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初治患者的心理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8-18
/ 3

肺结核初治患者的心理治疗

王中新

王中新

【摘要】目的:对肺结核初治的住院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提高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医生、护士两方面结合的方式,通过不同角度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以及采取个别咨询、计划指导以及参与专题讲座等方式,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治疗。结果:患者对病情有了较深的了解,对治疗的重要性有了充分认识,明显改善了医患、护患两方面的关系,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及病情恢复的速度和程度。结论:通过对肺结核初治患者进行心理分析,采取个体化的沟通方式,针对性进行心理治疗,不仅使患者对疾病方面的知识有了充分了解,而且改善了医患、护患两方面的关系,提高了患者住院期间以及最终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初治肺结核;心理分析;心理治疗【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435-02

结核病是结核杆菌感染引起一种传染病,几乎可以发生于全身各脏器,但以肺脏发生最为多见,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由于流动人口增加等因素,疾病传播的机会增大,结核病的发病率又开始上升。全球人口的1/3(约20亿)感染了结核杆菌,现有结核病人约2000万,每年新发生约900万病人,每年死亡人数高达300万。据2000年调查,我国发病以青壮年居多。而青壮年患者多正处于事业、婚姻等关键时期,因此这一年龄阶段的肺结核患者的心理表现较为复杂,常会因事业、家庭等社会压力影响疾病的治疗[1]。初治肺结核是指初次发现,未接受任何抗结核药物治疗,或发现肺结核后虽经不规则、不合理抗结核治疗,但疗程不超过1个月的病人。有效合理的全程化疗,其治愈率可达95%以上。但关键在于是否能够遵从医嘱、服从管理、完成疗程,争取一次彻底治愈。由于肺结核需长期治疗,因此患者生理、心理两方面都将承受巨大压力,由此产生的消极、悲观、甚至对抗等心理状态将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及愈后。及时、规范、彻底的治疗对结核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否则可能导致复发、恶化或耐药等现象产生,最终形成难治性肺结核,成为社会传染源危害社会。因此对初治肺结核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尤为重要。

1患者入院时的心理治疗

1.1心理分析:当患者知道自己患的是肺结核后,第一次亲身接触该疾病,由于非专业的原因对疾病认识不够,也可能对肺结核的知识一知半解,因此当知道患了传染性疾病时,患者往往会首先出现恐惧的心理状态,对传染性疾病的恐惧,对是否家人亦可能患上同样疾病的恐惧;继而由于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会患上这样的疾病,认为一定是被别人传染来的,因此产生抱怨、愤怒的心理状态;从既往的疾病认识中认为很难治疗,一辈子都得脱离不了这种疾病,因此精神抑郁,对生活产生失望的心理状态;患了传染性疾病,害怕周围的人知道,尤其害怕同事、亲戚、朋友们远离自己,产生自卑的心理状态。

1.2治疗措施:根据以上心理特点,医生和治疗人员从各自的工作角度,采取治疗对策:医生:(1)对新入院患者进行亲切、耐心、细致的病情询问,获得患者的心理认同感及依赖感,稳定患者入院时的不安情绪,取得患者的信任感,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打好基础。(2)向患者讲解有关结核病方面的基本知识,让患者对病情有大致了解,树立患者对疾病的治愈信心。(3)对患者关心的话题如家人是否可能被传染等做出合理的解释及建议,解除患者的疑虑,使患者能在住院期间安心治疗。(4)告知患者只要认真并重视结核的治疗,遵从结核的治疗原则,疾病是能够治愈的。护士:(1)亲切接触患者,对患者表示理解、同情,进行入院教育,介绍病房环境,帮助患者尽快熟悉治疗环境,解除患者初入院时的不安与孤独感。(2)给予患者心理安慰,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休息,指导患者进行入院各项检查,让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为治疗做好心理准备。(3)从护理角度讲解肺结核的有关知识,改进患者的行为习惯,指导患者做好自身及病员间的交往。(4)从疾病传染的角度分析病情,对患者做出合理的建议,解除患者自觉被社会遗弃的心理状态,恢复患者与人接触的信心,解除自卑心理。

从以上多方面、多角度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解除患者的恐惧、不安、抱怨等不良的心理状态,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和希望,最大限度地调动患者的积极性,配合医护工作,顺利完成住院期间的治疗。

2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治疗

2.1心理分析:由于结核病的治疗相对于其它疾病来说,治疗需要较长的时间,长时间的住院治疗可能对工作、经济等多方面产生影响,担心长期脱离工作会对自己的事业产生影响甚至可能失去工作;长时间不工作带来的经济负担以及担心医疗花费等,患者会产生忧郁、焦虑的情绪。而且由于传染病需隔离治疗,住院以后社会交往显著减少,产生孤独感,另一方面担心周围的人群以有色眼睛看待自己,甚至远离自己,被人嫌弃,会产生敏感、多疑的心理情绪,从而可能对治疗失去信心,在治疗过程中产生放弃、对抗等心理,或产生急于求成的心态,希望在短时间内治愈,出现急躁的心态。此外,由于结核病用药相对单一,无所谓的“新药、特效药”,患者会产生医生对自己病情不重视、不用“好药”、甚至认为医生可能是在拖延治疗时间等不满心理,这些心理因素的形成不仅不利于治疗,而且不利于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的建立。因此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在这一阶段表现突出。

