05)。

2.2动态心电图疗效缬沙坦治疗组,显效9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4.2%;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3.7%。缬沙坦组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心肌张力改变或心肌过度牵张可增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I)合成。因此心房负荷增加可能是房颤患者心房局部搏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激活的重要因素[1]。血管紧张素Ⅱ可增加心房压力,导致心房牵张,不应期缩短和心房内传导时间延长。有研究报道,氯沙坦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引起豚鼠心室肌ICa2+增加[2];而肽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坎地沙坦对豚鼠心室肌细胞或克隆的人心肌细胞某些离子通道有直接作用[3];缬沙坦对房颤患者心房肌细胞离子电流表现出异于窦律患者的作用,可能有利于改善房颤导致的心房电重塑[4],缬沙坦可通过减少钠内流,使心房肌细胞内Na+浓度降低,减少Na+-Ca2+交换,从而减轻细胞钙超载,抑制延迟后除极,对触发活动引起的心律失常有效。本研究显示,疗效低于联用缬沙坦组,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联用缬沙坦不仅可有效预防阵发性房颤发作,缓解临床症状,有利于房颤转复后窦性节律的维持,同时减少房性早搏和阵发性房速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祥,戴友平,杨杪,等.心房颤动心房组织内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表达的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207-210.

[2]杨向军,蒋文平.心肌细胞膜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对膜离子通道的调节作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293-297.

[3]赵颖,胡大一,杨新春,等.肽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影响.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58-60.

[4]吴书林,薛玉梅,钱为民,等.心房颤动患者心房肌细胞离子重塑及缬沙坦的干预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9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