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3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3例

陈志华

陈志华(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门诊部457001)

【摘要】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选取4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治疗组43例中.治愈9例,显效13例,有效1l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6.7%。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的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提高Hp转阴率,提高近远期根除率。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加减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门诊在2011年6月至2012年4月1年时间段内观察4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且符合肝胃气滞型胃脘痛,男23例,女20例;平均年龄(31.6±5.4)岁;平均病程(3.4±1.1)年。

1.2诊断标准

按照《中医内科学》关于本病的诊断标准:有典型的上腹部灼热胀闷疼痛、恶心呕吐、嗳气口苦、嘈杂似饥、纳呆,不为碱性药物所缓解等临床症状;胃镜下可见胃黏膜色泽呈淡红色、灰色、灰黄色或灰绿色,重度萎缩呈灰白色,黏膜变薄,血管透见。组织活检:(1)固有腺体萎缩;(2)黏膜肌层增厚;(3)固有膜炎症;(4)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及淋巴滤泡形成。Hp检查:患者检查前1周内未服用抗生索、铋剂、抑酸剂等对Hp有抑制作用的药物。活检标本经尿素酶快速诊断检查,病理特殊染色镜确定有Hp感染。排除心、肝、肾及自身免疫等疾病。所有病例均经纤维胃镜检查排除占位性病变。所有患者均有频发性和持续性胃脘部疼痛,尤以餐后为甚,灼热、痞满、暖气、口苦、恶心、呕逆苦水,或吞酸嘈杂、大便秘结等。起病多与情志有关,舌淡红、苔白或黄,脉滑细紧弦。

2治疗方法

均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处方:柴胡12g,枳壳12g,白芍15g,香附15g,川芎10g,延胡索12g,陈皮12g,白术15g,炙甘草6g。加减:若有饮食停滞者加焦三仙各15g以消食导滞;吞酸嘈杂者加煅海螵蛸20g、吴茱萸15以止酸止痛;脾胃虚寒者加吴茱萸15g、干姜12g以温中健脾;肝胃郁热者加焦栀子10g、黄连10g以清泄郁热;伴大便干结者加草决明10g、炒莱服子15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一个月为l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临床疗效

3.1疗效标准:

参照《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1]制定。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明显好转达轻度,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消失;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好转,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减轻2个级度;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胃镜复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慢性炎症减轻1个级度以上,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无效: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者。

3.2治疗结果

临床疗效比较43例中,临床治愈9例。显效13例,有效1l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6.7%,所有病例服药期间均未发现不良反应,血、粪、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

4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多与Hp感染有关,因此Hp转阴率对慢性胃炎的治疗的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2]。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祖国传统医学中“胃脘痛”、“痞满”等范畴,病因病机多是外感邪气或劳倦太过、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伤至脾胃,亦或是脾胃素虚,内外之邪侵袭,而至脾运化无力,水湿停聚,久郁化热所致湿热内蕴;湿热久耗津液,以至胃阴不足;脾气亏损。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倦内伤,用药不当,久病体虚或素体虚弱有关,本虚标实为其根本病机,需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分清虚实主次轻重,随证选方,分而治之,方可逆转或稳定病理异常表现。中焦脾胃乃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各种原因影响胃之通降,则中焦气机升降失和,进而发生血瘀、痰阻、郁热等其他证候,因此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是CAG治疗的关键。本病发病之后多缺乏系统治疗,致使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方中柴胡、枳壳、香附药能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川芎行气活血止痛,白芍、甘草柔肝养阴,缓急止痛,又可防柴胡升散太过,损伤肝阴、肝血,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柴胡、香附、白芍具有保肝利胆抗溃疡的作用;枳壳、陈皮、白术、甘草有调节胃肠道,保护胃黏膜之功效;行气活血之川芎又可改善微循环。诸药合用,使脏腑气血调和,气机升降通畅,脾胃纳运自如,故病去身安。

参考文献

[1]张万岱,陈治水,危北海.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5,25(2):172-175.

[2]景巍,吴杰,劳献明.参苓蚤休汤为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中医杂志2007,48(10):90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