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寓生命教育于数学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如何寓生命教育于数学课堂

孙亚光

□孙亚光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树立“生命化课堂”的观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师生互动共同创设出新的生活经验,使生命融入新质,从而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因此,我们要提高生命教学意识,创设良好的和谐氛围,尊重生命感悟,改进教学方法及评价,使生命教育寓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1营造生命氛围,创设和谐学习环境对于教师而言,生命教育就是有思想的教育,是教师用自身的生命体验去接受、同化教材,获得属于自己的灵魂认识,即有自己的教学思想,自己的生命真切体会,用自己的生命表达方式,去与学生交流、碰撞,使双方都得到感悟,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教师要以情激情,以情带语,以情发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用“师之爱”激发“生之情”。教师要用真挚的感情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阻碍,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如沐春风”,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对学生而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具体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勉励,以及互相交流。通过学生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教师可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消除学生之间的误会及隔阂,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达到学生之间互相理解,共同提高的目的。

2尊重生命感悟,教学内容外显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生命化学习方式,学生才能在教学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这样每个学生才能得到发展。

2.1让学生经历操作活动的过程,通过动手实践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探索新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课堂中的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体验融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知识。学生只有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成数学表达,才能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方法和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例如:探究“摸到白球的概率”一节的片段:①盒子里装有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白球。师:从盒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白球,从盒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红球,这两个时间是什么事件?可能性是多少?并用数轴表示。②再将5个形状大小和白球完全相同的红球放入盒子中。师:从盒子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是白球,从盒子中任意摸出一个求是是红球,这两个时间是什么事件?可能性是多少?并用书桌表示。③盒子中有4个白球和1个红球。师:从盒子中任意摸出一个是红球发生的可能性比上次活动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了还是小了?任摸一红球呢?在用数轴表示出来。师:能否用一个确切的数据表示在此摸球活动中所有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此时一名学生说:“这太简单了,能否再难一点?”学生渴望求知,老师然后提出:④在5个球中(4个白球1个红球)4人共做20次摸球游戏,记录摸到白球的次数和概率———在一个个反馈过来的动态信息中,不难看出学生已经体验到的频率和概率的关系并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到:在大量重复试验的基础上,试验的每个结果都会显出其频率的稳定性,可以用频率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这就是数学地思考。

2.2从教材中挖掘生命教育内容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利用好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向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例如:在讲授《刹车距离与二次函数》时,提出:①从图象中你能看出刹车距离与二是孩子养成不认真的坏习惯。教师应具有教学反思的习惯,通过反思研究而探究解决的办法,久而久之,便逐渐积累了教学经验,增长了教学能力,打造高效课堂的能师也就“炼成”了。教师的这些基本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石。

3精妙提问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是教材、教师与学生有效融合的主渠道。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我们的学生在愉悦中获取知识,给我们的数学课堂增添无穷的魅力。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艺术性,过于简单。诸如“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问题过难,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有的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适当引导,学生思维水平难以提高。例如:函数概念的授课片断。

老师:同学们,某人1小时行5千米,2小时行多少千米?

学生(齐答):10千米。

老师:3小时呢?

学生(齐答):15千米。

老师:4小时,5小时呢?

学生(齐答):20千米、25千米。

老师:x小时呢?

学生(齐答):5x千米。教师通过板书例表引入函数概念。

上述例子就是现在数学课堂中仍然充斥着的“是不是?”“对不对?”“听清楚了没有?”等机械的提问方式,而且许多回答都是学生集体作答,这种提问大大地损害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杜绝类似的提问方式。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度”和时机、对象,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

因此,善于进行课堂提问以及善于把握新生成问题的智慧,这是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构建高效课堂既是客观要求,也是广大教师的主观愿望。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在老师。打铁还需自身硬,只要教师练就过硬的基本功,教师心中时刻把握住“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愉快学习是成功的保证”,再加上努力践行,不打无把握之仗,构建高效课堂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作者单位:吉林省扶余市三井子镇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