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景观规划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6-16
/ 2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景观规划探索

丁春梅

丁春梅

上海东方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0433

摘要:在环境为问题与资源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我国景观规划领,也逐渐开始向着生态型,文明化的方向发展。文章以某湿地公园为例,对其景观规划中的绿色建筑、景观以及交通的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生态文明;景观规划;探索

引言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要依赖文明,实现人类、自然与社会的统一,建立科学化、生态化的良性循环,是人们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之举。在这样的前提下,我国政府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筑,在党的带领下,各大城市纷纷相应,尤其在景观规划方面,以生态文明为前提,是非常必要的。近些年来,我国在这个方面的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起步较晚,一些方面还是存在不足,因此,进一步进行研究探索,还是当前景观规划工作部门的重点工作内容。

一、案例概述

1.项目背景

某城市湿地公园距离城市中心约为27km2,地处经济核心区。水域面积约58.2km2,陆域面积121.78km2,总面积192.48km2。该湿地公园以枫叶最为出名,在深秋时节红艳似火、美丽异常。

2.建设概况

红枫湖所承担的功能经历了从发电防洪、农业灌溉、旅游发展、工业发展、饮用水源保护地、到现今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发展演变。红枫湖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高原湖光山色,由北湖、南湖、中湖、后湖四部分组成,其中典型湿地主要分布在北湖、南湖、一级水源保护区境内,区内共有湿地维管植物65种,湿地鸟类162种,15种国家重点保护二类鸟类,是贵阳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南湖为一级水源保护区,是贵阳重要的水源保护地。红枫湖景区内相继建设了苗族、仡佬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村寨,具有一定的少数民族特色,但目前尚处于建设初期。

3.建设意义

红枫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贵阳市饮用水源保护地,是贵阳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必将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具有重大的生态意义。

红枫湖的建设目标是生态文明国际体验区,它将与百花湖共同支撑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因而将具有国际生态景观展示、体验、示范的重要意义。

红枫湖的发展建设,对于进一步改善景区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立旅游观光休闲场所、带动旅游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景观规划

1.整体风貌

1.1绿色建筑是湿地公园中不可缺少的景观之一,所谓的绿色建筑就是全部适用木头或者天然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别具特色的一种建筑形式,它与公园主题以及周围景色交相辉映,为湿地公园的整体性特色不少。绿色建筑不仅仅是建筑材料均为天然产品,在能源方面所采用的也是清洁型能源,例如,太阳能热水器,以及建筑外墙体节能材料等,都达到了很好的节能降耗效果,该风景区的客服中心,采用的是覆绿建筑形式,平面以枫叶为设计的理念,与风景区的特色相呼应,驿站则以天然石材和木头为原料,建造而成的木屋,不但别具一格,而且还与湿地景色浑然天成,美不胜收。

1.2绿色景观与绿色建筑一样,是湿地公园景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公园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自然景色,生态风貌,绿色景观为了与湿地公园主体完美结合,首先就是要以木质、竹质以及石质等天然材料为建筑主体,在本次研究的案例中,其内部的中心广场,就是采用木质与竹质相结合的设计建造而成的,其具有强大的生态过滤功能,在提高了观赏性的同时,也能够起到优化环境的作用。而景区的停车场,则是采用高绿化、透水性高的材料建设的。该湿地示范区,是以保护生态物种多样性,构件生物栖息地为目标,同时,合理的设置了具有景区特色的栈道,观景台等,这样的设计,使得景观与自然景色融合得更加自然,紧密。

1.3精确交通也要精心设计的,科学合理的交通设计,能够为游客提供最大的方便,在本次研究案例中,其交通设计就十分讲究,分有人行慢道、自行车道以及电瓶车到,同时各个景点的整体规划相结合,配有自行车驿站以及综合服务点、就餐区等。如果是外来车辆,则需要统一停靠在景区停车场,一旦进入风景区,就需要适用自行车以及电瓶车等交通工具代步,也可以选择步行,这是为了保护景区环境不受到污染。

2.典型湿地

2.1湿地分布现状特征

该湿地公园红线范围内的湿地沿着湖岸,所呈现出来的形状为线型和斑块性,两部分交替出现。并且,在线型区域中,陡岸和裸露岩壁颇多,反倒是湿地景观特征不明显。而在斑块区域内,典型湿地较多,湖泊、河水以及沼泽等比较常见。但是由于在该风景内,生态系统发育确实,同时还存在水土流失问题以及部分耕地被侵占的现象,因此,从整体来看,其景观特征不明显。

2.2典型湿地规划

根据湿地所在功能区和周边环境特点,将典型湿地规划分为游赏体验型、郊野观光型、

生态保育型三种类型。如表1所示。

1)游赏体验型

水岸边缘以湿生乔灌木为主,营造近水林地、浮岛,采用大面积芦苇、水葱、香蒲、风车草、慈姑等水体净化功能较好的挺水植物营造郊野湿地景观。同时,大面积种植荷花、睡莲、莕菜、千屈菜等挺水及浮水植物营造色彩丰富、景观秀美的湿地景观,如图1所示,建立主题型湿地公园,配置游步道、亲水平台、水上浮桥、观鸟屋等设施。

2)科普展示型

在原有沼泽草滩的基础上引入灌木丛,营造沼泽灌丛草滩栖息地,提高生物多样性,搭配观景平台、观鸟屋等景观设施。

3)生态保育型

种植水杉、垂柳等滨水乔灌木,提高岸线的水土保持能力,同时减少陆地污染进入湖中。采用人工引导的方式栽植灌木丛,以稳定的植被群落保持岸边水土,种植荷花、香蒲、黄菖蒲等水生植物,提高水体净化功能。生态保育型湿地均位于一级水源保护区内,禁止建设游憩设施。

表1湿地类型分布一览表

3.生态技术

湿地公园内的水处理是园区建设的重点,园区主要采用植物净化、动物净化与人工湿地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水体的循环净化。植物净化——“水生植物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主要在植物的根、茎和叶对污染物的吸收。”在典型湿地区种植芦苇、香蒲等挺水植物,通过它们阻碍水流和减小风浪扰动,使悬浮固体沉降,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动物净化:在园区水体中投放“鲢鱼、鳙鱼、虾等,滤食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降低水体中营养物质的浓度”,增加水体透明度,改善水质。人工湿地:在湿地示范区建设活水公园,人工模拟湿地净化水体处理系统,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作用实现对污水的净化。同时,人们可以直观而清晰地了解水体净化的过程,因而人工湿地兼具科普教育功能。

结束语:

生态文明建设,随着环境资源问题的日益恶化,也逐渐被提上了日程,但是真正实现生态文明,我国还需要走很长一路段,目前,我国生态文明还处于起步阶段,新事物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在这个方面,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苦难也比较艰巨,文章以某国家级湿地公园为例,对其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景观规划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将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引入景观规划中,从而全面推动我国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龚培兴,冯志峰.探索生态城镇建设的新路[J].中国发展观察.2013(11)

[2]杨晓优.绿色城镇化: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J].企业家天地.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