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颅内淋巴瘤的MRI影像表现与组织学的相关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3

原发性颅内淋巴瘤的MRI影像表现与组织学的相关性

张艳春1洪汛宁

张艳春1洪汛宁2

(1睢宁县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苏徐州221200;2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江苏南京210029)

【中图分类号】R5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0-0128-02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颅内淋巴瘤(primaryintracraniallymphoma,PIL)的MRI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术前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5月至2013-5月经手术或活检后免疫组化证实的21例PIL的MRI特点与病理资料。结果21例患者病变均位于颅内,病理均为非霍奇金大B淋巴瘤,其中15例患者病变表现为单发病灶,6例多发。与灰质相比较,病灶实质T1WI上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在DWI(b=1000s/mm2)上呈等或稍高信号,ADC上呈等或低信号,平均ADC值为(0.687±0.132)×10-3mm2/s。增强扫描多数单发病灶呈团块状、结节状明显均匀强化,中心囊变坏死,病灶呈延迟强化,弥漫浸润病变呈点、片状强化。病灶边界欠清楚,周围轻中度水肿。镜下见形态均匀弥漫分布的肿瘤细胞积聚在血管周围,呈袖套状排列,常见核仁,染色质颗粒粗。免疫组化CD20,CD79a,PaX-5均为阳性;GFAP,EMA均阴性。结论PIL病理学特点决定了该疾病的MRI的影像特点;典型的病例,常规的MRI多可做出正确的诊断。

【关键词】原发性颅内淋巴瘤非霍奇金大B淋巴瘤磁共振成像

原发性颅内淋巴瘤(primaryintracraniallymphoma,PIL)是少见的结外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约占颅内原发性肿瘤的(0.8%-1.5%)[1],多见于艾滋病,器官移植和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近几十年来,免疫正常人群中,PIL发病率不断提高。该肿瘤与其他肿瘤(胶质瘤,转移瘤)在影像上存在重叠性,常常导致误诊。由于PIL对放化疗比较敏感,因此研究其CT及MR特点进行术前诊断,对临床有重要意义。

1材料和方法

本组21例病例中,男13例,女8例,男略多于女,年龄37-89岁,平均年龄57岁。临床表现:10例出现头痛、恶心及呕吐,2例行走不稳,1例视物体模糊伴头痛、左侧眼睑下垂、额部感觉减退,3例眩晕中伴l例右侧耳鸣及听力下降,1例记忆力下降,1例反应迟钝,3例肢体活动障碍。病程3天至四个月不等,平均一月余。所有病例临床均无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的病史,并经过骨髓细胞学及其他检查排除系统性淋巴瘤。

采用SiemensMagneticTrio3.0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及头颅12通道相控阵线圈。所有患者行自旋回波序列T1WI(TR250ms、TE2.46ms、层厚5mm、间隔1mm、矩阵320×320),T2WI(TR6000ms、TE93ms、层厚5mm、间隔1mm),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序列(TR8000ms、TE97ms、反转角度150度)、扩散加权成像(DWI),DWI上采用单次平面激发回波序列(TR3100ms、TE91ms,层厚5mm,间隔1mm,FOV=230mm×230mm,b值为0及1000s/mm2,用ADC值分析弥散变化)。在ADC图像上.图像上于肿瘤实质避开囊变坏死出血区及靠近脑沟区,同层对侧正常脑白质区各取3个感兴趣区,每个面积为0.15cm2分别测量值取其平均值。静脉团注对比剂后行依次行轴位、冠状位及失状位增强T1WI扫描,层厚及间距与平扫一致。对比剂采用GD-DTPA,0.1mmol/kg,行高压注射器静脉团注,速率为2.5-4ml/s。

2结果

2.1病灶大小、形态及分布

21例病人,15例单发,6例多发,共发现49个病灶,其中幕上42个,幕下7个。幕上病灶位于额、颞、顶叶,胼胝体膝部、体部、压部,基底节区。其中累及胼胝体,呈蝶翼状改变。幕下病灶1个位于桥小脑角区,6个位于小脑(1A-1D)。15个单发病灶中11个边缘不光整,呈分叶状或握拳样,最大病灶截面约49mm*43mm,多发病灶多呈类圆形团块状、小结节状或小片状。

