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峰县693例臀肌挛缩症调查报告

/ 2

鹤峰县693例臀肌挛缩症调查报告

徐芳林坤平刘建军陈晓菲

徐芳林坤平刘建军陈晓菲(鹤峰县疾控中心湖北鹤峰445800)

【中图分类号】R19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0005-02

提要

臀肌挛缩症(glutealmusclecontractureGMC)自1978年国内首次报道以来,关于该种病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在学界一直存有争议,目前国内对该病的致病因素分析了8种,其中注射因素排在首位。随着对该病机理及病变部位和组织的认识,目前,将此病命名为臀部软组织挛缩症(glutealsofttissuecontracture,GSTC)。其典型病例临床表现为:外八字步态,不能走模特步,跑步跳跃状,并膝下蹲困难,跷“二郎腿”困难。检查可见划圈征,OBER’S阳性(侧卧位,将上方腿屈曲90度,向床面按膝关节,不能贴床面为阳性,反之为阴性),双下肢不等长。临床诊断结合上述症状和体征,排除心、肝、肾、肺部重要脏器疾病、小儿麻痹症及其它下肢疾患,有肌肉注射史。治疗首选挛缩松解手术并尽早进行功能锻炼。

2004年6月,鹤峰县得到该病存在的报告后,组织人员对病例所在的某乡部分村的儿童进行了初步筛查,发现126例有臀肌挛缩相应症状的儿童,2004年8月,省卫生厅组织专家对部分病例进行了个案调查和临床诊断,在调查报告中指出:“在排除其他致病因素后,该乡部分儿童患臀肌挛缩症主要原因是臀部多次注射所引起,并与苯甲醇作为溶媒肌肉注射有关。”苯甲醇是一种抗生素稀释液,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医疗机构将其作为青霉素的注射溶媒,以减轻注射部位疼痛。主要用于局部麻醉和消毒防腐。进入90年代后,苯甲醇具有溶血作用,易形成难于吸收之硬结被发现,医疗机构便纷纷弃用这种注射方法。1999年,湖北省卫生厅行文,停止使用苯甲醇作青霉素肌肉注射的溶媒。

截止2009年12月31日,鹤峰县全县共陆续发现693例臀肌挛缩症病例,经手术治疗416例,功能均恢复良好。

一、事件回放

2004年6月,鹤峰县某乡部分“蛙腿”患儿在上级医院进行手术治疗时,医院诊断为“臀肌挛缩症”,分析原因疑与长期使用苯甲醇作为溶媒进行青霉素肌肉注射有关。

由此,社会反响强烈,患儿家长纷纷上访,要求查明真相,鹤峰县卫生局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和专家进行了初步调查。发现126例有臀肌挛缩相应症状的儿童,并向县委、县政府和州卫生局、省卫生厅进行了专题汇报,引起了省、州、县党委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于2004年8月,省卫生厅组织专家组对85例报告病例进行了个案调查和临床诊断,其中有75例有不同程度的臀肌挛缩症状和体征,在形成的调查报告中原因分析时认为:“在排除其他致病因素后,该乡部分儿童患臀肌挛缩症主要原因是臀部多次注射所引起,并与苯甲醇作为溶媒肌肉注射有关。”

在省卫生厅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鹤峰县委、县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在全县进行认真排查,摸清全县具有相应症状和体征的病儿情况(2004年6月至2006年2月登记具有相应症状和体征的病例643例,至2009年底,累计登记693例)。与此同时,鹤峰县委、县政府成立臀肌挛缩症治疗处理领导小组和治疗专家组,决定对确诊患儿进行免费手术治疗。在患病儿童集中的某乡乡镇卫生院设立臀肌挛缩症专科医院,由省、州、县医疗专家和专业人员联合组成治疗组,于2004年11月开始进行集中免费手术治疗。经过一年半时间的集中手术治疗和随诊随治,至2009年底共对416例症状和体征明显、适宜手术治疗的患儿施行了松解手术,并指导进行功能锻炼,使患儿恢复了正常生活,事态得以平息。

二、病例诊断

对患者的手术从2004年11月下旬开始分批进行,第一批手术病人30人,均属于病情较重者。检查发现,30名患者或右臀部外上1/4或左臀部外上1/4局部可触及硬结(块),12人在肌注处有皮肤凹陷,2名患者右臀部外上1/4处有陈旧性疤痕,询问家长原因,回答是原肌肉注射后局部感染,切开引流所致。

