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2006-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株洲市2006-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

蒲灵子1曾范华2

蒲灵子1曾范华2(1湖南省株洲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12000;2湖南省株洲市中心医院412008)

【中图分类号】R18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5-0083-02

【摘要】目的描述和分析株洲市2006年-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根据株洲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2006-2010年法定传染病中流行性腮腺炎报告资料,应用Excel2007对株洲市2006-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6-2010年株洲市共登记流行性腮腺炎患者2913例,发病率为16.22/10万。2006-2010年4-7月均呈现明显发病高峰,占全年报告病例数的47.24%-60.69%,其中2010年11-12月再次出现一个发病高峰,占全年报告病例数的31.30%。2913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中,发病年龄段主要集中在6-14岁,占全部发病人数的63.13%。发病地区分布没有差别。2006-2010年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起,发病271例,均发生在小学,5起事件从报告到结案平均时间为37天。结论6-14岁的儿童是流行性腮腺炎的高发人群,青壮年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控工作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亦称痄腮,俗称“猪头疯”、“蛤蟆瘟”、“对耳风”等,是春季常见,也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亦可见于成人[1]。它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传染病,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患者是传染源,飞沫的吸入是主要传播途径,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2]。为了了解株洲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更好地做好预防控制工作,现对株洲市2006-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分析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2006-2010年报告信息资料。

1.2统计分析数据由上述系统直接导出,采用Excel2007软件对数据作图。

2结果

2.1疫情报告资料分析

2.1.1流行强度2006-2010年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数分别为254例、406例、519例、552例、1182例,5年共报告病例2913例,发病率分别为7.12/10万、11.36/10万、14.50/10万、15.36/10万、32.77/10万,分别位居株洲市法定传染病第7、6、6、8、6位。

2.1.2时间分布2006-2009年4-7月均呈现明显发病高峰,占全年报告病例数的47.24%至60.69%,2010年4-7月与11-12月出现两个发病高峰,分别占全年报告病例数的44.50%和31.30%。如图1所示。

2.1.3人群分布男、女性别比平均为1.70:1,6-14岁为高发年龄段,2006-2010年该年龄段共报告1891例,占总病例数的63.13%(1858/2943)见表1。职业构成均以学生、托幼、散居儿童为主,分别占总病例数的61.90%、19.20%、10.60%。

表1株洲市2006-2010年不同性别各年龄组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情况

*说明:-表示没有病例。

2.1.4地区分布全市各区均有病例报告,无明显地域分布特点,2006-2010年平均发病率居前三位的为荷塘区(48.65/10万)、石峰区(48.37/10万)、芦淞区(40.85/10万)(图2)。

2.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

2006-2010年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起,发病271例,无死亡病例。5起事件均发生在小学,其中城镇小学3所,农村小学2所。5起事件从报告到结案平均时间为37天(最短15天,最长65天)。

3讨论

3.1流行性腮腺炎属于法定报告丙类传染病,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传染性仅次于麻疹和水痘,常与幼儿入托、新生入学、新兵入伍时发生爆发流行。近年来,由于网络直报工作的不断完善,株洲市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报告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得到了加强,在株洲市报告传染病中发病序位排在前列,防控形势不容乐观,其中高发年龄段(6-14岁)报告数及所占比例近年来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与湖北省[2-3]及北京、广东省、南通[4-6]等地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相似。

3.2学校易感人群集中,是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爆发流行的主要场所[7-8]。疫情爆发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但各个中小学对流行性腮腺炎控制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在株洲市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处理过程中,由于部分学校落实隔离消毒晨检措施不严格,导致疫情迁延不绝,最长持续两月余。提醒我们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中,疾控部门在加强预防控制措施指导的同时,还应联合卫生监督教育行政部门积极督查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以确保学校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得到及时有效控制。另外,卫生行政部门应联合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健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及应急联动机制,将疫情传播风险降到最低水平。

3.3由表1可以得知,虽然流行性腮腺炎主要是6-14岁儿童易感,但是25岁以上成年人的发病病例数也在逐年增加,可能与成年后腮腺炎免疫水平下降有关,同时还要考虑外来务工人员增加,也会引起株洲市原有免疫人口的免疫机制降低。

3.4由图2可以得知,株洲市四个区的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尤其是2010年增长幅度最大,说明株洲市区易感人群逐年在增加,应该与株洲市这几年外来人口增加,本市的儿童由于年龄的增长免疫机制降低有关。

4结论

腮腺炎是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目前有腮腺炎疫苗、麻疹-腮腺炎联合疫苗、风疹-腮腺炎联合疫苗、麻疹-风疹-腮腺炎联合疫苗[9],2008年起株洲市贯彻落实扩大免疫规划策略,将流行性腮腺炎纳入免疫规划管理,对(18-24)月龄儿童开展麻-腮疫苗常规接种。但目前株洲市高发年龄段(6-14岁)儿童,疫苗接种仍然采取自愿自费的原则,接种率低,未能形成有效免疫屏障。建议进一步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增强自我防护意识,积极引导易感人群自愿接种腮腺炎疫苗或服含腮腺炎组分的疫苗。由于腮腺炎病毒对成人的生殖系统有比较大的危害[10],因此也应该积极引导成年人加强疫苗的接种,同时也要加强健康教育,使广大市民了解和知道流行性腮腺炎对成人的影响,使他们能自觉自愿的接种腮腺炎相关疫苗。

参考文献

[1]迮文远.计划免疫学[M].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566.

[2]郑莉,张发香,叶建君.2006年湖北省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8,19(3):56-57.

[3]李秋玲,刘普林,杜虹,等.武汉市2006-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22(1):76-77.

[4]孙景翼,工岩,王冬梅.北京市宣武区1999-2008年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情况[J].首都公共卫生,2009,3(3):121-124.

[5]朱平,陈大灵,马平.南通市2004-2008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及分析[J].预防医学,2009,20(4):3-5.

[6]梁剑,李建基,吴承刚.广东省1997-2006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8,24(2):47-48.

[7]冯利红,张文生,杨新明.学校流行性腮腺炎控制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4):343-344.

[8]殷大鹏,樊春祥,曹玲生.2004-2006年中国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简析[J].疾病监测,2007,22(5):310-311.

[9]陆冠臣,杨进业.流行性腮腺炎及其疫苗免疫效果[J].应用预防医学,2008,14(5):318-320.

[10]李梦东,王宇明等.实用传染病学[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89-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