2.2MR信号平扫、增强及功能成像特点

MRI信号其中MRI信号特征以病灶实质T1、T2信号强度与灰质比较分为:低、等、高信号。瘤周水肿程度判断标准:分为无、轻度(水肿带≤1/2肿瘤直径)、中度(肿瘤直径>1/2水肿带≤肿瘤直径)、重度(水肿带≥肿瘤直径)。

图1A-1D,左侧小脑见一结节状病灶,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在DWI上呈高信号,在ADC呈低信号,ADC值约为0.688×10-3mm2/s病灶周边呈轻度水肿,脑干和四脑室轻度受压,病灶呈团块状明显均匀强化。

图2A-2D,左侧额叶见等长T1等长T2信号,左侧脑室前角受压,中线结构局部向右移位。病灶在轴位上病灶呈花环样强化,几分钟后,病灶在失状位上,实质部分强化更加明显,呈延迟强化。

2.3ADC值

肿瘤实质部分平均ADC值为0.687±0.132×10-3mm2/s,对侧相应正常部位平均ADC值为0.869±0.117×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临床与病理

PIL是中枢神经系统之外,体内各处均无淋巴瘤,而只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淋巴瘤。

PIL少见的肿瘤,因为脑内既无淋巴循环,又无淋巴组织聚集,所以PIL病因目前未统一。组织学上大多为B淋巴细胞起源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仅少部分为T细胞起源[2],本组21例均为B淋巴细胞起源与文献报道相符。PIL好发部位是双侧大脑表浅或深部近中线区域,这主要原因是肿瘤细胞常环绕血管周围Virchow-Robin间隙生长[3],而大脑表浅或深部近中线区的Virchow-Robin间隙较明显。本组病灶发病部位基本与文献相符。

该肿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而在免疫无缺陷人群中发病高峰在50-70岁,而在免疫缺陷患者中,发病高峰相对较年轻。文献报道随着艾滋病、器官移植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PIL发病率呈上升趋势[4],本组19例均无免疫功能缺陷,发病最小者37岁,最大89岁,平均57岁。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多由肿瘤发病部位决定。

病理上,眼观均为灰红色不规则碎组织,质软,鱼肉状或冻胶样,偶见坏死。镜下:(1)瘤细胞弥漫呈斑片状分布,与脑组织之间大部分无明显分界。(2)肿瘤细胞绕血管分布呈袖套样。(3)瘤细胞形态单一,中等大小至大细胞,呈圆形、卵圆形或多角形。(4)PIL细胞密度较高,细胞核/细胞质比值较大[5]。

3.2MRI的表现

由于PIL细胞密度较高,肿瘤细胞绕血管分布呈袖套状,缺乏新生血管,生长缓慢,因而大多数肿瘤组织很少坏死,信号均匀,在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在T2WI及FALIR信号与灰质皮层信号相似;因为细胞核/细胞质比值大,水分子运动受限,所以在DWI上呈高信号,在ADC上呈低信号,低于脑灰质。增强扫描,因为肿瘤细胞以Virchow-Robin间隙为中心向外浸润生长,侵入邻近脑实质乃至浸润血管壁进入血管腔内,进而破坏血脑屏障,故常有明显均匀强化,并且强化边缘欠锐利,呈分叶状。本组6个有液化坏死的病灶中4个呈延迟性强化(如图2A-2D),表现为病灶的强化向周边的扩大,病灶中心未强化区域的缩小及实质强化部分由不均匀至均匀。张禹[6]等认为病灶延迟强化是因为血脑屏障破坏程度和范围不均匀,血管通透性变化不一致,对比较在较紧密的细胞间隙内和网状纤维间缓慢渗透聚集,淋巴瘤乏血管导致对比剂进入和廓清均相对缓慢有关。以往很多文献报道,如“握拳样”和“团块状”强化及“脐凹征”等。笔者认为实性病灶的边界欠锐利呈分叶状的明显均匀强化,其内有坏死病灶的延迟强化的特点较具有特征性。49个病灶中仅有6个病灶内液化坏死,边缘呈花环形强化,这是因为淋巴瘤内出血、钙化、坏死少见,与以往文献报道相符。

