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治疗方法初探

/ 2

《伤寒论》治疗方法初探

徐方镇

徐方镇(江苏省泰州市中医院江苏泰州225300)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6-0374-02

《伤寒论》的治疗学是以六经病机为依据,结合脏腑、八纲辨证及机体的盛衰、病情的演变、病位的浅深等,探讨相应的治疗方法。《伤寒论》治疗学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关治疗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因及方剂的配伍规律等,对临床实践具有极其广泛的指导意义。现将学习所得略谈一二。

1治疗思想充分体现整体观

《伤寒论》治则的确立,首先是从整体观念出发,也就是从患者内外在的全部情况来考虑,通过综合分析,找出关键性的病机,而采用相应的治法与方剂,绝不同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那种对症疗法。《伤寒论》在治疗方面是以辨证施治为核心,同时还体现出“寓防于治”的思想。如发热,有属太阳外邪束表者,有属阳明里热薰蒸者,有属阳气来复者等。如不辨证施治,仅以“热者寒之”而一味清热,不仅热不退,还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再如太阳病经过六七天的时间,病情有向他经发展的趋势,从《伤寒论》中,有针刺足阳明经穴的方法,通过针刺使阳明经气调整,增强抗邪之力,使邪从外解而不至内传,这是通过针刺的方法达邪外出,它包涵着“寓防于治”的思想,由此可见,《伤寒论》中的治疗思想亦可普遍地指导运用于各种病证。

2重视治病必求其本

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脏腑功能的失调所致,任何疾病都有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有诸内必形诸外,由于受邪的轻重深浅和病因的不同,患者的体质差异等,必然会产生错综复杂的症侯和一系列各不相同的症状,如不求本治疗就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何谓“病本”,怎样才能治本,一般说,凡属一切造成这一疾病的内外因素就是“病本”,而对这些因素能予以纠正或消除,从而使病体恢复,这就叫“治本”。即通过对外界致病因素与人体出现的症状综合分析,找出病机的关键及病位的所在,给予正确的治疗,《伤寒论》正是全部贯穿着这一治则精神。《伤寒论》中有风寒束于肌表,除表现表证外,因邪阻肺气不利而鼻鸣,影响肺的肃降而发生气喘;又因卫气出于中焦,卫为邪郁时,能影响脾的健运而致呕逆;因正气抗邪郁于肌表而体痛,病变虽然不同,但是,只要能够抓住这些症状是因表邪而致的病机特点,那么只需投以解表的方法,表邪得解,则鼻鸣、气喘、呕逆、体痛等证随之而解。因此,治病求本的原则是我们必须遵循的。

3扶正与祛邪当灵活应用

疾病的转归,不外乎邪盛和正虚两个方面,因此在临证中,主要通过扶正与驱邪来达到治疗目的。扶正为了祛邪,祛邪为了安正,两者不是机械的划分,而应是有机的结合。至于在什么情况下,应以扶正为主抑或祛邪为主,抑或扶正与祛邪并重,必须依据邪正消长而定。例如太阳伤寒表实证用麻黄汤,阳明脏实证用承气汤,这是以邪实为主,治以祛邪。太阴虚寒证用理中汤,少阴虚寒证用附子汤,此太少二阴虚寒证均为正虚,治当扶正。再如“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温饱,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虚加人参汤主之”,是扶正与祛邪同用。综上以观,扶正与祛邪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当扶正而扶正,当祛邪则祛邪,当两者兼顾时又必须全面衡量配合确当,方能切中病机,有所获效。

4标本缓急应知常达变

标本的含义颇多,通常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急于本者先治其标,再治其本,标本均病者宜兼顾。有以病因为本,症状为标;有以病邪为标,正气为本;有以外感病为标,内伤病为本,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伤寒论》中有关标本的论述如:“本发汗,面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90条)此虽据汗下先后而言,但已足以证明确立治则,必须遵循标本缓急的重要意义,揭示了如确能掌握病机,汗下用得其宜,则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否则,汗下失当,便会促进病情加剧。临证中的标本缓急,应当知常达变,权衡变通,我们正确掌握这一原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但《伤寒论》中有些条文并不局限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方面,而是密切结合病情的轻重情况,依据正邪的虚实消长而分别对待,如对表里同病的患者,一般应先治表,表解以后再治其里,若误治先攻其里,引邪入内,可致变证。《伤寒论》中有表不解不可攻里的禁例,又有先用四逆汤温里,后用桂枝汤和表的主张。当然,亦有表里证热均等,或邪正态势悬殊不大的情况下,也可采用表里同治的方法,或解表与攻里同用,或温中与和表并治。

综上以观,《伤寒论》治疗学所包涵的内容是以《内经》为理论依据,密切结合人体的体质和气候、地理条件、内外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科学的综合分析。寻求疾病的根本原因,确定病位的所在,以及疾病属性、转归等,然后确定治疗法则。在治疗方面,尤其重视内在因素,论中有扶正祛邪,先补后攻、先攻后补、攻补兼施的治疗方法。同时针对病情的演变,病机的变化,病势的进退,从而提出标本缓急的治疗程序,这就使我们对于疾病的治疗更为完臻。因此,我们必须对《伤寒论》中的治疗学进行深刻地研究和学习,使之更好地为医疗实践服务。

参考文献

[1]南京中医学院.伤寒教学参考资料.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