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师生教学中的心理沟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9-19
/ 2

浅谈师生教学中的心理沟通

王艳

王艳

盱眙县第一中学

师生沟通在中学教育管理体系中有着不容置疑的的地位,因此应当引起教育管理者足够的重视,但我们应看到,现阶段我国教育传统模式中,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

师生沟通中师生地位不平等。在现实中,老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这种现象的产生追根溯源在于传统观念“师道尊严”的影响,教师高高在上,以智者、仁者的口气训导(或训斥)学生,不问事情的缘由,漠视学生的情感,要求学生怎么做,不怎么做,学生只能“从命”而不能自行其事甚至质疑。

师生沟通缺乏信任感。在师生沟通中,往往是老师用审视的目光看着学生,用怀疑的语气发问学生,而学生则是竭力回避老师的目光,穿越雷区似地小心翼翼地回答老师的问话。其缺乏沟通的基本要素——信任感。习惯成定势,一旦有打架斗殴等违纪事件发生,不论是教师还是德育部门的管理人员,首先想到的是那些有“前科”的学生,第一判断即锁定这些同学为“嫌疑人”。

师生沟通被曲解,甚至演变为训斥。有些老师认为管理学生必先“镇”住学生,从一开始就让学生畏惧老师,从而不敢有所动作。由于老师不可亲近的“威严”,学生敬而远之,畏而避之。在这样情况下,沟通不可能在师生间自然融洽地进行,此外一些老师以“我班不要你”“回家反省”等相要挟,从而进一步加深了沟通的难度。由于业已存在的师生距离,既使老师再怎样地循循善诱引入话题,学生也不敢说话,所以这样沟通很难进行下去。

师生沟通好似老师训导。既然是沟通就应给予对方说话的权利,大可不必一言代之,不少老师在师生沟通中不闻不问,滔滔不绝讲道理,横竖指责学生的过错,这种沟通方式实际上是以“训导”而替代沟通对话。

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注重问题的关键,多从学生角度看问题,找到适当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健康和快乐地成长。要做到这些,首先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善于观察和了解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

经过长期观察,当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2.意志方面一般为优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3.性格方面的因素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1)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解脱,甚至耿耿于怀;(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3)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合群,做事优柔寡断,唯唯诺诺。

4.青春期综合症。表现为:(1)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抑称为青春烦恼;(2)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这些主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由于中学生心理的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因此只要教师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学生所谓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

二、懂得对症下药,借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其一,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从而使他们智力因素受到极大束缚的特点,我开展了“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制定了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制定了系列监督机制,并配合“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在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两极分化的局面。

其二、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点,我又先后开展了各种活动,让每个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共同创作班歌,唱班歌,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让学生与兄弟班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在活动中,学生开始变得热情,开始团结,开始互相关心帮助,整个班集体开始形式较强的凝聚力。

其三、笔谈——开启学生心理的一把钥匙。我发现,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面谈更加行之有效(特别对于一部分特殊生而言)。

此外,这里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无论是个别面谈,还是笔谈都必须注意几个原则:1、平等性与民主性原则: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才可能产生依赖与信任的力量;2、共情原则,注意倾听,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学生的各种内心感受,并将其表达出来,与学生产生共鸣;3、保密性原则,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学生才有可能毫无顾忌,畅所欲言。

那么如何使师生沟通形成以学生倾诉为主体的“绿色通道”,成为学校教育管理中的高效方式呢?经过调查研究,我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种沟通方式:

师生沟通之——拉家常式。所谓拉家常式,是指沟通的切入点要自然亲切,话题生活化。老师可以和学生面对面地毫无拘束地开始谈话。老师可以问问学生的生活怎样?父母忙些什么?饮食起居(若是住校生更应这样)习惯吗?等等,努力为谈话营造一种和谐而轻松的气氛。老师要和蔼而平易近人,注意倾听学生的表达,多问几个为什么,不时插入自己青少年时期美好往事的回忆,来缩短师生年龄上的差距,进一步增强谈话的亲和力。

师生沟通之——避重就轻式。对于违纪事情刚刚发生时,老师需要冷静思考,沉着处理。对于事件中违纪的学生我们不妨避开事件本身,就一些集体建设、家长期待、学生考试成绩等问题进行师生沟通。违纪学生往往想的是接受严厉处置,而老师的谈话却避开重点话题,会使学生心存感激,进而主动坦诚地承认错误。这一沟通方式在学生违纪时,老师有意制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反思自己的行为,冷静检查自己的言行,通过反省再认知,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师生沟通之——情感抚慰式。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情感丰富而脆弱,大事小情都会使他们产生情感上的波动。遇有挫折、失落就会闷闷不乐,遇有外界刺激就会哭哭啼啼。作为教育管理者的老师要善于察言观色,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老师要经常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情感和负责的态度关怀体贴学生。当学生情感低迷时,老师要及时给予关怀,用语言加以开导,用友善的目光、举止传达来自老师的关怀。现在中学生心理障碍比例逐年增加,其实更需要来自老师的情感抚慰。

师生沟通之——未来畅想式。师生沟通是培育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显而易见的是帮助学生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其中很重要的是树立自信心。未来畅想式能够有效地使学生从逆境中走出,面向未来,憧憬未来,非常适合于情感内向的同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情感内向的同学不善表达自己的观点,难以发泄心中的情感累积,特别需要来自老师的精神抚慰。当师生沟通进行时,老师有意为他们描绘美好的未来,让他们陶醉其中。学生会很乐意的随着老师的精彩描绘而宣泄情感的,这样能使这些学生紧闭的心灵之窗开启,使阳光洒入其中,得到雨露的滋润,从而克服自卑、自闭的不良心理倾向。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教师工作的全部内容,若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严格意义上,必须配合一定的心理健康课程与学校专门的心理咨询措施,但是作为一名教师,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来开展工作,又是必要和有效的。当然以上仅是我的一些粗浅探讨,那么如何在二者间寻找更加有效和完美的切入点,需要我们德育工作全体同仁继续探讨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