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校外事活动为平台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3

以高校外事活动为平台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

杨耀录史鸿武

杨耀录史鸿武陕西理工学院723001

摘要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竞争已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经济竞争、科技竞争还中军事竞争,最终都归结为文化的竞争。目前中国文化已失去了参与世界竞争的能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恢复中华文化昔日的辉煌,增强中国文化的竞争能力,已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重大课题。高校作为继承和创新文化的主要阵地,必须自觉地担当起振兴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并利用外事活动这个良好平台,搭建中华文化输出的桥梁,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出步伐,以扭转我国目前文化进出口的严重逆差,使中华文化尽快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关键词高校文化输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的国际交往也日益频繁,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2010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必然成为我国对外教育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在整个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当前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基本现状

在人类文化的发展史上,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与外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封闭的文化走向灭亡,开放的文化走向繁荣,已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因此,促进和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交流,是振兴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必由之路。

众所周知,在既往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古国之一。在过去的20个世纪中,有18个世纪中国都是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数千年辉煌,一百年沧桑,蓦然回首,经济积贫积弱,文化停滞不前,从“强势”跌入“弱势”,文化从“净出口”转向“净进口”。当前,世界所关注的主要是中国创造的经济奇迹而不是中国的文化特色。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甚至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以此作为中国不能成为超级大国的佐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日益改观,但文化严重的逆差的状况并未根本改观,文化贸易赤字问题十分严重。以文化的典型载体图书为例,多年来我国图书进出口版权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在这当中,出口的主要对象是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和一些亚洲国家,而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版权贸易的逆差则达到100:1以上。在语言文化方面,中国和西方的交流也处于严重的逆差状态,美国高中有大约24万人学中文,但学习法语的美国高中生却有100多万。美国3千多所大学,只有近800所开设了汉语课程。文艺演出也有类似情况,以和俄罗斯的交流为例,从1999年到2002年,俄罗斯就有285个文艺团体到中国演出,同期中国到俄罗斯演出的文艺团体只有30个,相差9倍。

在中国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的方式上也存在重大差别。虽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许多国民走出家门,走出国门,去看外面的精彩世界。但相对于13亿人来说,能走出国门,亲身感受异域文化的人毕竟还是少数。大多数人还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介为手段来间接地、肤浅地了解和接触外国文化的。我们通过媒介看外国,外国人通过什么来了解我们呢?较多的是通过书本。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三本书。

第一本是《马可波罗游记》,通过这本外国人写的书,外国人看到了真实的中世纪的中国。《马可波罗游记》问世以来,广为流传,世界各地用各种文字辗转翻译,译本之多,可能超过了100种。

第二本书是《西行漫记》,通过这本外国人写的书,外国人看到了真实的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与革命领袖。该书于1937年10月在英国伦敦出版,立即轰动了世界,美国著名记者白修德评论说:“《西行漫记》是经典性报告文学的样板。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西行漫记》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的青年人因为读了《西行漫记》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

第三本书是《中国读本》。这是中国人讲中国史的书。著名作家苏叔阳撰写的《中国读本》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以来,已经在全国畅销1000多万册,影响了众多国内读者。近年来,《中国读本》又开始引起海外出版界的关注。从《马可波罗》、《西行漫记》再到《中国读本》,时间跨越了700年,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不变的是世界各国人民之间加强了解的迫切愿望,困难的是穿越高山海洋与语言习惯的障碍。WTO、互联网、地球村客观上使世界各国人民靠得更近了,但要真正走向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平等交往,和平共处,还需要我们主观上付出巨大的努力。

二、认清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历史使命,将将高校的外事活动的内涵定位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制高点上

大学是一种文化存在。大学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近亲”关系。大学自产生之日起,就作为人类传承、选择文化、创造文化的重要机构而为人们所敬仰。正如潘懋元先生所言:“只有从文化的视野考察高等教育,才能较好地认识高等教育的功能。”文化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基础,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身份,是大学的灵魂,离开了文化,教育不仅一事无成,而且自身也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意义。因此,高校之间的国际交流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文化交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特征日益明显,大学也需要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国际化职能,而且大学也有条件,有能力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高等教育机构拥有利用国际化来填补空白和丰富各国人民之间和各种文化之间对话的很多优势。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其自身的开放程度,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撑因素,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特征,在这样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大学继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职能之后演化出的一种新的职能。将其作为高等学校的第四种职能而提出,既是21世纪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大学在世界各国经济和科技日趋国际化的历史潮流中应当和能够扮演的角色。

