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循证医学临床实践教学指导》的应用及探索

/ 2

校本教材《循证医学临床实践教学指导》的应用及探索

杨峥杨艳杨祖艳

杨峥杨艳杨祖艳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云南保山678000

【摘要】目的分析校本教材《循证医学临床实践教学指导》在高职高专院校临床见习、实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校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33名,对照组141名,实验组在临床见习、实习期间教师结合《循证医学临床实践教学指导》进行带教,对照组沿用传统见习、实习带教方法,通过对内、外、妇产、儿、传染、五官科的考试成绩及实习医院临床专业实习生综合能力素质反馈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临床科目考试成绩和实习期间学习主动性、刻苦钻研精神、临床基本操作能力、解决临床问题能力、与病人沟通能力等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校本教材《循证医学临床实践教学指导》,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遵循医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适应高职高专医学教育发展需要。

【关键词】循证医学;临床实践教学;校本教材;评价【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08-120-03

现阶段国家大力发展现代现代职业教育,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指出:“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行EBM在临床实践教学模式,了解EBM教学在高职高专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实效性。我校2014年组织课题组成员和专家,成立了教材编写委员会,根据学科特点编写《EBM临床实践教学指导》,用于临床实践教学并评价及探索其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将我校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274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33名,对照组141名,两组学生的年龄、性别及入学成绩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见习、实习学时数相同。实验组结合《循证医学临床实践教学指导》进行EBM带教,对照组沿用传统见习、实习带教法。

1.2方法1.2.1转变学习理念,进行EBM专题培训。在进入临床实践教学之前聘请专家为实验组讲授有关EBM、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实施,相关数据库的应用、评价研究等。培养医学生对EBM的兴趣。

1.2.2专业论证,编写教材,调整临床见习计划。通过召开专题论证会,课题组成员和临床医学系专家、任课教师成立了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EBM临床实践教学指导》,根据EBM理念调整临床医学专业EBM综合见习计划。

1.2.3教学实施

1.2.3.1实验组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使用自编教材《EBM临床实践教学指导》,带教教师按照见习计划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EBM教学,构建临床问题,进行EBM演练。在每次见习前由带教老师和医院带教医生联系,根据见习内容选择一个典型病例,并将病例资料进行整理发给参加见习的同学;将见习同学进行分组,每6人一组根据老师所给的病例资料进行分组讨论,提出病例需要解决的问题:①如何正确解释从病史、体检得到的资料?如何确定疾病的原因?②如何根据疾病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对临床病变的可能原因进行排序?③如何选择、决定诊断试验?④如何估计病人可能产生的临床过程及并发症?⑤如何选择对病人有好处而无害处的治疗手段,从效果和花费来看,是否值得应用?⑥如何通过确定和改变危险因素降低疾病发生的机会,如何通过筛检进行疾病的早期诊断;各小组依据提出的问题利用互联网、数据库及图书馆资源进行文献资料的查找、收集及整理;见习当天带教教师在取得病人的配合后让学生对病人进行病史的采集、体格检查,带教教师示范常用的诊疗操作;查房结束学生回到示教室展开病例讨论,各组学生根据查房情况汇报病史,结合查找到的文献资料,回答之前所提出的病例需要解决的问题;由带教医生进行病例总结:指出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优点及不足、文献结果的真实性、结果是什么、结果是否有助于处理我的病人;在评价了文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之后,目标是应用这些研究的结果处理自己的病人;最后学生根据见习的内容撰写见习报告。

1.2.3.2对照组见习前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具体病例进行授课(小班制,6人一组),利用院内典型病人进行教学查房、写医嘱、写病历等日常诊疗活动,让同学进一步明晰该疾病的症状、体征,带教教师利用自己的临床经验来指导学生进行病例讨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目前治疗情况、预后等。

1.3效果评价1.3.1临床课程考试。课程理论学习及临床见习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内、外、妇产、儿、传染、五官科的临床考试,试题由课题组负责,题目中注重临床实践的综合分析评判。

1.3.2临床实习期间,到实习医院对临床专业实习生进行综合能力素质反馈。采用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的形式进行。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将临床课程考试考试成绩、实习医院实习生综合能力素质反馈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D)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从表1可见,实验组内、外、妇产、儿、传染、五官科成绩分别为83.24±9.03、81.49±7.65、84.46±5.25、78.74±7.55、85.20±5.71、83.33±12.03,对照组分别为80.95±8.14、78.26±10.41、83.41±6.05、76.21±6.95、83.90±5.93、81.31±9.75,经t检验,2组比较内、外、儿、传染科成绩有显著性差异(<0.05)。

从表2可见,实习医院对2012级临床实习生实验组在综合能力素质反馈上与对照组比较,经x检验,实验组在学习主动性、刻苦钻研精神、临床基本操作能力、解决临床问题能力、与病人沟通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组(P<0.005)。进一步体现了EBM教学在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实效性。

表1两组临床课程考成绩比较

3.讨论

3.1《循证医学临床实践教学指导》利于更新医学教育理念传统的医学教育长期采用的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课堂教学模式,“一言堂”导致师生互动不足,学习主动性不足,重知识轻素质的培养模式必然限制师生临床思维与创新意识的发展[1]。当今的时代是“互联网+”时代。医学科技迅猛发展,各种新的医疗设备器械、诊疗技术及药物不断涌现,学校所教的内容远滞后于临床知识的更新速度,老化的医学知识技能与日新月异的临床实际矛盾凸显。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转变对待知识及知识传递的态度,将EBM融入临床实践教学,把属于学生的探究、思维过程还给学生[2],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只有转变简单接受教师课堂传授和教科书的传统理念,积极培养学生EBM思维,才能改变被动学习模式。将EBM作为一种理念,一项技能,使其成为一名终身的自我教育者[3]。

3.2《EBM临床实践教学指导》适应高职高专医学人才培养需求,符合2012年国家七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该教材紧密围绕高职高专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专业特色,注重整体优化及素质教育,重视临床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训练,强调指导的科学性、实用性、实践性、连续性,让临床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按EBM原则查找问题、研究问题得出结论。在学习中学会创新,从机械学习转为最优化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培养医学生检索、评估、应用、实践的能力。学生通过以EBM方式对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五官科学中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疗分析,可增强临床实践效果,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医学教育质量,适应当今医学模式发展。

【参考文献】[1]李俊,董碧蓉.循征医学对临床实践和医学教育的影响[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3):147-150.[2]高正华.和谐:教育的追求与理想[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3]陈杰,陈燕玲,许飞龙,等.以核心能力为导向,EBM为载体,终身学习为目的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之四—EBM课程对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影响[J].中国EBM杂志,2012(12)1: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