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肝素稀释液致过敏反应的观察与及护理

/ 2

1例肝素稀释液致过敏反应的观察与及护理

薛静侯美丽魏瑞枝

薛静侯美丽魏瑞枝(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人民医院015000)

【关键词】肝素;过敏反应;护理【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6-0084-01

肝素具有带强电负荷的理化特性,能干扰血凝过程中的许多环节,在体内外都有抗凝血的作用,按其分子量分为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heparins,UFHs)和低分子量肝素(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s,LMWHs)。随着静脉留置针及各种导管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常用不同浓度的普通肝素生理盐水稀释液进行封管,但稀释肝素液封管引起过敏反应的现象极为少见,引起过敏性休克的现象更是罕见,现介绍1例,旨在引起重视。

1临床资料患儿,女,四岁,因诊断急性支气管性肺炎收治入院。为防止导管堵塞,住院期间一直用肝素稀释液对其深静脉置管封管。其中在8月15日、16日、17日分别在常规封管后患儿出现恶心、头晕、胸闷、呼吸急促、寒战、继而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神志不清、脉搏细速、血压测不到,双肺可闻及中量哮鸣音,心律齐,心音低钝,肢端稍凉,考虑为过敏反应,立即通知医生,取休克卧位,并遵医嘱予肾上腺素皮下注射、地塞米松静脉推注、非那根肌肉注射、生理盐水扩容、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滴,同时予高浓度(8L/min)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心电监护,30min患儿神智转清,面色较前好转,气促缓解,呼吸平稳,23次/min,心率118次/min、血压118/68mmHg。急诊ICU会诊,考虑肝素过敏可能性极大,因此在以后的治疗过程中应避免使用肝素,一律使用生理盐水对其进行封管,在这之后患儿在住院期间再无类似事件发生,确认该例为对肝素稀释液过敏致过敏性休克。

2护理

2.1加强询问为了避免过敏性休克的发生,在使用肝素稀释过程前,应加强询问,详细询问患儿的家族史、用药史、过敏史,应对常见可致敏的药物以及可引起患者不适的药物认真观察,采取积极措施。过敏体质应禁止使用,确诊为过敏反应后,一定要告诉患儿家属今后不能再次使用该药进行封管(换生理盐水),并在病历封面上记载肝素过敏反应的“阳性”标记。

2.2健康教育封管前应与患儿及家属沟通,做好解释工作和心理护理,告知患儿肝素封管的必要性、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使其对该药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可消除其紧张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一旦发生不良反应患者能理解,也可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2.3加强预防虽然肝素引起过敏性休克发生的几率较低,为了使影响过敏反应发生的因素减少及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科内应制定详细的过敏性休克急救流程,不定期抽查考核应急预案及各项急救操作,确保人人熟练掌握。平时加强急救车的安全管理,确保抢救药品和器械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2.4加强观察肝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用药过多可致自发性出血;偶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常发生在用药初5~9d;过敏反应很少有报道,但一旦发生往往很严重,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所以对于长期住院的需要用肝素稀释液封管的患儿除了观察有无出血症状外,还应注意观察有无皮肤瘙痒、恶心、头昏、胸闷、出冷汗、面色苍白等症状。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抢救要做到迅速、准确。切勿马上拔出针头,因患者在休克时血容量严重不足,血压较低,静脉塌陷,难以穿刺;过敏反应发生后应立即停药,更换输液器,滴注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畅,保证抗休克药物顺利应用;同时立即通知医生并积极配合抢救。

2.5应对措施护理人员在对静脉导管针进行肝素封管时,应高度重视药物过敏反应的可能性,推注宜慢,在此过程中及用药后均应加强巡视和观察,认真询问患儿的自觉症状,尽早发生不良反应,并做好充分的抢救准备工作。一旦发生过敏反应,要沉着冷静,积极配合医生做好过敏反应的抢救记录工作。避免发生医疗意外。

2.6治疗措施当确定由封管肝素导致过敏性休克时,立即去除过敏原,置患儿于休克卧位,保暖,不要拔针,换上0.9%生理盐水快速滴入;立即予0.1%肾上腺素0.5~1.0ml皮下或肌肉注射,必要时可重复给药;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插管进行人工呼吸;常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以补充血容量,同时也保持了一条有效的给药;应用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异丙嗪等;心脏骤停者,立即心肺复苏。

3讨论速发型过敏反应或过敏性休克可由直接免疫原性的大分子物质或与大分子载体结合并作为半抗原的小分子物质引起。在人群中,由于各种药物、化学制剂和蠕虫及其代谢反应所引起的过敏反应是比较常见的。速发型过敏反应又称1型变态反应,它是已免疫机体在再次接受同样变应原刺激时发生的反应,具有发生消退快、反应强烈的特点,并具明显的个体差异。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分为致敏阶段和抗原抗体反应阶段。患者用药前心肺功能无异常,以前曾用过稀释肝素液封管未发生过敏反应,究其原因:首先,变应原(肝素稀释液)第一次进入机体一般不发生过敏反应,只刺激机体产生IgE类抗体,其FC段固着于肥大细胞、噬碱性粒细胞表面,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相同的变应原再次侵入机体时,与体内已形成的IgE抗体特异性结合,激活肥大细胞和噬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出一系列生物活性介质,其中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被认为作用明显,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黏膜腺体分泌增加,从而出现肝素稀释液过敏反应。

此类型肝素稀释液过敏反应符合I型变态反应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发生快、恢复迅速、一般无组织细胞破坏)。所有临床用药时应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用药后要及时观察用药反应,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并避免继续应用,以免发生更严重的不良反应。一旦发生,医护人员应保持镇定,有条不紊,迅速的组织抢救。

参考文献[1]李家泰,江文德,桑国卫,等.临床药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560—1563.[2]刘西宁.药物性休克的预防和抢救(J).现代医药卫生,2011,22(2):143.[3]袁杰,杨戈雄,尹极峰.速发型过敏性休克病理生理改变的研究进展(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2,14(1):59—61.[4]肝素稀释液致过敏反应的观察与及护理(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2:145—146.[5]WellhoenerP,WeitzG,BechsteinW,etal.Senereanaphylac—ticshockinapatientwithacysticliverlesion(J).IntensiveCareMed,2012,26(10):1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