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发展困境”下我国大学办学的特色及特点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4

“类发展困境”下我国大学办学的特色及特点分析

张立杰

张立杰(西安科技大学党委办公室,西安710054)

摘要:我国大学的发展陷入了“类发展困境”,这个类之一就是办学特色,办学特色关乎学校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向。提到特色,就必然要对办学特色进行独特角度、独特见解、独特思考、深刻解读。而我国大学在市场情景下步入了趋同的迷失,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多质”存在的特点难以显现。同时,其特色又在市场情景下呈现出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自我发展等自主性萌发特点,促使大学既要保持和强化自身在地域或行业等方面的办学特色,又要重塑并形成新的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学;办学特色;同质化;处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0-0176-03

0引言

大学承载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已不再是“象牙塔”而是逐步进入社会中心。作为具有独立意义和地位的生活领域,大学不仅在活动的目标、规范、方式、意义、过程、要素等诸方面与社会其他组织和机构相区别,而且还通过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关系与其他社会组织和机构处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之中。

1我国大学办学特色的处境——“类发展困境”

作为公共机构,大学应该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然而由于市场情景影响,大学与社会进入“物的依赖关系”,抑或处于商品化情景下,大学面临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公共资源的短缺、公共权力过度使用、追求招生规模忽视质量的发展模式、传统公私观中公共理念的缺乏等问题的挑战,逐渐陷入了“类发展困境”,这个“类”之一就是办学特色,“困境”就是大学办学特色趋同化现象严重。所谓“类发展困境”,是指总体发展起来了,但不少方面发展的实际结果与发展的预定目标正好相反[1],这是属于总体发展顺境中的“发展困境”。这个发展困境也是每所大学的“现实困境”,即我国大学办学特色处在分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大学发展中已经遇到的实际困难或问题,和“未来威胁”,即可能对大学发展造成的威胁或风险。这两方面都与大学的切身利益有关,也都与社会问题有关。前者导致“现实性的烦躁”,后者引发“预期性的焦虑”。那么大学能否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形成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鲜明的办学特征?能否通过与社会互动而形成的明显有别于其他大学的办学风格?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亟待研究的问题。

2多元、竞争环境下我国大学的办学特征

从大学的组织特性看,我国的大学目前还是一种资源依赖型的组织,财政、文化科技成果、公共设施等公共资源对大学公共性的实现和影响力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各行各业都有一种“赶超心态”,在这种心态的刺激下,大学也加快了发展的勇气、激情和行为。当然,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赶超在很大程度上即是为了获得外部的承认和尊重,大学为此所提出的趋高趋同战略就是最好的写照。我国大学管理是由计划经济时代实行集权管理过渡到目前的两级管理的,以及“统招统分”政策到现在面临着激烈的办学资源竞争、生源竞争和就业竞争。在这种发展态势下,大学办学面临更为复杂的内外部环境。

2.1多元化社会中的大学大学(university)有宇宙般(universe)的包容和普遍性,但大学却也有宇宙中千变万化特点。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这对于知识的需要,无论自创造、传播渠道和应用领域而言,都不是定于一尊或局限于一狭隘的范畴之内,而呈现在研究专精以及应用组合之多样化上。正如伯顿·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统》一书中所说:“在任何情况下,一个系统的特色总是围绕着它的任务而形成的”。就以大学所负担的人才培育任务而言,无论在研究型人才或应用型人才两方面,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变化迅速,一所大学要在这些方面满足社会所有的需要,做到面面俱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此一般大学必须在众多可能方案中选择自己最擅长且又符合社会需要的领域,重点发展作为生存所需之特色。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附注定义,大学办学特色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如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而在现实社会中,经济力量对大学的影响加大,周围的企业文化的影响剧增,以及就业压力下学生职业生涯兴趣对课程的影响,大学开支中努力实现经济化,采用来自商业的行政管理方法,试图量化事实上在大学内不可量化的东西,导致目前我国大学办学特色呈现出如下特点:大学战略趋高趋同、大学学科趋全趋同、大学管理趋仿趋同、大学教师趋利趋名、大学生趋考趋证……在市场主导下,大学特色的种种困境表现的是大学特色的迷茫、缺失,大学自律、独立、自主和对评价的困境,因而在根本的层次上凸显大学特色的主体性危机。大学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自律性和自足性,沦为了平庸和媚俗的东西,从而丧失了自由超越精神、批判否定精神和理想化的导向功能等精神价值,所以说,现代社会的庸俗化、商业化剥夺和侵蚀了大学的自主体和独立性,成了市场的控制物和附庸。

