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异位性湿疹31例报告

/ 2

中医治疗异位性湿疹31例报告

李树彬

李树彬(黑龙江省方正县方正镇卫生院150800)

【中图分类号】R758.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1-0367-02

异位性湿疹是一种比较顽固的易复发的皮肤病,临床中我们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收治本病的31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情况:本组31例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在2个月-30岁之间,其中2个月-1岁婴儿9例;2岁-17岁儿童16例;18岁-30岁成人6例。引例中有26例均自婴儿期发病;5例儿童期发病;9例仅有皮肤表现;4例伴荨麻疹;18例伴发变应性呼吸道疾患。其中10例伴哮喘,5例伴有过敏性鼻炎,2例哮喘和过敏性皮炎同时存在,1例伴发寻常鱼鳞病,有27例在治疗前接受不同程度的西药治疗。

2.诊断标准:根据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好发部位以及出现广泛或局限于某一部位的典型的急性和亚急性,性湿疹等特异性的皮肤表现,结合患者及家族中常有过敏性病史,可以确诊。

二、辨证施治:

根据临主要原因将本病分为:胎热、阴虚、血燥型。

1.胎热型(见于婴儿期):皮损好发于面颊部,可见红斑,针尖大小的密集的潮红丘疹,丘疱疹,糜烂渗出或结有黄色的痂皮,严重时可波及躯干及四肢等处,患儿常烦燥不安,尿赤,大便干结,舌淡红,苔薄黄,脉微,治以清热凉血、疏风止痒。方用三心导赤散加味,连翘心,连子心,山枝心各3g,玄参,生地,车前子,蝉蜕木通甘草梢各6g,山药,茯苓,黄芪,五灵脂各9g。

2.阴虚型(多见于儿童期)面色晦黯,皮损为丘疹,丘疱疹,部分皮损相互融合,呈浸润肥厚,严重时可有渗出,糜烂,结痂等。皮损色黯,常为局限性,在四肢屈侧,颈部,腕部,尤其及肘窝呈对称性分布。舌质淡红,苔少或薄黄,脉细微或细缓。治以滋阴清热,健脾袪湿,方用养阴袪湿润肤汤,沙参,玉竹,花粉,生地,白鲜皮,荆芥各12g,苡仁,党参,黄芪,丹皮,丹参,苓皮,五灵脂各10g。

3.血燥型(多见于成人型):病程日久,皮损干燥肥厚,呈苔藓样变或呈干燥性的丘疹,有鳞屑及血痂,主要分布在颈、肘、手、膝等处,自觉痒剧,入夜尤甚。舌质红,苔少或花剥,脉濡细。治以养血润燥常用方为当归饮子(当归,川芎,芍药,生地防风,白蒺藜,荆芥,何首乌,黄芪,甘草)加丹参,五灵脂各10g。

4.随症加减,大便密结加炙川军,火麻仁,痒重加钩藤,蝉螁,乌蛇,渗液多加防己,猪苓,伴过敏性鼻炎加用苍耳子散(苍耳子,白芷,辛夷花,薄荷)伴哮喘加白芥子白僵虫。

三、外治法的应用。

婴儿期皮损以香油调湿疹散(黄连1.5g,英萸3g,锻石膏10g,冰片0.5g,外擦局部,有促进皮产吸收和祛除痂皮之功。儿童期皮

损局限者用苍若五倍汤(苍术30g,苦参15g,五倍子15g,豨莶草10g)前水外洗,一日三次,成人期皮损局限者,可用蛇矾洗剂(蛇床子20g,明矾,大麦20g)煎水外洗,外治法与内治法合用可起到协同作用。

四、治疗结果

1.疗效标准:(1)治愈,皮损完全消失,痒感消除,皮损恢复至正常;(2)好转:部分皮损消退,部分皮损残留。仍有不同程度瘙痒。(3)无效:经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变,瘙痒剧烈。

2.治疗结果:治愈27例,好转3例,无效1例,近期有效率为98%,治愈时间最短6天,最长60天,平均治愈天数22.2天,在治愈的27例中,一年后随访到19例,复发4例,复发率为21%。

