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0例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0例临床观察

于素平

于素平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我院2012年4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5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所有患儿的住院时间为8-16天,通常在治疗3-7天后,患儿的体温恢复正常,肝脾淋巴结逐渐回缩,血象逐渐恢复,肝脏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在两周内48例患儿已经治愈,治愈率为96.0%,无死亡现象。部分脾脏肿大的患儿均在3个月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传染性单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具有复杂多样的特征,经常会伴随多器官的损害。由于预后具有自限性,在进行治疗小儿传染性单细胞增多症的时候,需要熟练掌握该病的临床表现特征和实验室检查,尽早做出诊断,尽早治疗,能够有利于儿童身体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7-0099-0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急性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该病通常是由EB病毒(EBV)感染引起的,病程具有自限性。该病的临床表现通常为不规则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周围血液单核细胞显著增多,同时,时常会出现异常淋巴细胞、血清中可以检测到抗EB病毒的抗体等。近几年来,这种疾病的发生率在明显上升,由于该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具有多样性,无特异性,很容易造成误诊[1]。为了提高对这种把疾病的认识和防范,本研究对我院2012年4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5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相关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4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5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其中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龄段为7个月至13岁,平均年龄为5.8岁,大多是学龄的儿童。入院后,根据相关临床表现和检查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其临床表现为:(1)咽峡炎46例,主要表现为咽峡充血,隐窝可见白色渗出物,扁桃体充血肿大。(2)发热45例,热型不规则,发热时间在7天之内的有30例,7-14天的患者有11例,14天以上的有4例。(3)淋巴结肿大49例,表现为双侧不对称,无压痛,互不粘连。(4)皮疹12例,大多在3-6天内自然消退。[6]肝脾肿大13例,大多在肋下4-5cm处,可触及肿大的肝脏,质地中等,肝功能异常,乙肝抗原和丙肝抗体检测均为阴性。

1.2实验室检查结果

其一,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数(17.3-34.5)×109/L,L:58%-77%,多以淋巴细胞为主。其中血红蛋白<110g/L的有12例,血小板<100×109/L的有3例。其二,淋巴细胞检查。异形淋巴细胞<10%有9例,>10%有41例。异性淋巴细胞增多主要在病后5天左右发生,达到高峰期主要在7-10内发生。其三,肝功能异常检查。肝功能异常的患者有27例。其四,EBV病毒抗体检测。阳性的有45例,其中3例在病初检查为阴性,一周后复查呈阳性。

1.3方法

对50例传热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者均采取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对有心肌损害和肝肌损坏的患者辅助采用能量合成剂和护肝药治疗,针对有高热的患儿进行退热治疗,如果发热时间较长,病情比较严重,可静滴丙种球蛋白。针对过敏体质的患儿进行阿奇霉素治疗,避免使用羟氨苄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

2.结果

所有患儿的住院时间为8-16天,通常在治疗3-7天后,患儿的体温恢复正常,肝脾淋巴结逐渐回缩,血象逐渐恢复,肝脏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在两周内48例患儿已经治愈,治愈率为96.0%,无死亡现象。部分脾脏肿大的患儿均在3个月治疗后恢复正常。

3.讨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是由EBV病毒感染后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后唾液传播。EBV感染主要累及全身淋巴组织并伴有淋巴细胞组织或器官[2]。其中以秋冬季节发生概率较大,儿童比较容易受到感染[3]。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为多系统发病的临床表现,其中年龄越小,临床表现特征就越不明显,尤其在该病发生早期,该病的外周血中并没有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容易导致误诊、错诊。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主要表现为肝脾肿大、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发热、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大多将该病误诊为感冒,伴有咳嗽症状常被误诊为肺炎,另外,还由于临床经验的不足,对血象的判别不够准确,常被误诊为白血病。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EBV抗体检测和嗜异凝集试验成为诊断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重要辅助性手段[4]。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5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对50例患儿均采用阿昔洛韦治疗,效果比较明显,未出现不良反应。所有患儿在治疗3-7天后,患儿的体温恢复正常,肝脾淋巴结逐渐回缩,血象逐渐恢复,肝脏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在两周内48例患儿已经治愈,治愈率为96.0%,无死亡现象。部分脾脏肿大的患儿均在3个月治疗后恢复正常。表明阿昔洛韦在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这一结果和相关文献报道相吻合。

综上所述,传染性单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具有复杂多样的特征,经常会伴随多器官的损害。由于预后具有自限性,在进行治疗小儿传染性单细胞增多症的时候,需要熟练掌握该病的临床表现特征和实验室检查,尽早做出诊断,尽早治疗,能够有利于儿童身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邓佳,鄢力,罗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抗病毒治疗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32(2):147-148.

[2]朱慧娥,尹德佩.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在耳鼻喉-头颈外科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0,12(03):104-105.

[3]郭霞.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12,46(01):69-73.

[4]朱易平,高举.19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并发症和实验室检查[J].实用临床儿科杂志,2012,18(11):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