高等学校既然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机构,在当前中外文化存在严重逆差的情况下,理应自觉地担当起传统文化输出的重任。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曾经对世界的文明进步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自鸦片战争结束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以来,我们在世界的大舞台上逐渐沦为可笑的配角甚至是观众,西方列强根本无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传承,它们只需要我们的陶瓷与茶叶,只知道我们的武术和京剧。我们被剥夺了文化交流与沟通的话语权,失去了把握对方文化需求愿望、提高自身文化供给能力的前提。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也日渐提高,中国的经济对世界经济活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与之相比,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却无法与之相比。在当今的世界上,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痛失其昔日的风采。这固然与外部环境有关,更与国人对自身的文化失去自信有关。近代以来,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巨大攻势面前,我们不是把西方的文化拿来融入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以使我们的传统文化获得新的元素和生命力,而是摒弃了传统文化,倒在西方文化的面前,甘愿作西方文化的奴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性和灵魂,是一个民族之所以为这个民族的基因。一个民族的文化从根本上制约着该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所以一个民族的发展最终取决于文化的发展。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从根本上说还是文化的竞争。因此中国能否在世界竞争中取胜,最重要最根本的还是要看我们能否恢复和重建我们的传统文化,使其在吸收外来文化先进成份的同时逐步壮大起来,并最终走出国门,重新走向世界。

三、高校的外事活动应该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放在突出地位

北大教授王岳川在《大国形象与中国文化输出》一文中指出:“欣赏差异性文化是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珍惜本土文化则是一种基本的文化自信。不会欣赏差异性文化的民族是短视的民族,而漠视自己文化的民族则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当今中国的现实是:文化不仅整体上被西方忽视,也被我们自己忽略。反出当下中国的文化,问题很多,西方的流行文化、波普文化,大众文化,影视传媒文化和消费文化盛行,而真正的中国文化却陷入了混乱与失语。当今世界性文化重大转折是: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军事竞争正显现为文化竞争,已由“硬实力”的竞争转化为“软实力”的竞争。中国文化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可能处于不利地位。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而言,当务之急是张扬人文理性,从文化拿来走向文化输出。”[1]

高校以外事活动为平台,加强传统文化的输出,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

第一,高校本身就担负着传承和创新文化的历史使命,首先是传承和创新本国的民族文化。在过去封闭的时代,这种传承主要是面向本民族的后代人,以使民族文化在本民族延续下去。而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相互影响已成为一种影响世界稳定的重要因素。避免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加强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与融合,已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问题。要加强各种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就不能只注重文化的引进,还必须加强本民族文化的输出。在文化输出方面,东邻日本已经走在了我们的前面。日本政府为了推动本国文化“走出去”而不以余力。日本政府最初只是利用广受青少年喜爱的日本流行文化来提高本国的知名度。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被称为超级漫画迷的前首相麻省太郎。麻省在担任外相和首相期间曾大力提高日本动漫在外交中的作用。2008年3月19日,日本外务省举行仪式正式任命著名动画片《机器猫》的主人公为日本动漫大使。近年来,日本政府又逐渐在本国流行文化中发现了巨大商机。2009年上台的民主党政权明确将向海外推销日本流行文化作为今后经济增长的战略性领域。2011年10月,日本在新加坡举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日本流行文化宣传活动。日本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将本国流行文化推向海外的努力不仅使日本文化产业获得发展繁荣的机会,而且也有助于提高日本的软实力。再看看韩剧近年来在我国的影响,就可知道他们在民族文化的输出方面做了什么样的努力。

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传播就不仅仅是面对本民族的人,更要面对全世界民众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使中国文化恢复其曾经有过的辉煌和巨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中华民族的复兴最根本的是中华文化的复兴,舍此,中华民族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复兴。担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任务的高校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

第二,高校是学者和高级知识分子群聚之地,他们拥有文化,掌握着文化,是对民族文化了解最多,理解最深的人群,具有对外宣传传统文化的能力、优势和条件。

第三,高校要成为对外文化传播的主力军和主阵地,首先要树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不被西方强势文化的气势汹汹所吓倒。西方文化并非在所有时代和所有的方面都优于中华文化。当前,在面临诸如环境污染等世界共同性问题时,西方人发现,依靠西方文化并不能有效地解决人类面临的种种危机,而纷纷把注意力转向东方文化,试图从中找到解决危机的钥匙。这也为我们对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创造了良好的机遇。高校应该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在传统文化的输出方面大有作为。

第四,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也为我们提出了加强中华文化对个传播的新任务。高等教育国际化简单地说,就是各国的教育资源的共享。在诸种教育资源中,文化是最重要的根本性的教育资源。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会享受到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外国也会享受到我国的教育资源。而中华民族绵延5千年的传统文化,无疑是一种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一点,既对不起祖宗,也对不起后人。

我国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文化底蕴深厚,教育科技人才荟萃,国内外交流合作密切,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不可替代性作用。

高校能否在中国文化的输出方面做出贡献,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国家整体的文化发展战略,二是高校自身对文化输出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和自觉程度。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谁占据了文化的制高点,谁就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明显、斗争尖锐复杂的形势,增强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抵御国际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紧迫。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加快推进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建设,制定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出去规划,推动文化产品的服务出口,逐步改变主要文化产品出口严重逆差的局面。”[2]可见,从国家层面上看,已把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对外输出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并作出了具体的规划。这就为高校进行对外文化交流和输出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剩下的就是高校如何作为的问题了。

参考文献

【1】王岳川.大国形象与中国文化输出[J].《随笔》,2007,(5).

【2】《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2-2.

【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外事活动的效能问题研究(项目编号:SLGKY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