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髋关节正位片双足固定装置研制与临床应用

/ 1

拍摄髋关节正位片双足固定装置研制与临床应用

张玉林1王其军1李炯佾2张锋1刘红光1

张玉林1王其军1李炯佾2张锋1刘红光1【中图分类号】R3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299-01

股骨颈骨折是人体最常见的骨关节外伤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12.5%。目前,X线摄片仍是首选和最主要的检查方法。如何保证摄片时受检者的体位是保证影像质量,从而减少或避免漏诊、误诊的重要因素;而受检者足部的固定是双髋关节在摄片中能否处于标准正位的关键所在。既往有学者就这一问题做过相关性研究[1,2],但限于漏诊原因分析、强调CT的使用和位置的摆放。我们针对双髋关节在摄片中能否处于标准正位的问题研制了双足固定装置,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双足固定装置研制的目的和意义

双髋关节正位摄片是目前诊断髋关节外伤、炎性病变、股骨头缺血坏死等疾病首选的检查方法。标准投照位置要求双足对称内倾各25°角,这样使双髋关节成对称的轻度内旋内收位,使股骨头、颈以及与髋臼的关系得以清晰地展示。因此,投照位置是否标准,直接会影响到检查的效果和诊断的准确性。一直以来,髋关节投照位置是由技师凭个人经验摆放,受检者自己控制、保持技师所摆放的体位。这样,位置是否规范、准确不仅受到投照技师的经验、责任心的影响,而且当遇到外伤、病痛导致髋关节处于某一强迫体位的受检者接受X线摄片时,就需要由其陪同人员在投照时用手来固定受检者双足,以保证投照位置的规范。这样做,受检者的陪同人员就势必会受到不必要的X线辐射。为此,我们研制了双髋关节正位摄片用双足固定装置,解决技师经验不足或责任心不强摆放位置不规范、不标准,和检查中受检者的陪同人员受到不必要的X线辐射的问题。

2双足固定装置及使用方法

2.1双足固定装置底座使用厚3mm、宽400mm、长600mm的金属板制成,在距一端200mm处折成90°角,垂直部分高400mm,水平部长200mm。垂直部内面刻画内倾25°标志线。

2.2足前部鞋式足套:在垂直部悬挂固定对称、可上下滑动的足前部鞋式足套,足套前窄后宽。为大小使用适度,足套男、女式各一副,用以摄片时固定住受检者足前部。两侧足套对称内倾25°(交角为50°)。

2.3足跟部足托:前后深60mm,上下高120mm。下部宽70mm,上部宽90mm(女式足托比男式足托低、窄15mm)。分别固定于两个宽100mm、长100mm金属板上,板外端连接一活页式带插头的板,以便在外移时固定于底座的孔中。其纵轴向内倾斜25°(与水平线交角为65°)。

2.4双足固定装置使用方法:将受检者足跟放入跟托内,然后根据垂直板面的内倾25°标志线,调整两足之间距离,将足前部套入悬挂式足套内,这样双足即成投照标准要求的内倾25°位,且同时得到固定,使检查时受检者双足不产生移动,从而获得无运动伪影的清晰地图像,且避免了对其他人的辐射损伤。

3临床应用

把双足固定架用于双髋关节正位片的摄影。对10例疑似股骨颈骨折的髋关节外伤病人(男6例,女4例,年龄41岁-73岁,平均58.6岁)进行常规方法和使用双足固定架的双髋关节正位片的摄影,其中6例由于髋关节强迫体位需由家属辅助完成双髋关节正位片的常规方法摄影,同一患者两次的摄影条件(管电压、管电流、曝光时间及焦片距)相同。两种方法拍摄的双髋关节正位片分别由2名主治医师以上的影像诊断医生和2名主管放射技师进行双盲法分析,评价拍摄体位是否准确。评价结果诊断医生和放射技师一致,使用双足固定架的双髋关节正位片对于股骨头、股骨颈及髋臼显示清晰。10例中,股骨颈骨折8例,常规法双髋关节正位片诊断4例骨折,4例无法准确评价股骨头、股骨颈的情况,2例诊断正常;使用双足固定架的双髋关节正位片诊断8例骨折,2例诊断正常,股骨头、股骨颈及大小粗隆均能充分显示。参考文献

[1]贾井平.创仿条件下时及脆关节前后位摄影初探.实用医技杂志,1997,4(1):77-78

[2]吴延巨,刘贺年.3例股骨头颈部位骨折X线漏诊分析.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5,30(5):162

作者单位:266400山东省胶南市人民医院1

266000青岛市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