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的教学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1

中职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的教学探索

刘为峰

刘为峰(青岛市技师学院山东青岛266000)

摘要:《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是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而繁杂,理论抽象难懂且又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但因学生缺少生产实践经验,因此往往容易对于该课程失去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来提高学生动力,增加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金属材料热处理教学探索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是我校机械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研究的是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性能、应用及热处理方法之间的关系。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材料的分类、性能特点、典型应用和如何安排合理的热处理工艺来提升工件的性能等。该课程从实践中来又要应用到实践中去,与实践联系紧密,但同时牵扯到很多新的概念术语,且材料种类繁多,性能各异,材料内部组织又抽象难于理解,加之我校学生乃初中生为主,基础薄弱,理解能力不足,使得本课程学习起来难度更大,那么教师该怎样上好这门抽象难懂的课程呢?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调整教学内容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及专业需要,精简内容,以“实用”、“够用”为度,根据初中生基础薄弱、理解能力不足的特点,适当删减教材中过于抽象深奥或应用性不强的内容。如相图中共晶和共折的概念及各线和点的含义,可以不讲,只要学生能够理解相图的应用价值,对相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与认识即可,这样就可避免讲得越多,学生头脑中只是越乱,越学越糊涂的现象,只有将知识尽量简化,才能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获得成就感,增加学习动力。

二、培养学习兴趣

老师讲的第一堂课给学生的印象最为深刻。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该课程的入门教育。也就是说一定要上好绪论课。在绪论课上除了向学生阐明该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之外,还要讲述相关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让学生有新奇、好奇、求知之感,多讲些新型金属材料的实际应用,如金属的超塑性成功应用于宇航员的座椅等。在讲授一些抽象的概念时,最好先能举出生活中我们常见的例子,然后设疑,让学生思考,最后记住这个例子来理解和记忆概念。此外,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多思、勤思、善思的习惯。

三、联系生活实际,唤醒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感性认识

建构主义教育学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课堂的,他们在生活中已经对很多材料有了感性认识,因此教师举例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立马能够感受到这门课程的实用价值,知识不单是用来考试的,而且还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加深知识的理解。如在讲解塑性变形和加工硬化时,可举例,易拉罐底部为什么都是向上凹的?弯折铁丝时,为什么刚开始越弯越费力?铁皮柜子、风扇翅子为什么要压上一些花纹等问题?通过对这些感性认识的分析使学生主动去建构自己新的知识结构,形成理性认识。

四、穿插引用历史事件与典故

通过引用历史事件与典故,使学生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增强学生的认知性兴趣。如在讲解疲劳强度这个力学性能指标时,若对这个指标的来历予以介绍,肯定会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在二战中,英德空军战争惨烈,在一段时间内,皇家空军战机出现大批无故坠落的现象,机上五任何弹痕,最初还以为德国发明了什么新武器,一度引起恐慌,但随着调查的深入,最终结论是这些战机无一例外的发生了疲劳现象,于是就出现了疲劳强度的这个力学性能指标。

五、通过直观教学,增强感性认识

充分借助实验等直观教学手段,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做拉伸试验、金相组织观察试验、退火、正火、淬火后硬度检测试验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可以更好地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没有条件做实验,也要利用多媒体、实物、模型等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六、多媒体与板书的运用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上课可以采用多媒体,现在多媒体是颇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手段,因为它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再加上动画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可以使学生在兴奋和愉快中接受教学内容,所以多媒体教学已经被普遍使用。虽然多媒体有诸多好处,但要注意多媒体不能完全取代板书,通过板书可以使学生对于一节课所学知识一目了然,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而且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但板书要简洁清晰,重点突出。

七、改进教学评价方式,提高学习积极性

以往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只是单纯地以期末考试成绩来衡量,导致学生不注重平时的训练和知识的积累。考前拼命死记,考试只求及格,考后知识全忘,所以这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考核方式不能真正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真正实现教学目的,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应把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实验操作技能和出勤等都列入最终成绩,并按一定比例合理分配所占分值。

以上是我在多年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的教学中总结的一点心得体会,通过实践证明对学生学好这门课是有用的,写出来仅供广大教育同仁共同参考,当然肯定还有更多更好的教育方法,有待继续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