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36例外伤性脾破裂治疗方法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探析36例外伤性脾破裂治疗方法效果

魏固祥

魏固祥

(宁夏固原市中医院756000)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患者采用脾动脉栓塞治疗并脾血自体回输治疗的效果;方法:对我院从2009年8月至2014年8月共36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采用脾动脉栓塞治疗并脾血自体回输治疗;结果:本组36例经栓塞治疗后未再继续出血,无脾梗死及栓塞意外,8例出现栓塞后综合征,表现为一过性发热、左上腹疼痛,经抗炎、止痛、退热、补液等处理,在1周左右症状消失。28例半年后得到了B超复查,脾组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栓塞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具有止血保脾效果,脾血自体回输在治疗中有优越性,

【关键词】外伤性脾破裂;脾动脉栓塞治疗;脾血自体回输治疗

【中图分类号】R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7-0203-01

我院从2009年8月至2014年8月对36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采用脾动脉栓塞治疗并脾血自体回输治疗,取得了理想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36例均为闭合性腹外伤患者,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最大者70岁,最小者13岁,平均37.6岁。高处坠落伤16例,车祸伤12例,直接暴力伤8例,伴有失血性休克16例。B超检查示脾上极破裂8例,下极破裂12例,脾门处破裂6例,多发性破裂10例。

2.介入栓塞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进行选择性脾动脉造影,明确脾破裂活动性出血后,用较大的栓塞材料如不锈钢螺网及明胶海绵条进行脾动脉近端栓塞,远离脾门,栓塞后造影,若未发现造影剂外溢,说明出血停止,栓塞治疗成功。

3.脾血获取途径:让病人向左侧侧卧5分钟,在局麻下经脐水平线与左腋前线交点处,用穿刺套针将带有多个侧孔的细塑料管送入腹腔,通过负压吸引将抽出的不凝血性液体,用5~8层纱布过滤2次,无须加抗凝剂,排除脾血被腹腔污染后,直接经静脉输入体内。

二、治疗效果

本组36例经栓塞治疗后未再继续出血,无脾梗死及栓塞意外,8例出现栓塞后综合征,表现为一过性发热、左上腹疼痛,经抗炎、止痛、退热、补液等处理,在1周左右症状消失。抢救输血主要以自体脾血为主,最多回输血量1500ml,最少约400ml,平均600ml,无脾血回输所引起的并发症,平均住院10天。28例半年后得到了B超复查,脾组织基本恢复正常。

三、讨论

1.栓塞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止血保脾效果:脾脏的血供主要来自脾动脉,因此,脾外伤出血,栓塞脾动脉可以获得明显的止血效果。1984年李宝华等证明,在实验狗脾上极到下极作一全长纵形切口,深达脾脏厚度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脾动脉结扎后,出血速度降低到每分钟6.3ml(为结扎前的八分之一),并于6分钟内停止出血。充分证明脾动脉主干栓塞对外伤性脾破裂的止血效果。本组在脾动脉主干近端栓塞,远离脾门,脾实质仍可通过侧支循环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没有发生一例脾梗死。介入栓塞治疗操作简单,创伤小,止血效果明显,又可保脾,显示了治疗脾破裂的合理性。因此,对外伤性脾破裂,只要无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病情允许,经导管介入治疗是很好的办法。

2.脾血自体回输的优越性:在抢救治疗外伤性脾破裂时,输血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通常对患者进行同种异体输血,本组病例成功地进行了自体脾血回输,不仅节约了血源,而且减少了输血有关疾病的发生。腹腔内的游离血,超过1小时后将不会凝固。在临床上所获脾血,往往都超过1小时以上,因此,脾血可不加抗凝剂。我们知道,大量输入同种血,与此同时亦输入了大量枸橼酸制剂,血钙因与枸橼酸结合而下降,影响凝血机制,严重者导致手足搐搦和心脏症状等并发症,而不加抗凝剂的脾血自体回输,既简化了输血手续,又无枸橼酸制剂中毒之虞。用ACD液保存的库血,3天以上血小板几乎全部失活,而新鲜脾血能提供有活力的血小板及增加红细胞数,保存了不稳定的凝血因子,温度适合。不搬动病人,床边就可获取脾血,简单易行。因此,我们认为,脾血自体回输,是一种简便、实用、安全有效的措施,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3.脾外伤栓塞治疗并脾血自体回输适应征选择:必须符合以下三条:一是明确脾外伤存在;二是确认脾外伤有继续活动性出血;三是除外合并腹内其他脏器损伤。对于第三条除依据临床表现外,可以通过腹部的影像学检查及诊断性的腹腔穿刺,比较容易获取结果。但有时判定尚感困难,此时除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外,尤其对穿刺液体肉眼仔细观察并常规化验包括淀粉酶检查将有助于鉴别诊断。只有排除了腹腔内其他器官的损伤后,栓塞治疗并脾血自体回输才是安全的,否则会出现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