2.2治疗措施:医生:(1)告知入院后患者的病情检查结果,在确定治疗方案后及时和患者沟通,告知用药过程中患者应注意观察的不良和不适反应,并及时与医生沟通,以便正确分析与处理。(2)查房以外的时间多和患者接触,避免患者出现认为医生也怕被传染的心态,影响医患关系的建立。(3)和患者分别或集体谈话,对结核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向患者进行讲解,告知患者结核病治疗的特点-有效才是治疗的关键。让患者对长期的治疗有心理准备。(4)对患者亲属进行谈话,告知患者生病住院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告知家人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患者对于战胜疾病的信心;告知合理的隔离措施和治疗方式,解除他们担心自己会被传染的心理。取得亲属对于治疗的配合,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影响。(5)及时告知患者每一阶段的治疗进展,使患者增加疾病的治疗信心,早日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护士:(1)治疗期间,始终亲切、和蔼对待病人,细致的进行治疗工作,取得病人的认同,让患者获得被重视感。(2)通过护理角度与患者沟通,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强化疾病知识,督导患者服药,消除患者住院的紧张感,让患者能够放松、放心的参与到治疗中。(3)通过治疗范例,向患者告知有了好的身体,才可能更好的履行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早日完成治疗、成功治愈疾病才是生活的希望等,说服患者在治疗和生活方式上采取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5)通过一些有益、健康的活动和锻炼如下棋、散步、交流等方式,重视病员间的交往,解除患者住院期间的孤独感,给患者营造一个宽松的治疗氛围。

通过以上心理治疗措施,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除长时间治疗给患者带来的焦虑、敏感、急躁等心理状态,稳定医患、护患关系,做到患者在住院期间安心、放心、有信心。

3患者出院时的心理治疗

3.1心理分析:由于结核病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治愈,患者在出院后仍需长期的家庭治疗。因此,患者出院时,一方面由于病情控制、症状消失,可以出院回到以前的生活中而高兴,另一方面由于治疗并未结束,担心出院后病情出现反复,在心底仍然认为自己是个病人出现忧虑的心理状态;较长时间离开工作,一方面担心不能适应工作,另一方面又害怕劳累对身体有害,产生矛盾的心理;担忧自己仍有传染性,怕传染给家人、同事等,或遭到同事及周围人群的冷遇、受歧视等,加重担忧的心态,并产生了恐惧交往、自卑的心理。

3.2治疗措施:医生(1)肯定诊断和前期住院治疗后的效果,强调院外治疗巩固疗效的重要性,强调规律治疗、按时服药的重要性,避免出院后因环境变化,人际交往增多等原因影响治疗,否则可能会导致前功尽弃。(2)对出院后生活方式提出建议,注意排泄物的处理、注意室内空气的消毒及通风等。(3)对疾病的传染性做出正确解释,解除患者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忧虑情绪,正确对待周围人群的态度,建立正常的人际交往环境和氛围。(4)告知患者治疗持续期间,应避免过度的劳累,注意合理的休息与饮食,避免人际交往时对治疗不利的的生活习惯。(5)指导患者定期进行复查,正确对待治疗持续期间出现的与结核病相似的临床症状,避免引起疾病复发的恐惧。(6)告知患者联系方式,以便在患者出院后进行治疗、用药等指导,给患者治疗的依存感,更好的完成治疗。护士:(1)向患者做出院后的生活指导,对饮食、休息以及规律用药的重要性加以强调,进一步确认患者对出院后的治疗有正确认识(2)和患者家属做好沟通,在生活和工作上关心、体贴患者,给患者以精神支持,对长期的家庭治疗做好心理准备。(3)对患者出院后的社会行为做出指导,避免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不利于疾病治疗的不良生活习惯和举止,并做适当的锻炼。(4)强调根据指导用药,按时复诊,对院外出现的异常反应做出合理建议。

通过以上措施帮助患者建立出院后自觉、自主、自律的生活和治疗方式,巩固疗效,为最终顺利治愈疾病打下基础、树立信心。

4讨论

肺结核的治疗是一个较为长期、持久而且单调的过程。精神、心理因素与结核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可以影响到结核患者的免疫功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起作用,而且还会影响到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2]。对初治的肺结核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帮助患者渡过患病的初期心理障碍,使患者对医生和护士产生心理依赖和完全信任,可以提高患者住院期间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3]。患者对治疗依从性的改善对于出院后的长期督导治疗以及全程用药有明显的积极意义,为肺结核的最终治愈提供保障。因此,良好的心理治疗是完备的住院治疗效果得以保障的需要,在治疗中与药物同等重要。它不仅能使患者充分认识到治疗的目的性和必要性、遵守医嘱的重要性、树立疾病治疗的信心和决心,而且能够提高患者的生理状态以及免疫力,增加药物治疗的效果。而且对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起重要作用[4]。本文通过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住院不同阶段的心理活动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多样性的、合理有效的心理治疗方式,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治疗过程中有利的附加因素,提高患者的住院治疗效果,从而对疾病的有效治疗打下基础。参考文献

[1]陈明敏.临床路径在肺结核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浙江预防医学,2007,19(5):68-72

[2]李宏伟.肺结核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中国当代医学,2007,6(14):66

[3]高颖,朱丽,等.护理干预对大学生肺结核患者焦虑心理的影响.临床肺科杂志,2007,12(7):777

[4]林奕,李劲,徐若,等.肺结核患者的心理调查与护理干预研究.中国防痨杂志,2007,29(4):306-309

作者单位:715500蒲城县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