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一氧化氮呼气检测方法的护理体会

/ 1

儿童一氧化氮呼气检测方法的护理体会

柏文君姬长芹李淑美

柏文君姬长芹李淑美(山大齐鲁儿童医院250022)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0-0291-02

【关键词】儿童呼出气一氧化氮(eNO)检测方法

一氧化氮是人体细胞分泌产生的呼出气分子,是国际公认的气道炎症生物标志物。一氧化氮呼气测定就是检测患者呼出气中所含一氧化氮的浓度。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的高低,是嗜酸细胞性等气道变态反应性炎症的生物标志物[1],炎症加重一氧化氮浓度上升,反之降低,是检测气道炎症的“金标准”。一氧化氮浓度的高低,亦是激素使用及疗效判定的指示剂。呼出气一氧化氮的测定能简便有效的反映患者的炎症程度[2],成为评估和管理气道炎症的新工具。2010年美国医疗峰会将eNO对哮喘的监控作用列为10大医疗创新之一。我科于2012年初引进纳库仑一氧化氮检测仪,将一氧化氮呼气检测应用于临床,至今共检测930例,现将检测方法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检测患儿930例,男600例,女330例,年龄4-16岁,学龄前儿占10%,学龄儿占80%,青春期患儿占10%。

1.2操作方法

1.2.1打开计算机、一氧化氮检测仪、打印机电源开关。

1.2.2更换一氧化氮检测仪滤嘴,按仪器屏幕clean键进行清空,并反复清空20分钟,等待检测。

1.2.3打开系统登录主界面,输入患儿信息,包括序列号(或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身高、是否吸烟、是否应用激素、医师姓名并保存。

1.2.4进入口呼气界面进行测试。

1.2.5患者经滤嘴含入口中准备呼气,操作者按start键开始测定

1.2.6患者需要连续、平稳呼气,将小球稳定在屏幕上白色区域内最少4.5秒(儿童模式下需要最少2秒),一氧化氮分析仪开始进行采样及分析,超过10秒患者还没将小球稳定在白色区域内即失败,需要重新呼气。

1.2.7当分析完成后将显示出如下图所示的测试数值和分析曲线。

1.2.8保存并打印本次测试结果。

1.2.9按back键结束本次测试。

2、结果

检测成功率99%,检测结果与疾病符合率占100%。

3、讨论

3.1一氧化氮检测坏境要求:

3.1.1要求单间设置,仪器周围环境清洁、干燥、空气清新、无多余杂物,避免化学品及粉尘污染,确保空气监测一氧化氮浓度在5ppb以下。

3.1.2避免过多的人员流动,检查室内不停留过多陪人。

3.1.3检查室每日清洁消毒后,至少通风半小时,如坏境潮湿,检查前机器需多次清空。

3.1.4测试时严禁在仪器附近接打手机。

3.1.5长时间不测试要保持清洁滤嘴与机器连接。

3.2一氧化氮检测前病人要求:

3.2.1检查前避免剧烈活动及吸烟。

3.2.2尽量空腹或者饭后两到三小时测试,避免饮食对结果的影响。

3.2.3测试前避免食用富氮或富精氨酸食品,如:韭菜、葱蒜、莴苣、菠菜、萝卜及烟熏鱼、肉类、以及含有防腐剂的食品。

3.2.4了解患儿病史,有无呼吸道感染病史,近期有无应用过类固醇激素。

3.2.5如有其它肺功能检查,应先做一氧化氮检测后做肺功能测定。

3.3一氧化氮检测护理人员要求:

3.3.1掌握一氧化氮检测的目的及要求,熟练掌握操作步骤,严格掌握注意事项。

3.3.2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笑容亲切,和蔼可亲,耐心细致。

3.3.3掌握各年龄组孩子心理特点,对初次检查的患儿以鼓励为主,增强孩子自信心。

3.3.4指导对儿童eNO的成功率影响极大,由于很多儿童怕生,护士应注意和家长配合,可获得最好的指导效果。

4、护理体会

检测人员在指导儿童进行检测时,最重要的是鼓励及激发兴趣,可以将此次检测比喻成一次电脑游戏,激发儿童参与的兴趣。首先,简单询问小朋友吹气球、蜡烛的经历,请小朋友回忆吹气球、蜡烛的体验。再进行重点示范:对着小朋友的手吹气做示范,吹气不间断,用力适中,气流均匀。请小朋友注意指导人员的吹气嘴型,吹气时长;正式吹气前可进行1-2次的练习,根据练习结果进行指导。初次进行检测的小朋友成功率低,一定注意不断鼓励,避免孩子丧失信心,产生抵触心理。注意发挥家长的作用,教育家长要耐心劝导孩子,不要有急躁情绪,不能打击孩子,要激发孩子的自信心。不同年龄组的孩子同时进行检测时,可令年长儿或复查者先进行检查,这样可以给低年龄组的孩子起示范作用,提高检查的成功率。

FeNo检测具有无创、快速、重复性好、患者容易配合等特点,且检测方法简单、易学,结果容易获得,灵敏度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1]。

参考文献

[1]曾健,金晓燕.呼出气一氧化氮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价值,内科理论与实践,2011,6(2);125-126.

[2]曾昭成,钱前,张维维,等.呼出气一氧化氮在儿童支气管哮喘诊疗中的应用进展,中华哮喘杂志,2012,6(3)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