2.2高度竞争环境下的大学大学的存在和运作方式通常与其外在环境契合。从1904年癸卯学制颁布、1905年废除科举至今,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已逾百年。从1977年重新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制度至今,中国当代教育的改革已经有30余年。应当说,积30余年来的发展和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如英国1993年的一份白皮书《实现我们的潜能:科学、工程和技术战略》一书中所说,英美澳三国的中学后教育都指向国家“财富创造”,离开了其传统的对于本科普通教育的关注。但以目前国内大学院校数目之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态,如果再加上来自国外大学所带来的威胁,我国大学的竞争压力陡增且紧促。

大学越来越承受着内外部的压力,一是随着教育需求不断增长、教育成本不断提高,而办学资金来源以及倍受社会关注的大学排行,都给学校造成很大的压力;二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扩大化,大学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办学特色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要求大学要有办学特色;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评估,无一不强调办学特色。而利益的分化、阶层的分化,必然导致越来越多的不同的相关利益主体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大学的办学特色。大学总是徘徊于被外部“强制”定位的无奈与自我意识中追求上层次、上水平的发展渴求之间。一是面临对大学首位度、大学地位的挑战;不仅是数量上的挑战,更是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上的挑战;不仅是有形的挑战,更是观念理念、精神意志、发展能力上的挑战。二是面临生源竞争、科研市场竞争、就业市场竞争和以“大学排行榜”为社会标识的社会影响力的提升;宣传报道、监督大学的公共活动等等。但大学作为整个社会分工体系中自然的一环,根据社会环境或需求的变化、按照教育规律自动进行调整的机制没有及时建立起来。能回避的是,今天的中国教育同样存在着许许多多让人痛心疾首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深层次的。如品牌意识空化,在外部竞争压力下,大学可以通过名称等打造大学形象,推广其物质成果与精神理念的价值,获得公众的认同,既属于高校经年积累的一种优质教育资源,也是外延和内涵的统一。而在此过程中大学却忽视品牌的内涵发展,忽视品牌的管理、办学质量和学校特色,一味强调数量和规模,以及承担社会性事务,真正的大学品牌空化了。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9年7月组织召开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中一篇报道所分析目前高等教育的现状,其中提到高等教育的一个变化:高等院校已变得更加具有企业性(entrepreneurial,或创业性),它们为公司或政府部门搞有偿研究,并迎合当地企业的需要开发收费课程。[2]这些现象有时不免令人担忧,过分强调适应外部活动可能破坏传统的大学品牌。

2.3办学特色趋同化的大学大学的本质决定了大学是一种实践的存在。我国现有的大学(指国家办的普通高校)大多数都是从计划经济时期过来的,改革开放以后建立的大学也大都沿袭了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办学模式。我国高校还残留计划经济时期一些特点,大学的教育理念、学科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大纲与教材等等,都统一化,各大学之间,只有分层、分类和主管单位的不同,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差别,一些原来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也渐渐地也失去了特色。可以看出,我国大学办学特色同一些历史悠久的西方高校相比,可能面临着双重挑战,就是在尚未形成西方大学曾有过的办学特色传统之前,又要迎合外部企业化、商业化、大众化的趋利性需要,其办学特色化之路更是难上加难。①专业特色同化,一些大学在学科专业设置和建设上不是具体分析自身的基础和条件去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而是“迎合市场需要”,造成专业大量重复设置和过剩设置,造成资源浪费。另外,各高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及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探索与建设,以及实践教学内容和社会需求的对接等相似度越来越高。同时,忽视特色大学专业建设点的建设,没有集成有效经验和实践效果,并形成该大学优势专业支撑下的小专业建设。②办学风格泛化,目前,我国各大学的办学特色没有凸显出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而是过分强调高等教育的生产性,忽视和弱化了其本质属性——公益性,最明显的就是高层次大学办学目标的下移和低层次大学办学目标的上攀。另外,现在以教学评估、硕士学位授予权(点)评审、博士学位授予权(点)评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教育基地评审等等为主的大学评估体制,虽然使大学竞争机制得以形成,但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性的评审机制,迫使各大学按照大致相同的内容和标准去发展自己,这无疑会削弱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办学特色起来越泛化,办学特色越来越匮乏与衰竭了。③地域特色淡化,大学办学特色在特定区域内有不完全可比的特点,一定地域内产业结构、文化特色及文明程度、人才需求结构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进而影响着大学的办学方向与办学特色。由于社会存在着分工,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全球化,以及大学的资金来源更为减少,校内经济问题更为突出,也影响到大学的发展战略与规划。但这对大学所在地域来说,强制性起到了一种稀释效果,大学为了迎合压力和需要,便放弃了其地域特色,也即错置了大学的定位及放弃了大学发展的腹地。

3我国大学办学特色的——“去三化、固三性”

