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选择———从新民主主义到传统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8-18
/ 2

中国的选择———从新民主主义到传统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王青

王青(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中国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传统社会主义,又从传统社会主义过渡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集马列主义、中国古典政治文化、新民主主义、传统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百家之说而成一学的产物,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传统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世界正处于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同时开始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中国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革命既是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又是属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这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中国必须要实行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随着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又提出了建立和建设新国家的时代课题。新中国之前的各界政府从孙中山的广州军政府到袁世凯的北京北洋政府、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都是以三民主义立国的,都作出了各自不同的、不能抹杀的历史贡献,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和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这两个基本问题。而后经过半个世纪,直到20世纪中期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道路建立了人民民主主义政权即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实行了没收官僚资本、保护民族工商业、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三大纲领,以新民主主义立国才比较好地解决了建立新国家的课题(共产党从经济上解决问题)。

在这个建立新国家探索过程中,早期孙中山依据法兰西民主主义结合中国实情创立了三民主义以及旧民主主义学说;晚期毛泽东依据列宁的民族民主革命理论,在三民主义基础上,创立了新民主主义学说。这是两个具有时代光辉的学说,构成了关于中国革命的完整理论,成为近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从20世纪中期开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竞争共存,世界历史开始了和平发展和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新时代。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即新民主主义制度与政策的实行,建立新国家的课题基本解决,接着如何建设新国家的课题便提上中国历史的进程。开国之初,毛泽东以新民主主义为主题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课题。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大体只持续了七年。在五十年代中期之后由于国际上极左思潮的冲击,在全国日益高涨的社会主义激情下,全盘否定了新民主主义,决计以社会主义立国,实行了苏联形态的社会主义,即传统社会主义。此后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的多种经济成分与自由市场被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所代替,政治上的新民主主义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政权被单一的无产阶级专政所代替,文化上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被无产阶级专政文化所代替,这种否定继承性、丢弃自我的极端状况历经20载,70年代与50年代相比,国家面貌和人民生活基本没有得到改观和改善。这说明新中国虽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但并没有解决好如何建设新国家的问题(传统社会主义没有救中国)。而这个问题由于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推动和各国改革发展大潮的冲击,变得更加急切和紧迫,成为必须要解决的课题。这个时期由于毛泽东晚年不成功的探索,至今影响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革命和战争时代已经过去,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全面到来,世界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在中国,经过毛泽东时代的摸索,在邓小平的带领下,全力以赴地解决如何建设新国家的问题。

首先,接受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接受阶级斗争为纲的教训,确立了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然后,开始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的肯定性成果,以市场为导向,对传统社会主义体制进行了全面的渐进式改革(改革的导向是市场不是计划,开放比改革更重要),同时辅之以全面的对外开放,由此带动了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与进步。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得到显著增强和改善;但也产生了环境污染、贫富悬殊、就业恐怖、官场腐败一些社会问题。虽然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和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和残酷。在这种情势下,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科学发展、转变增长方式、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等新口号相继提出,并日益主导着中国的发展。

此时,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执政理念正在悄然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开始从几千年来的以国为本回归到马克思的以人为本的人本共产主义上来,从以物为本转到对人的关怀,实现对每个人的关怀上来,这是根本性的转变,是本真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在这种以改革、开放和发展为主题内容建设国家的过程中,依据世界正处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以及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两个判断,在扬弃传统社会主义基础上,勇于借鉴人类一切进步成果,尤其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成果,勇于实践,摸着石头过河而逐渐形成,不断发展深化和完善着的。

中国否定新民主主义,急于实行传统社会主义的主要原因是受国际上“左”的思潮的影响。恩格斯逝世后,共产国际日益分为两大派:一派以伯恩施坦、考茨基为首的第二国际,主张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一派以列宁、斯大林为首的第三国际,主张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强制实行社会主义。两派斗争你死我活,相互全盘否定和激烈抨击。中国接受了列宁斯大林的领导。列宁的战时共产主义和计划经济思想,斯大林的肃反扩大化和农业强行集体化,急于建成社会主义等左的思想和政策传入中国,促使毛泽东等人决定在中国实行“趁穷过渡”的社会主义。国内急躁的“左”的情绪的形成后,毛泽东过高估计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人民也乐于从平均主义的传统习惯上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在这种情况下,与苏联社会主义相比,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自然成了保护和发展资本主义。此时正值三年经济恢复完成和抗美援朝战争巨大胜利,全党处于骄傲自满和急躁不谨慎状态,全国人民充满了向社会主义迈进的激情,于是直接实行了三大改造。当时也出现某种现实的公有化和计划化要求,如三大改造中对私有工商业的改造是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安排。

刚刚建立的新中国基本政治制度是适合国情、令人民满意的,但也存在着重大缺陷,即以民主和人权为核心的宪政制度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虽然有共同纲领和五四宪法的铺垫,但基本上仍然沿袭着几千年形成的中央集权的人治传统和“打天下者坐天下”的农民狭隘意识。农民精英当权,他们的眼界、知识都有其自然历史的局限性,所以急于过渡不可避免。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背景及原因如下:信息革命的浪潮及经济全球化使得中国加剧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紧迫感,同时提供了改革和发展的有利机遇,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剩余资本急于寻找出路和世界性的私有化、市场化改革定势的出现。二战后,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流,给各国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毛泽东晚年的理论空想和实践,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使传统社会主义和中国的发展都陷入了低谷,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种险境逢生的呈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股份社会主义,它既是对新民主主义各种制度和经济成分的再肯定,也是对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这种公有制社会主义的扬弃和否定,还是对资本主义,特别是现代资本主义的资本、市场和股份制等制度因素的借鉴和吸纳,它的内涵比新民主主义更加丰富多彩。若用公式表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种经济成分+资本的股份制经营+宏观调控的微观市场经济。其中,依托股份制对所有公有或私有经济改造而重新建立起来的社会公有制是它的内涵和方向,多种经济成分存在是它的基础,国家计划调控的市场经济是它发展完善的动力。其价值目标(理念)是实现人人自由,即通过深化改革、科学发展和社会稳定来实现政治的平等、经济的高效率和社会的和谐,为共产主义自由人的设想准备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集马列主义、中国古典政治文化、新民主主义、传统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汇百家之说而成一学的产物。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需要以马克思人本共产主义目标的引导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启发。中国古典政治经济文化的传承:主要继承民本主义的政治思想和中央集权大一统的政治体制。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回归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的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以及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对传统社会主义的扬弃:扬弃公有化、计划化和权力垄断化的经济政治体制,保留了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对民主社会主义的吸收:经济政治社会领域,如民主管理和平等理念、对民生福利的高度重视以及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成果。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借鉴:借鉴资本杠杆功能、市场机制、法律制度、税收制度、教育制度、经济与行政管理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总结本国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资本主义肯定性成果的结果,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理念和做法已经成为中国等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主渠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历史过程,它从来没有固定不变的东西,也不应该存在固定不变的模式;它是一种能为中国人所接受的社会发展理念和建设道路,又是一种富于政治智慧的理论提法;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艰苦摸索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今后将继续摸索下去,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将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条定律。

马克思认为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力量以往活动的产物。我们从30年历史发展轨迹探讨下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图像,前30年历史发展轨迹(1979~2008)分为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后以阶段的基础,都可以称之为路径依赖,即后一个阶段的选择都是由前一阶段所决定,往往表现出历史的无奈。展望下一个阶段重点发展的图像,人的现代化将提高到新的阶段———人创造环境,环境创造人,工业和城市将大量反哺农村。今后还要强调实用性现代化。现在一些实用性科技还没有应用于社会,人均GDP还排在世界100位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