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结课的艺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1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结课的艺术

胡国文

四川省中江县仓山镇初级中学校618107

结课是一种教学艺术,也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巧妙的结课,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接下来笔者就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系统归纳式

在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将本课主要知识、内容简明扼要且有条理地归纳总结,指出重点、难点,这样既能理清学生纷乱的思绪,构建知识网络,又能点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的学习有所侧重。这也是最常用的一种结课方式。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时,将当堂课的总结设计为: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2.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3.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有什么性质?轴对称图形有什么性质?我们是怎么探究这些性质的?

通过归纳与总结,能使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并系统地掌握本节所学的知识。

二、设置悬念式

课堂结束不一定是四平八稳的“结局”,而应该成为学生新的学习、探究的开始。教师可以在学生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抛出相关的、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甚至困惑,带着思考和探究的欲望走出课堂,同学之间免不了要谈论一番,搜集或查找课外资料也就成为必然,从而把课堂延续到课外。尤其当上下两节课的内容和形式均有密切联系时,更适用于悬念式结果。

例如,在讲完“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后,教师可以出示这样的一个题目:求一元二次方程y2-2y+3=0的根。学生可能用刚刚学会的求根公式去套,但解不出来。此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一元二次方程为什么在实数范围内不可求解?请你们思考一下,对于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来说,其实我们不解方程y也可以知道它有没有实数根。这个悬念激发了学生预习新课的兴趣,又提示了预习的重点,为下节课作好了铺垫。

三、前后呼应式

课堂教学,应使首尾衔接自然,前后呼应有序,力争达到“首是首,尾是尾,不偏不倚,浑然一体”的境界,从而使授课主题得到升华,也能给学生以不小的惊奇。

例如在教学《平方根》时,可以设计为:“学校即将举行美术作品比赛,小明很高兴,他想裁出一块面积为20dm2的正方形画布,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参加比赛,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同学们,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让我们来学习平方根的知识吧!相对这样的新课导入,结束时就可以设计如下:“我们现在来回答上课时的问题,知道了正方形的面积是20dm2,如果一个数的平方是20,那么这个数就是20的平方根,也就是±20,因为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正数,所以等于20。”上述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在结尾时,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课始问题。这样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又照应了开头,还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练习评估式

练习的内容应该让大部分学生感到适应、能够接受,而且也是本节课所涉及的核心内容。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趁热打铁,使教学内容在学生大脑中形成记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应用。同时,练习之后教师适当的评价能给学生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解题策略、思维或习惯上的不足,以便及时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教师本身也能及时得到教学方面的反馈信息,便于调整今后的教学方案。

如8年级下“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我就设计了如下的训练题,用以小结本课:

1.在Rt△ABC,∠C=90°。

(1)已知a=b=4,求c。

(2)已知a=6,c=8,求b。

(3)已知c=17,b=8,求a。

(4)已知a:b=3:4,c=25,求a。

(5)已知b=10,∠A=60°,求a、c。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12,求第三边。

3.已知:如图,等边△ABC的边长是8cm。

(1)求等边△ABC的高。

(2)求S△ABC。

五、问题交流式

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把在本堂课上所学到的知识、从同学和老师身上所学到东西做一个交流。这种交流可以在全班进行,也可以在活动小组内进行。

六、游戏活动式结课

这种结课就是在课堂结束时,安排一些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例如:在学了《中心对称图形》之后,布置一个游戏活动:“两人轮流在一张长方形白纸上用圆规画半径不小于1厘米的圆,直到画满白纸,以最后一个画者为胜。”让学生游戏一段时间后,再问:“你认为先画好还是后画好?怎样才能取胜?”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先画为好。”

总之,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结课方式,是唤起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勤于探索,善于总结,根据课堂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出形式多样的结尾方式并灵活应用,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魅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甚至是终生难忘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