除了上述常见的MRI表现外,文献也有报道PIL的极其少见的MRI表现,MRI平扫呈两侧大脑半球进行性脑白质病变,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7,8];Ichikawa等[9]发现1例50岁女性患者,T2WI显示左侧大脑半球内见1结节状病灶,两侧均见弥漫性线样强化,显微镜下显示以血管为中心,周边围绕核浆比高的异型细胞,这说明瘤细胞渗透到脑部小血管周围,并形成血管周围渗透格局,所以不具有特殊的MRI表现的类似脑白质病变也不能除外原发性淋巴瘤的可能。

4鉴别诊断

(1)胶质瘤:主要与分化差的胶质瘤鉴别,分化差的胶质瘤细胞异型显著,血管丰富,常出现坏死、囊变、出血,通常信号呈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呈花环状强化,环壁厚薄不均,而淋巴瘤信号多较为均匀,即使表现为环形强化,其环形壁信号亦较为均匀。(2)脑膜瘤:发生在脑表面的PIL需要与脑膜瘤鉴别,由于脑膜瘤细胞排列致密,细胞间质少,MRI平扫及增强扫描信号与PIL相似,PIL也可侵犯脑膜出现“脑膜尾征”,此时与脑膜瘤鉴别困难,可借助灌注成像,脑膜瘤血供丰富,而PIL是乏血管肿瘤。另外,脑膜瘤多发生于女性,而淋巴瘤相对而言,男性较多,淋巴瘤累骨多表现为骨质破坏,而脑膜瘤多引起相邻颅板增厚,表现为骨质增生。(3)转移瘤:多发生在灰白质交界区,肿瘤小但水肿大,肿瘤内易出现坏死、囊变,在DWI上多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转移灶不会发生增强不完整、有缺损的表现,结合患者病史,可鉴别。

综上所述,PIL好发生于脑内血管周围间隙分布区域,脑室旁等大脑中线区域及邻近脑表面,单发或多发,边缘多不光整,呈分叶状。由于其组织学特点,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在DWI上呈等或高信号,在ADC上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单发实性病灶呈分叶状或握拳样明显均匀强化,多发病灶呈结节状、团块状及点片状明显均匀强化,囊变坏死少见,其内坏死病灶呈延迟性强化。MRI检查对PIL诊断具有独特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恩惠,戴建平,张云亭.中华影像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8-20.

[2]李文华,陆冬青,李芳珍.脑内原发性淋巴瘤的MRI分析[J].放射学实践,2005,20(8):690-92.

[3]马靖,沈萍,陈洁凤,等.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在神经母细胞瘤的表达及其意义[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1,27(12):1301-1304.

[4]李文革.原发性颅内淋巴瘤的CT与MRI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9(11):1827-29.

[5]涂金花,姚丽青,余英豪.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16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病理学杂志,2011,27(10):1059-61.

[6]张禹,葛锐,朱友志.原发性脑淋巴瘤的MRI功能成像和延迟强化特点[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1,17(2):97-103.

[7]KükerW,N?geleT,KorfelAetal.Primarycentralnervoussystemlymphomas(PCNSL):MRIfeaturesatpresentationin100patients[J].JNeurooncol2005Apr;72(2):169-77.

[8]Ayuso-PeraltaL,Ortí-ParejaM,Zurdo-HernándezM,etal.Cerebrallymphomapresentingasaleukoencephalopathy[J].Journalofneurology,neurosurgery,andpsychiatry2001Aug;71(2):243-6.

[9]IchikawaY,MaedaM,IshidaM,etal.UnusualMRIfindingsinprimarycentralnervoussystemlymphomapresentingdiffuselinearenhancementslocatedintheperivascularspace[J].Journalofneurology2006Aug;253(8):1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