大学办学之所以处于困境之中,就在于其陷入了大学的现实生存方式的本质矛盾和大学与大学的现实竞争关系的特色困境。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过渡到大众化,既实现着化精英也承接着化大众的责任。但随着大学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大学治理结构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包括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完善等)、学科设置和专业布局的变化、大学国际化、教师知识结构的调整、后勤社会化等等,当代许多大学办学特色的高度模仿遮蔽了其内在的特色,既呈现出其本质的特性,又凸显了其市场经济下的庸俗化现象。

但如前文分析,大学处于多元及高度竞争的社会形态下,大学办学特色明显的体现出两种倾向。①去工具化:在这样的办学环境下,教学科研成果已经被完全工具化,学科、专业、教师也已经完全工具化,教学水平、办学特色实际上也已经完全工具化。正是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变革的需要,另方面亦由于我国大学校长们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高度自觉,因而在将产生于西方的高等教育理论“映射”或“移植”到中国大学办学方面。大学和教师不得不通过从事市场和类似市场的行为去竞争关键性资源。正如上个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尼采就曾极其尖锐地提出,现代教育只是培养了一批穷经皓首的学者,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创造,而只能靠一种愚钝式的勤勉和靠别的思想度日。②去平面化:英国著名学者阿什比说,大学就像一个有机体,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大学办学特色有如老子的“生成论四因说”中之“物形之,势成之。”(具体的物质构成它的形体,周围的时空环境使之成长)。有外部环境影响,在心态上,许多大学所追求者,并不在发展特色,而是努力成为“世界一流、研究取向之综合大学”。事实上,这种研究至上的目标未必适合所有大学,但所造成的,却是大家都朝类似方向努力,往往力量分散,效果有限。同时使得在这努力下所追求的升格——自专科改制为学院,学院改制为大学——结果反而可能牺牲了原来拥有的特色,最终就如一所工厂,培养的人才千人一面,同质化倾向严重。③去行政化:参与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汪玉凯教授认为“去行政级别与高校去行政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大学本身的级别需要剔除,而后者则着重高校师资的行政待遇需要剔除。”汪玉凯告诉记者,解决后者首先必须先将前者解决。大学行政化的表现是一切运作都以行政权力为主导,做什么事都是靠行政命令,谁权力大谁说了算,而不是通过学者、科学家讨论。学校行政化的后果就是使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限制了学术生产力,使创新人才“难产”,对学校科研和教学质量造成损害。按官阶定地位、定待遇的结果,使不少教师千方百计挤进管理者队伍,把当官看成追求的目标。从学术追求出发,从科学的唯真、唯实出发,大学体制改革必须去行政化。

但是,通过我们对大学的历史、本质及使命的认识。我们认为,大学办学特色的有与无、显与隐、强与弱,必须体现在以下三个特性方面。①一般性:大学办学特色的一般性就是大学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学生在学校能学到知识和能力,并培养和塑造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但多年来许多大学主要在于改善学校教学研究之投入条件,例如增聘获有博士学位之教师,增购图书实验器材设备等硬件,改善教学和研究环境,扩大及美化校园之类。事实上,在这些方面确有显著改进。但是这种努力和改善是全面性和一般性并未突显社会所需要的特色所在。就我国大学而言,并未负有持续性地发掘社会需求之功能,当然,在以特色强校的同时,要防止它成为一些大学违背公共性的理由,诸如市场化、产业化等。②主体性,大学发展的不同阶段,是因为教育价值和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些基础,包括社会思想文化、经济条件和高等教育自身具备成熟条件,大学办学特色同样如此。因为在不同的阶段,社会经济、文化和制度基础是不同的,势必会影响到大学的主体性。大学的主体性是一个与大学的生存状态相关联的问题,大学能够把自身与周围世界区别开来、有意识地以自身的活动能动地满足自己发展需要的存在。通过自主性,促进大学自主发展,崇尚学术自由,消解学术枯萎,铸造大学风格发展高等教育的多样性,防止大学发展的平庸化。③规则性,我认为大学办学特色的规则性体现于大学的权力、老师的教风,也就是为教、为人、为学的表现,体现大学人的一般心理状态,和大学人的价值取向。可以说,大学办学特色不是简单的校园文化活动,也不是有了“校训”、“校歌”、“办学指导思想”这些规则性的东西就算有了特色。大学特色办学特色建设,实际是对现有教育活动的反思,办学特色建设的过程是学校与师生共同进行的办学价值判断、办学价值选择和办学价值认同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办学特色的坚守规则和环境变化的结合,也是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郑杭生.警惕“类发展困境”——社会学视野下我国社会稳定面临的新形势[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3):16.

[2]TheStateofHigherEducationintheWorldToday[EB/OL].http://portal.unesco.org/en/2009-07-24.

[3]安少华.地方院校举办的独立学院办学质量与特色分析[M].广东科技出版社,2008.

[4]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中国高等教育启思录——百所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理念与特色研究[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5]刘川生,钟秉林.强化办学特色推进教育创新[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夏茗悠.强化办学特色推进教育创新[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