第一批手术30人中,第一次手术10名患者,其临床特征以下肢功能障碍为主(见表1),术中可见挛缩组织的肌肉呈深红色,触之弹性差,质地较正常肌肉组织硬且韧,玻璃样变,失去正常组织结构。双下肢外展位屈曲下蹲后无论屈髋处于何位双膝均不能并拢的患者,术中见有不同程度的臀中小肌等深层组织的挛缩。10例蹲起运动大转子处无条索状物滑动及弹响的患者,挛缩组织严重粘连可分离,皮肤挛缩较重但弹性较好。病变范围既有髂胫束,臀大肌前部纤维及腱板的坚韧挛缩和浅深筋膜硬索状挛缩,同时还有臀中小肌、臀大肌中部纤维、部分梨状肌及关节展上部韧带的坚韧挛缩,皮肤也有不同程度挛缩,符合臀部软组织挛缩症(glutealsofttissuecontracture,GSTC)的临床诊断。

表110名患者临床特征

症状人数比例(%)

外八字步态,不能走模特步880

并膝下蹬困难770

跷“二郎腿”困难770

划圈征550

OBER’S阳性10100

跑步跳跃状660

双下肢不等长440

三、病例分布情况

1.地域分布。对确诊登记的693例病例进行统计(见表2),分布在7个乡镇(简称A、B、C、D、E、F、G),主要集中在A乡,有病例605例,占登记病例的87.3%,其它乡镇依次为43例(6.2%)、36例(5.2%)、2例(0.29%)、1例(0.15%)、4例(0.58%)、2例(0.29%)。

表2鹤峰县臀肌挛缩症患者乡镇分布

乡镇患者人数比例(%)

A乡60587.30

B乡436.20

C镇365.20

E乡10.15

F乡40.58

G镇20.29

合计693100

2.人群分布。对A乡的605例病例按年龄组和性别进行统计分析(见表3),可见,病例主要集中在6岁以上年龄组,其中,6-10岁组278例,占45.95%,11岁以上年龄组259例,占42.81%,5岁以下年龄组68例,占11.24%;按性别统计,男性病例为362例,占病例总数的59.83%。女性病例243例,占病例总数的40.71%,

表3鹤峰县A乡臀肌挛缩症患者年龄及性别分布

年龄组(岁)病例数(比例%)男(比例%)女(比例%)

0~568(11.24)50(73.53)18(27.47)

6~10278(45.95)166(59.71)112(40.29)

11~259(42.81)146(56.37)113(43.63)

合计605362(59.83)243(40.17)

四、结论

(一)鹤峰县臀部软组织挛缩症客观存在,但由于时间间隔太长,医院未保管有关病历,事发当时未对病例做肌肉注射的时间进行询问,所有病例是否均有肌肉注射史,无据考证,亦无法统计患病时间,更无从进行暴露因素与发病关系的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本文中只能对登记的693例进行描述性分析。

(二)鹤峰县出现大量臀肌挛缩症病例,且某乡病例明显呈年龄、地域的聚集性。究其原因应与某乡的医疗行为有关,2004年8月份,湖北省卫生厅组织武汉协和医院儿科、骨科、神经科、药学专家及湖北省疾控中心流行病学专家组成调查组,深入鹤峰县患病人数较多的A乡,核查了85例患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其结论为“臀肌挛缩症”,与反复肌肉注射和使用苯甲醇作溶媒有关。但其致病原因是否与某乡在医疗过程用苯甲醇作为青霉素溶媒进行肌肉注射有直接的因果联系,在此存疑。有学者报导认为病因与以下因素有关:1.患者自幼长期肌内注射史及使用刺激性药物(据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发病时间在接受肌肉注射的3-18月);2.臀部感染,难产髋关节脱位,臀部手术及外伤;3.臀筋膜间室综合症;4.个体疤痕体质。肌肉注射只是致病原因的一个方面,而机体自身也是致病条件的重要因素。

(三)发生在鹤峰县部分乡镇的臀部软组织挛缩症病例,虽是一种医疗行为(肌肉注射)的并发症,或以苯甲醇作为溶媒肌肉注射的药物不良反应,并非违反医疗护理常规所致的医疗事件,但给患儿带来极大的痛苦,给患儿家庭带来了一定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由此提示各级医疗单位,在不违反医疗护理常规,遵从相关规定习惯性用药的同时,还是要多一份谨慎,少一点侥幸,对病人的病情和药物使用情况要密切注意,以防后患,严格控制药物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参考文献

[1]叶斌,陈友春,臀部软组织挛缩症的病因分析及治疗,伤残医学杂志.2001,9(1):19-21.

[2]张佳勋,郑之和,傅正元.12459名小儿臀肌挛缩症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0,11:363.

[3]史占军,胡晓静,杨玲利等.华南某地臀肌挛缩症患病情况及病因分析.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6,14(3):179~181.

[4]黄耀添,李建文,雷伟等.臀肌挛缩症的病因,类型及治疗.中华骨科杂志,1999,19(2):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