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浅圆仓储粮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1

浅谈浅圆仓储粮技术

李丹洋

李丹洋齐齐哈尔直属库161000

摘要笔者对浅圆仓储粮技术做了分析。

关键词浅圆仓储粮技术

浅圆仓占地面积小,单仓储存数量大,粮食出入库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单位时间出入库数量大。这种仓型在国外港口中转库较常见。现将我们在浅圆仓安全储粮的经验小结如下:

1.浅圆仓基本情况

齐齐哈尔直属库浅圆仓是钢筋混凝土滑模灌铸结构,混凝土仓顶上先做SBS防水层,喷涂10cm厚的发泡聚氨酯保温隔热层后,做5cm厚的钢丝细石混土保护层,去年又加彩钢板。每仓配备8个自然通风口及两台轴流风机,地面是防潮层加混凝土,通风道为地槽式。仓内檐高18m,仓内直径25m,仓内布有测温电缆23根,第一圈3根,第二圈8根,第三圈12根。外墙是浅白色防水涂料。单仓容量6000t。

2.浅圆仓储粮过程中的管理

2.1做好粮食入仓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方便于粮食长期储存,我们在粮食入仓前特别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2.1.1通风道的检查

我库浅圆仓是地槽式风道,入粮前除了做好地槽清理及通风孔是否堵塞的检查外,还应认真检测地槽内的湿度大小。

2.1.2粮情检测系统的检查

粮情检测系统是保障储粮安全最为重要的技术手段,该系统的好坏对储粮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在粮食入仓前我们对粮情检测系统进行了详细检查。

a、检查电缆是否有破损,电缆的末端加以固定,以抵御入粮时粮流的冲击而不发生漂移。

b、通过检测空仓温度总结各测温探头的偏差值。

2.1.3仓储设施、设备的清扫、消毒工作

2.2严格控制入库粮食质量

2.2.1粮食水分严格控制在安全水分以下,我库浅圆仓现存玉米水分均在14%以下,小麦水分均在12.5%以下。

2.2.2严格控制将杂质控制在0.5%以下,特别是杂质中有轻浮的机杂质。避免由于自动分级形成高杂区,影响通风效果。

2.2.3严禁任何等级虫粮入仓,发现虫粮必须先除治后入仓。

2.3做好粮食入仓后整理、建档工作

2.3.1入粮结束后要及时平整粮面、清理仓内积尘,为害虫除治奠定良好基础,并且有利于保管员日常粮情检查及作业。

2.3.2定制取样点,对全仓进行一次统样插扦样检验。

2.3.3填写粮油专卡,在仓内悬挂“两卡三簿”,实地规范化管理。

2.4做好粮情日常检查工作

浅圆仓粮情检查主要包括:温度、水分、虫害、品质、渗漏检查等几个方面。检查内容、方法及时间与其它仓型储粮检查方法基本相同,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4.1加强对粮情检测系统检测到的数据的分析、研究、对比,对异常数据能正确判断其原因。能准确定位,必要时用深层扦样器扦取样品进行检查。

2.4.2雨季进应特别注意对入粮口、通风口、风机及测温电缆与仓顶结合部位渗漏检查。

2.4.3季节转换时要加强对粮面水分、温度、松软度的检查,防止结露现象的发生。

2.4.4自然通风的应用。夏季利用昼夜温差,夜间打开顶部通风孔和轴流风机进行通风,除去白天仓内积热,达到降低仓温,进而降低粮温,确保储粮安全度夏。

2.5机械通风的应用

2.5.1对高温季节入库的粮食,我们采取“平缓间隙”式通风。在秋冬季节利用寒冷、干燥的空仓进行机械通风。通风前打开通风口,启动固定轴流风机,利于快速排出湿热空气。粮堆压入式通风初期,离心风机启动后,电子粮温与仓温相差大,通风两个小时后,仓内温度达到95%以上,此时应停止通风,15~20min后,仓内湿度降到75%左右时,重亲启动风机通风。通风过程中仓内湿度保持在75%以下不再上升时,增加通风时间。每次通风时间8~10h,粮食缓苏时间14~16h,使粮温逐步下降。在粮温降到0℃时结束通风。

2.5.2对冬季入库或储存一年以上的粮食,我们采取“急风暴雨”式通风。当冬季寒流到达之时,适时进行机械通风,较短时间内把粮温降到0℃左右。

通风结束后,由仓储科做出通风效率评估和通风总结。

3.问题探讨

在实际应用管理中,还发现浅圆仓储粮存在许多缺陷。

3.1粮食入仓后破碎情况比入仓前严重,特别是玉米更加明显。其原因主要是:①机械设备运行中的碰撞;②粮食入仓从高空坠落。为此我们有取的措施是:先从仓门入粮至两米高度后,再从仓顶入粮,这样降低粮食坠落高度;将工作塔内的斗提机两次提升改为一次提升,二次提升进行的清杂工作在仓外进行,这样减少粮食运行路线,减轻机械对粮食的碰撞。

3.2粮食入仓自动分级严重。距仓壁1~2m范围内的粮食中,紧靠仓壁一侧是大量轻浮杂质,然后是秕粒和破损粒,而正对下粮口的周围则杂质少,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采取的措施是:仓外进行清理、除杂入库,由于布粮器设计不合理,我们停用布粮器。条件许可的话,入1000t粮食左右,进库清理杂质、平整粮面。

总之,这几年浅圆仓储粮实践工作中,我们虽然掌握了一些知识,但所掌握的数据得到的经验不够全面,有待于今后不断学习、探索、总结。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科技日新月异变化的要求,才能有好新仓房、新设备、新技术,才能为中储粮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也希望专家和同仁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