五、病例举例

例一:王某,男,2月,出生后一个月开始在头顶,面颊,眉间出现红斑,并有密集针尖大小丘疹,丘疱疹,糜烂,流水,上结黄痂皮,患儿烦躁不安,小便黄赤,大便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脉微,指纹紫。询问家族史,其父母均患有过敏性鼻炎,患儿有哮喘,诊断为异位性湿疹,证属胎热型,给予导赤散加味方,少量多次口服,外用湿诊散以麻油调搽局部。三剂后,面部皮疹全部消失,患儿大便一日三次质稀,上方去玄参,生地,加麦芽,内金各6g,伴服四剂而愈,再以健脾丸,六味丸交替治疗半月,随访一年无复发。

例二:刘**,女,14岁,患儿2岁时曾患过湿疹,经治疗而愈,9岁后每逢春夏在四肢部位出现散在的丘疹。斑丘疹,皮损色黯,表面抓破有渗出,结痂,痒甚,平素食纳欠佳,体消瘦,舌质红,苔少,脉细数,诊为异位性湿疹,阴虚型,治用养阴祛湿,润肤汤加炒麦芽,乌梢蛇’9g,每日一剂水煎服。外用苍苦五倍汤,煎水外洗,洗后外用地虎糊涂擦局部共服药15剂,皮肤恢复正常,后改服健脾丸与六味丸交替治疗半月余,随访2年未见复发。

例三:宋某,男,28岁,患者从17岁开始身体出现丘疹,瘙痒难忍,皮损多出现在颈部前臂,下肢小腿和躯干等处。表皮粗糙,有血痂,自觉痒剧,部分抓破有渗液。全身皮肤干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每遇冷热空气刺激即反复出现鼻痒,喷嚏,流清涕等。诊属异位性湿疹,血燥型。药用当归饮子加五灵脂6g,苍耳子6g,辛荑花9g,白芷12g,治疗35天而愈。再经八珍丸,麦味丸以善其后。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六、讨论与体会

民间位性湿疹,又称遗传过敏性皮炎,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系与先天性过敏全质有密切关系。其发病机理很复杂。祖国医学记载的“血弯风”与本病相类似,《医宋金鉴、外科心法》载:“四弯风生在每腿弯,脚变每月一发,形如风癣,传于见邪袭人腠理而成,期痒无度,搔破津水形如湿癣。”中医认为其发病为禀赋不足,或因胎毒遗热,脾失健运,复感风湿,热邪,袭入肌腠而致,病久缠绵不愈,津水外流,或因风盛化燥,后期多致阴虚血燥。

辩治中胎热型主要因胎毒遗热,帮治疗上主要以清热凉血为主,方选三导赤散为主方。方中连翘心,枝子心,莲心,甘草梢泻心经之火毒,配用元参,生地,可便红斑迅速消螁,山药茯苓健脾补肾,木通,车前子引热归小便;取蝉螁升散,散风止痒,诸药后用功专力强,可清热凉血,健脑利湿止痒。阴虚型多由婴儿期发展而来,阴液始现亏虚,湿邪仍重,故彩用滋阴祛湿并用之法。药用沙参,玉竹,花粉,生地等甘寒滋润之品,即益气养阴又不至阀脾助湿,实乃养阴不助湿之品,苡仁,赤小豆,苓皮三药合用即清热利湿又健脾,脾旺则津液得布,阴血得滋,荆芥走表白鲜皮祛湿,合用有止痒之功。血燥型多由婴儿期,儿童期经久不愈而来,病至此型阴血更显不足,肤失濡养,表现以燥象为主,故治疗上选用当归饮子养血润燥。

本文所分三型,除各型有各自的特点外,也存在着共性。其一,脾肾为本。本病的发生究期脏腑主要在心脾,肾,无以脾肾更为重要,脾为运化水湿之脏,肾为先天之本,本病的发生其病的关键在于一为禀赋不足,二为湿邪内蕴,所以三型的用方都加了白术,茯苓,山药,党参,薏仁,车前子等滋补脾肾之品,尤其在后期巩固治疗,更显得健脾补肾法的重要,否则难以合功,即使病愈,也易复发,其二,每型方中都用了黄芪,丹参,五灵脂,黄芪入脾而主肌肉,入肺而立皮毛,且有走表之力领诸药而速达肌表,丹参一味可功兼四物,补血而行血。

本文所采用的外治法,主要是为本病的剧烈搔痒及使皮肤尽快恢复而设,属于治标之法,据临床观察,加用外治法可止瘙痒,并能促进皮损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