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写作“失真”的原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2

小学生写作“失真”的原因分析

沈海燕

沈海燕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人和路小学河南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

摘要:文章分析了目前小学生在作文写作中谎话连篇、凭空造文的失真现象,总结了造成学生写作失真的原因,以供小学语文教学同行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写作;失真;分析

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已有十多年了,对小学语文教学感触颇多,尤其是作文教学。学生们普遍不喜欢作文,惧怕作文,写不好作文已经是语文界的共识。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如出一辙。多年来,作文教学效率低下。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基于两年多的理论学习并结合自己教学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真实写作”是解决小学生写作问题的关键。

造成这一现象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自我小天地的原因。总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传统写作中不良文风的影响

传统的作文教学过分的强调程式化和非主体性的写作内容。纵观古代的作文教学,尤其在唐宋以后,在文章的形式上有严格的限制,唐宋以诗赋取士,写作教学就有诗赋的“起承转合”格局训练.明清以八股取士,学馆就进行“制艺”的训练。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由于受封建统治者专制思想的影响,又为作文训练贴上了内容空洞、形式僵化的标签。尤其是八股文更是无以复加的地步。格式的限制和字数的限制哪里有你自由发挥的余地。中国古代写作教学虽然注重主体人格修养的培养塑造,但在封建社会,这种主体人格的素养是以封建帝王、古代圣贤的标准作为标准的。文章写作的目的就是“以文载道”,一切以封建帝王、古代圣贤的意志为最高价值,塑造出缺乏自由创造、缺乏批判精神的异化性、非主体性的文风,最终影响了真正的自由写作、真实写作。另一方面,写作的题目、内容同样被限制在“文以载道”的政治、伦理的狭小的功利的价值圈子里,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对自己真情实感的抒发、表现,也限制了他们对客观世界原理规律的探寻。

在我们学生的作文中,也要体现出“文以载道”。“立意”的高否始终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殊不知,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人生刚刚起步,哪里来的深刻、高远的思想。而统一的政治思想追求,一元的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共同的道德标准,无形中就规定了写作的内容,价值取向,隐蔽地把社会的意志与规范强加给学生。诚然,我们并不反对在作文中让学生接受思想教育以及“做人”的熏陶。但是我们坚决反对以“思想教育”“做人”为借口而限制了学生“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借以达到普及社会规范的目的,忘记了作文教学本身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忽略了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对人生命的尊重,对人智慧的开启,对人情感的陶冶,对人民主精神的培养。”违反了教育规律和教育目的。

二、应试教育的弊端

素质教育虽然提得轰轰烈烈,但应试教育依然搞得扎扎实实。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大,而现行仍然是以成绩论成败,以分数论英雄。应试教育被太多的人认为是“就业教育”,而现行的“中考”、“高考”在保证社会竞争的公平方面仍难以替代,而应试教育本质就是急功近利。学校在社会、家长、上级教育部门的重重压力下迫使老师走出一条终南捷径,许多老师“为了升学、为了考试、为了分数”,只好把所谓的“作文秘诀”传授给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更是经常忽视学生内心深处真正的想法、情感。在这种应试的重压下,学生的作文大都已变成了与个性、心灵毫不相干的东西,至于创意更是谈不上。在一次中考状元座谈会上,许多同学就透露过作文得高分有“三招儿”:“套”——考试之前,苦背数篇不同类型的“范文”,考场套用必有好处;“凑”——名言警句来凑字数,提高深度最管用;三“编”——只要情节能打动人,不惜编造自己“家破人亡”、“四肢残疾”等感人情节。如此一来,我们所见到的学生作文自然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究其根源在于急功近利,“惟分是图”。为了谋求分数,我们老师往往只顾教学生文字编织术,而把陶冶学生心灵的职责抛之于教学之外;为了谋求分数,就只顾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求稳妥,而把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宗旨牺牲殆尽。学生心中也满是委屈,有学生在日记中曾这样抱怨:从不敢直抒胸臆,也不敢文思飘逸,因为那样虽会让自己的性情得到真正的释放,却会使语文卷头的分数大打折扣!在蹒跚中前行,在小心翼翼中探路,生怕自己妙手偶得的“狂言”或不甘平庸的“妙语”,令判卷老师大跌眼镜!当学生真实的思想受到忽略或任意裁减、摧残后,就不愿诚实为文,或不敢坦诚地写出自己的想法,而是去迎合教师、考官的价值判断标准,老师的评改无形中又鼓励学生去说假话、套话。一旦教师给那些说假话的作文打了高分,就起了示范作用,“失真”也逐渐成了学生谋取高分的手段。

三、作文的评判标准失妥

作文的评判标准,尤其是中考的作文评分标准,对作文教学起到了导向作用。教师围绕着标准来教,学生围绕着标准来写。在中考的评分标准里都把“立意的高远”、“思想的健康”放在了首位。判断一篇作文写得好不好首先看你的思想健康不健康,但对健康的标准又没有,对学生、老师来说是模糊的,所以在写作中为了做到作文得高分的保险,就只能写社会上公共的正面的主流话语。因此,不少教师总喜欢引导十几岁的学生对着小草对着青松思考,你必须与有意义的主题联系起来,你必须说出具有“崇高思想”的话,你必须写本质,写追求,因为这样你的作文才能获取高分。于是学生不得不压抑自己,而绝对服从于现有的套路。在这种的理念支配下,学生的作文主题就充满了大和空的东西。这种“立意”至高的指向引导学生说大话、空话和套话。哪里还有自己的话。

在一次作文课上,老师布置了一个题目《春天》,其中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春天细菌繁殖旺盛,夏季蚊虫都在这时滋生;春天以流行感冒;春天雨水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很烦人,像个爱哭的小姑娘总也止不住;春天冷热不均,忽冷忽热……”。作文交到老师那里后,这位同学挨了批评,老师对全班同学说:“有的同学不停地在作文中写春天不好,是不听老师讲解,胡思乱想,跑了题的结果。古往今来,文人们都夸春天好,说春天不好是动错了脑筋。”春天是好,但也有不好的一面,这位同学把自己对春天的看法说了出来,比较客观地指出了春天的另一面。正是基于事实提出来的,采用了逆向思维,正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却遭到了批评。

韩军在《反对伪圣化》中说得好:十几岁的中小学生的作文,应以生活化、平民化、率真为主,以朴实和真切为高,以学生们的精神体验为基本限度,切不可拔高,尤其不可用神圣、崇高甚至伪神圣、伪崇高去取代孩子们生活化、平民化的具有独特个性的语言表达和精神体验。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作文和说话必须以“真实”为主,以“真诚”为高,必须以十几岁的学生所能有的精神感悟为基本底线。否则,其立意愈高,就愈虚伪。因为它不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关于一个人、一种行为、一种现象、一种事,你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任何时候也不能去努力猜测别人听了你的话会对你怎么样,这种猜测会使你变成虚伪的人,阿谀奉承的人,甚至卑鄙的人。”

参考文献:

[1]韩军.反对伪圣化[J].中学语文教学,1999,(7).

[2](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8.

[3]唐庐峰.对思想教育背景下的作文教学的文化反思[J].教育科学论坛,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