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8-18
/ 1

如何利用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郭桂霞

郭桂霞

(无锡市堰桥中学,江苏无锡214000)

一、问题引入,开始教学

问题引入即针对所要讲述的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答或造成的悬念来引入新课。问题引入法用比较积极的形式提出了与所要学习课题有关的问题,点出了学习的重点,明确了学习的目标,而且往往可通过问题的提出造成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指向更为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

如必修1第2章数的运算性质中换底公式这一课,我们可以先给出一个问题:“同学们都知道,在我们的计算器上只能查出某一正数的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的值,请同学们思考,在我们查出lg2=0.3010,lg3=0.4771时,如何求log23+log35的值?”利用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欲望,起到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对所讲述新课学习的指向性的作用,为换底公式的给出营造一个积极思索、探求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后续知识的展开。

二、问题引导,探究教学

问题引导要巧妙合理,所提问题要恰是重点、难点,还要富于思考,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获得知识。

我们来看下面两位教师对同一知识点“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引导处理。不求方程x2-2x-1=0,求出正根的近似值(精确到0.1),即求函数f(x)=x2-2x-1零点的近似值,f(2)<0,f(3)>0,教师提问组织探究:

[方法一]

师:x0与2.5有什么关系?学生依据函数零点与根的关系,得x0<2.5,故x0∈(2,

2.5),之后教师分别出示问题:(1)你能判断x0与2.25的大小关系吗?(同上判断)

(2)你能判断x0与2.375的大小关系吗?(同上判断)

[方法二]

师:零点x0是靠近2,还是靠近3呢?

生:只要比较3-x0与x0-2的大小,如果3-x0>x0-2即x0<2.5,x0与2靠近;如果x0>2.5,x0与3靠近,如果x0=2.5,则x等距离。

师2:很好!这位同学找到了2与3的分界点x0,即中点

2.5,当然也可以令3-x0=x0-2,得x0=2.5.追问:怎么判断x0与2.5的大小呢?

学生由函数零点与根的关系,不难得出f(2)=-1<0,再检验f(2.5)=0.25>0,得x0∈(2,2.5)。对比以上两种方式,方法一问x0与2.5有什么关系?相当于直接告诉学生取了2与3的中点2.5。学生不用思考,只需点头“是”或摇头“不是”即可;既然有第一次取中点的经验,以后类似的处理还需要教师不断提示吗?这种问题,缺乏独立思考,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学生也不会分析,更不会迁移,课堂表面上看很热闹,学生能力没得到提高;而方法二则要求学生自己判断。学生可借助于比较大小,得到中间点,再分类讨论,这样设计合理,引起学生回顾旧知,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让学生自己尝试、探究出“对半分”的思想方法,获得成功。虽然同样都是问题引导,但方法一是明导,没有提高学生思维;但方法二问题问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即知识的增长点上,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三、问题结束,反思教学

课堂小结,通常都是师生一起回顾本堂课的知识点、思想方法,学生仅仅只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至于学会运用与否通过课堂小结无法反映出来,如果通过几个提问,你会用这些知识、方法解决什么问题,能否举例说明?运用本堂课的知识你能编制题目吗?等等,这样学生不仅知道学了什么知识点,还很清楚这些知识点的用途,学会了举一反三,提高了解题能力。

在运用问题展开教学时,为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教师应关注以下几方面:

1.精心设计课堂提出的问题。课堂提出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构思巧妙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获得知识。反之,则会使学生厌烦。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力求精当。“精”指的是精炼扼要、言简意赅;“当”指的是得当,所提问题需是重点、难点,还要富于思考,紧扣教材,教师在备课时应进行充分的准备,注意问题的难易度,做到适时适度,灵活多样。避免出现一个问题石沉大海,成了摆设;或学生不用思考就能脱口而出,问题只留有形式。

2.课堂提问要适时、适度。教师提问,应思索在什么时候提出问题才好,提问时机要符合课堂规律,提出的问题按知识点的难易度递升,体现一定的坡度和有序性。

3.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学生认识问题往往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由表象到本质,由已知到未知。因此在设计问题时,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