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服装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2

关于服装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汤爱青

摘要:根据目前服装教育的现状,认为服装高等教育要想有更长足的发展,必须进行改革,这既是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适应社会市场的需要。通过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服装人才的培养方向、服装教育的教学改革和服装教育的发展思路等四个方面的分析,认为要想全面提高服装专业人才质量,就必须要深化服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推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做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关键词:服装教育知识结构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2)06-0038-02

服装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促进服装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只有专业人才的引进才能使服装产品的含金量提高。服装高等教育只有适应了这一发展的市场需要,改善原有不合理的培养模式,才能使我国服装业的发展走出低谷,更使服装的教育事业有长足的发展前景。笔者从专业学校毕业后,曾从事过服装技术指导、理论研究、设计及服装教学等工作,现结合多年的工作经历和教学实践,就服装高等教育发展方面的几个问题提出以下拙见,以期得到专家学者们的共鸣。

一、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由于服装专业的独特性和科学性,服装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是艺术设计与技术表现的有机结合。教师既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更要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如不是这样,就很难培养出优秀的服装专业人才。根据笔者的理解,服装教师的专业知识面一定要广,专业技术水平一定要高,要具有较强的鉴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敏捷的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专业教师。由此,笔者认为服装专业教师的来源应是从有学术研究水平、设计和动手能力的有实践经验的人才中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因为学生的专业素质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高低。东京时装学院院长谷胜说:“在师资力量上,所有的教员尽管都是高材生,毕业后也必须有多年的专业工作经验或有相关专业的工作经验培训后,才有资格在该院任教。”这一点对我国服装专业引进师资力量方面是很有借鉴之处的,因为服装专业的性质决定了教师不但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而且还要有多年的实践经验(这恰恰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服装教师所缺乏的)。此外,关于教师还要懂得教授方法,因为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们有足够的自信心,教师传授给他们的应是奋斗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条件,从而让他们尽早实现自己的理想。总之,服装专业的教师除具备一定的学术资格和理论体系外,在其研究领域中长期的实践经验和高水平的技能同样重要。与其他专业相比较,服装专业的教育应着重于专业技能的训练,而不仅仅教授一些空洞的理论知识。从目前服装企业招聘的设计人才现状来看,毕业生的学历比较高,但整体素质和实际能力却有所下降,在设计、打版等方面能适应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人才极少,这与我国服装教育历史短,着重于“纸上谈兵”的教学思路和专业教师没有专业经验有着直接的关系。

作为服装设计人员来说,对消费心理的高度把握力、对时尚的前瞻能力、对审美的敏锐感觉力和对专业技术的精湛能力是极为重要的,是社会急需的人才。然而目前服装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却使在学校接受过专业化正规教育的学生,必须要经过一定的社会实践和锻炼才能适应社会,这是我国服装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服装人才的培养方向

服装教育的任务应是研究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使之能有职业,也就是说教育学生能适应变化的市场,这就要求我们最大限度地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天赋及应变技能。服装专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专业之一,关注的事情应是如何将教育适应服装的发展。需要培养善于观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我国服装教育发展到今天,虽说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但目前存在的共同问题却十分突出,不少学校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重设计轻工艺的问题,培养出的学生在设计能力和工艺能力上出现了失衡,实际应用和制作能力显得特别薄弱。

服装是做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它要落实到很多具体的细节上去,而我们现有的教育多数只是强调画到为止,甚至连最重要的尺寸设定心里都没有数,服装结构制图课也只是所谓的纸上谈兵。原因在于学校面临师资上的尴尬,而师资也面临缺少实践经验的尴尬,他们没有面对市场、创立成功品牌的经验。在一次中日学生联手举办的时装展示会上,从效果图来说,我国学生画的要比日本学生画的好得多,但是做成成衣之后就完全两样了。差距是全方位的,从面料、造型、结构、款式、色彩、制作工艺到整体服饰的搭配,尤其对服装本质认识上的差距是最为重要。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上的失职,失职的原因是我们的专业教师没有做到就服装的“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服装教育,应立足于专业的独特性和科学性,培养出不仅设计能力强,而且制作工艺及整体服饰搭配水平高的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多借鉴一些优秀的教育方法,打破原有的人才引进制度和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托起我国的服装教育和发展事业

三、服装教育的教学改革

教学质量是服装教育教学的生命线,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深化教学改革。服装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学创新,鼓励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一切创新。教学创新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创新。要以思想观念更新为先导、教学研究为基础,促进教学改革,推动教学创新;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探索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之路。倡导教育创新,使每位教师树立先进的、独具特色的教学理念,构建科学合理的、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服装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张扬,因此服装教师能否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是成功教育的关键。

由于服装专业的特殊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教师应当循循善诱引导他们,采用启发式而不是填鸭式教学,借助于现代电化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尊重他们的创造性。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生活及生产实际,了解人们的衣着变化,了解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新的生产管理方法及消费趋向;掌握国内外信息,不断更新知识;要参加专业设计实践,建立专业设计工作室;鼓励支持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承接社会上的专业教学工作和各种竞赛活动,从事生产实习和社会调查。同时组织学生参加高水平的服装设计大赛及参观高层次的服装服饰博览会;进行民间及少数民族服装服饰采风;鼓励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把企业作为第二课堂,承担企业的设计任务和管理工作。

要想全面提高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要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教学改革,建立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的教学环境,使创新主体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做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在过去重视知识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服装教育的发展思路

当今中国服装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和技术创新。这对我国的服装教育也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因此,我国的服装高等教育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快现代教学设施的投入,扩大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使课程的设置更趋合理,并用前瞻的眼光去探索科学技术、功能应用与服装艺术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上能与产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从各个方面与产业界保持紧密的联系,真正做到“产学协同的体制”。这就要求我们学校来提供一种面临挑战和激励学生的教学体系,使学生通过对服装业感兴趣的课题的探讨,获得广泛的知识,以适应在服装业的众多岗位上就职。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能随时把握市场信息,这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为企业、为市场服务的能力,而且也是服装教育发展和成功的重要因素。

明确专业发展目标,形成专业特色和优势,教学科研必须与社会接轨,与市场同步,构建一个平台,组建一些实体性组织,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研发,从而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是科研成果转化的最佳途径。对服装专业来说,完全可以运用自己的无形资产(如人才、技术等权威优势)与相关企业联合生产或开发新产品,这样既能使科研成果得到有效转化,又能为师生提供用武之地,相应地企业也会因得到服装专业师生的帮助而更有生机。

由于体制和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服装教育造成了一方面许多拿到学历的人毕业后或者外流,或者找不到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却得不到真正需要的实用人才。这种脱节状况,反过来也使得社会对服装教育产生了许多偏见,严重阻碍了服装教育的发展。所以现有的高等服装教育只有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才能推进高素质创新型服装人才的培养。

作者简介:汤爱青(1970?一),男,山东嘉祥人,山东理工大学鲁泰纺织服装学院服装系主任,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教学管理(山东淄博,255049)。

[参考文献]

[1]李小牧.漫步东京时装学院[J].时装,1997(1).

[2]杨永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艺术设计论文集[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6.

[3]黄维.关于艺术设计“创新教育”的理性思考[J].装饰.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