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班主任如何应对“问题学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1-21
/ 2

浅析班主任如何应对“问题学生”

谭秀斌

谭秀斌

【摘要】:本文试图从“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班主任,如何用一个教育者的良知对待问题学生,用爱心感化、用耐心转化、用细心激励,最终使“问题学生”不再成为问题。

【关键词】:班主任应对问题学生

一些教师认为,“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在学习、思想、心理或行为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他们往往被忽视、被冷落,殊不知,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关注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关注的时候,班主任应当对他们给予更多的教育、帮助和关爱。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每一个问题学生。“问题学生”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也有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缺失,还有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春雨润物细无声,要用一个教育者的良知对待问题学生,要用爱心感化、用耐心转化、用细心激励,心中有问题学生,但眼中千万不要有问题学生,不少问题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品德、行为、心理问题。要有的放矢地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工作,只有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善于了解“问题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行为习惯,才能对“症”下“药”,找到恰当的教育方法。笔者从事班主任工作二十多年,在应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实践中,探索了一些做法,仅供大家参考。

班主任应大胆改进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课程资源和课外资源,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关注点,体现人文关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很多教师对品德问题学生的主要印象是“坏”,笔者认为,问题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由于未成年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是难免的。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少犯错误,这是为人的准则。”对待“问题学生”,我们更要怀着一颗宽容的心,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切不可操之过急,期望他们在短时间内就能改掉几年甚至是十几年养成的坏习惯。唯有宽容,耐心等待,他们身上的“问题”才能逐步改正,直至问题彻底解决。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立心理咨询室。人们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主要印象是“怪”,问题学生中的错误,大多是心理问题,造成心理问题的因素很多,如父母离异、留守儿童、家庭贫困、教育方法不当等。孩子的行为动机往往是纯真的,也许是在好奇心、表现欲的驱使下导致的行为过失,一些家长普遍注重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但在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心理品质培养等方面存在较多缺失:从小过于溺爱,事事顺着孩子心意,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受累,导致孩子缺乏沟通交往能力,内向自卑,缺乏抗挫折能力。一些家长、教师,往往用成年人的眼光、心理、思维方式等教育孩子,不能蹲下来与孩子沟通交流,做知心朋友,探究孩子的心理需求。

实行赏识教育,要赏识一个人,必须接受一个人,对学生也是如此,但教师往往比较容易喜欢那些学习好、听话的学生,而对纪律松懈、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比较不喜欢,并常常横加指责。使他们失去了上进的动力,往往会破罐子破摔,成为让学校、老师都头疼的学生。曾有这样一位学生,入学时成绩较差,考试经常不及格,纪律意识淡薄,老师曾多次对他批评教育,但收效甚微。就这样一个学生,在参加学校春季运动会时,一人夺得男子100米、200米、1500米冠军,并打破了两项校运会记录,为本班获得团体冠军立下了汗马功劳。我抓住这件事,在班里大力表扬了他不怕吃苦,勇于拼搏的精神,为班集体争得了荣誉。从此我发现这个学生变了,迟到、早退少了,作业认真了,上课注意力集中了。我时常到教室转转,及时发现他的闪光点,适时拿起表扬的武器。后来他对我说:“老师对我的帮助,鼓励使我有了进步,以后不能再给您添麻烦了。”由此我体会到,每个人都不会自甘落后,我们对待每一个学生都要有耐心、爱心,善于挖掘他们的优点,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变被动为主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赏识不等于骄纵,无原则的赏识就是骄纵,是教育中的大忌。

对待问题学生,不能只考虑“关注”他们的成绩,更要考虑、“关注”他们的行为品质,考虑、“关注”他们的心理。试想,行为品质好了,心理健康了,人会做了,其他的,就水到渠成了。教育的本质是受教育者,从不完整到完整,从不完美到完美,从失误发展为成功。允许学生出错,教育者不但拥有幸福的教育体验,而且问题学生也会不再成为问题了。

学校要根据青少年个人的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切忌在研究方法及问题处理上“一刀切”,要认识到青少年在知识智力、非智力等方面的个性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要本着自觉自愿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经受一定程度的心理考验之苦是成长的需要。教师可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采取正面典型软化、反面典型教化、典型案例引导、具体事例指导等不同方式,将灵活性和原则性相结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纠正学生心理、性格或行为习惯方面的偏差,而不是冰冷的严厉的惩戒和暴力示范。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孩子时更需要学会用赏识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学生,少一点求全责备,多一些欣赏赞美,少些埋怨、急躁、冷落和嘲讽,多点钻研、机智、忍耐和自制,善于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陶行知先生的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至今还振聋发聩。如果记住了高尚的道德和高度的智慧一样,都要经过缓慢的成长过程才能达到,你就会有足够的耐心对待儿童经常表现的缺点,你就不会那么容易去经常责骂、恐吓和禁止儿童。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必须有效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把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充分挖掘学生的自我教育潜能,从而实现受教育者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和自我调控的目的。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无论是赏识教育还是磨难教育,都应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放到第一位,让孩子在赏识和磨难正确交织的环境下,幸福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晓楠.杭州“西点”:一个“问题学校”的答案在哪里[N].外滩画报,2005年6月9日,第13页.

[2](英)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第31页.

[3]顾明远.鞭子只能培养奴才,不能培养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4日第3版.

[4]柯宗.家长冲着“打”送儿入“西点”争议下的教育[N].工人日报,2006年6月22日第5版.

[5]斯宾塞著,胡毅,王承绪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86页.

[6]李春玲.放下你的鞭子——请勿如此借鉴“西点”“理念”[EB/OL].http://www.usors.cn/blog/liwai/MyEssayDetail.asp?id=1263.html,2006-9-30-11:06:07.

[7]邢若冬.“磨难教育”的另类说法[J].内蒙古教育,2004,(6):16-17.

[8]冯建军.从“知识型”教师到“生命型”教师[J].上海教育科研,2006,(7):16-17

[8]冯建军.从“知识型”教师到“生命型”教师[J].上海教育科研,2006,

(河北省邯郸市荀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