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法治肝郁

/ 3

七法治肝郁

郑风宏

郑风宏(山东省泰安市第四人民医院急诊科271000)

祖国医学对郁证的认识最早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其载有木、火、土、金、水五气之郁,并提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的治疗原则。元代《丹溪心法》从内伤情志致郁立论,创六郁之说,分气、血、湿、热、痰、食六类郁证;并指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本篇所讨论的范围是肝郁所致病证。肝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一类病证。临床表现主要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物梗塞,不寐等多种症状。多年来笔者临床对肝郁证的治疗,分别采用疏肝行气,解郁化滞;揉肝经穴,疏导解郁;抑肝扶脾,健中解郁;说服鼓励,诱导解压;行气化痰,解郁散结;通络化瘀,行气解郁;补气养血,益脏解郁等七法,临床屡用获效。兹分述如下,供同道临证参考。

1疏肝解郁,行气化滞法

1.1适应证

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闷善太息,胸胁胀痛,痛无定处,腹胀纳呆,嗳气,或伴呕吐,大便失常。如久郁不解,可表现月事推迟或不行。苔薄腻,脉弦。

1.2证候分析

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多由情志所伤,心肝气郁引起。肝脉布两胁,肝气郁结,肝络失和,则见胸闷善太息,胁肋胀痛,且痛无定处。肝气偏旺犯胃,则腹胀,大便失常。气病及血,气滞而血行不畅,女子则见月事延期或不行,舌见瘀象。脉弦乃肝旺之征。

例一:田某,女,23岁,某超市摆货员,于2007年8月6日初诊。患者近3个月来常对人发脾气,好生气,对他人所干的活、说的话均不称心,不知什么原因就吵起架来。胸闷不适,善太息,胸胁胀痛,食欲差,睡眠不佳,月经延迟7~8天,小腹胀痛,量较前少。查肝功、心电图、B超肝胆腹部等无异常。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此属肝郁气滞,气病及血,治宜疏肝解郁,行气化滞。方用柴胡疏肝汤加减:柴胡、枳壳、香附、郁金、青皮、苏梗各6g,合欢皮、川芎、白芍、当归各10g,桃仁﹙研﹚、红花、山梔、炒枣仁、甘草各8g。月经前10天始服,经期停服,连服20剂,诸证皆除,月经规律同前。拒再服药,随访3个月,未再见上述病证。

2揉肝经穴,疏导解郁法

2.1适应证

范围广,虚实证皆可。能懂、易学、自己能掌握的一种治疗方法。特别是中老年患者,既要治病,还要保健,或者是因各种情况不愿服药和不能服药者。证见情绪低落,胸闷不适,腹胀纳呆,或见大便不调,月经不规律,或见失眠健忘,脉弦。

2.2证候分析

社会、工作、家庭诸事积于身,压力大,心情不得舒畅,则见胸闷不适,情绪低落。肝经偏旺,易于乘土,肝气犯胃,则腹胀纳呆,大便失常。肝气久郁,气滞而血行不畅,女子见月事不规律,脉弦乃肝郁之征。

例二:郭某,男,46岁,某中学校长,2006年6月2号初诊。患情绪低落,胸闷不适,健忘失眠1年余,先后几次到医院查体就诊,服安定、谷维素、维生素B1片及健脑补肾丸等药治疗,好转几天又发作,后来干脆不服药,任其发展。近1个月来,又觉大便稀,且不规律,有时1日2~3次,有时2日1次,腹胀失气多,乏力,身体消瘦,精神差,舌淡苔薄,脉弦缓。病由肝郁气滞,伤及脾胃所致,治以疏导解郁,健脾行滞。根据患者情况教其按经穴治疗法:①揉腹:双手摩热后,把手掌心的劳宫穴对着自己的肚脐﹙神阙穴﹚,揉至肝区的期门穴﹙肝在右肋骨下面,穴在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先逆时针揉,再顺时针揉﹙中医认为逆时针揉为泻法,顺时针揉为补法﹚。揉按1个来回算1次,每天睡前揉36次,早晨起床可加1次;

②推搓两肋:双手按腋下,顺肋骨间隙推搓至胸前,两手接触时返回,来回搓72次,早晚各1次;③按太冲穴:盘腿端坐,用左手拇指按压太冲穴﹙脚背第一、二趾骨之间﹚,沿骨缝的间隙按压并前后滑动,做36次,然后用右手按压左脚太冲穴,手法同前,可在晚上温水泡脚10分钟后按压,每天1次。三法可同时在1天内先后用,也可单用。先试按6天。二诊:觉体力、食欲有恢复,大便已1日1次,睡眠好转,仍有胸胁胀满,舌转淡红,脉弦。效不更方,继治疗2周。三诊:胸胁胀满,情绪低落消失,饮食睡眠已规律体重有恢复。嘱其以后若病情有反复就按此法治疗。1年后随访,上述病情未再出现过。

3抑肝扶脾,健中解郁法

3.1适应证

情志不遂,郁郁寡欢,腹胀痛,腹泻、腹鸣、大便溏薄如糊状或稀水或夹有一些粘液,腹痛不因泻利而缓解,舌苔薄白,脉弦缓。

3.2证候分析

肝主疏泄,喜条达。情志不遂,郁郁寡欢则肝郁气滞,横逆犯脾,脾湿不运,故见腹胀痛、肠鸣、腹泻,苔薄白,脉弦缓是肝旺脾虚之征。例三周某,女,32岁,幼儿园教师,2007年8月9日初诊。腹胀痛,腹泻8年,曾就诊于几家医院,中西药杂投,收效甚微。患者8年前在哺乳期中,偶遇情志刺激,乳汁消失,并出现间歇性腹泻,腹部胀痛,肠鸣漉漉,大便溏薄如糊状,排便多在清晨起床后,有时1日内连排2~3次,进食油腻则甚。舌淡胖,苔白腻而厚,脉弦滑。脉证合参,此乃肝郁气滞,脾失健运,痰湿滞留肠道所致。痛泻要方加减:法半夏、浙贝、防风各10g,陈皮、白芍、茯苓、白术、薏苡仁各15g,炒扁豆20g,甘草6g。6剂后腹泻次数减少,腹痛腹胀减轻,自觉舒适。方药不改,再服15剂而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4说服鼓励,诱导解郁法

4.1适应证

心情闷闷不乐,抑郁不畅,精神不振,或情绪不宁,多愁善虑。舌淡苔白,脉弦。

4.2证候分析

情志不遂,肝失条达则心情闷闷不乐,精神不振。郁久化火扰及心神,或心失所养则情绪不宁,多愁善虑。

例四:周某,女,28岁,于2008年11月20日初诊。患精神不振,多愁善虑1年余。3年前大学毕业后,一直没有找着理想工作,谈过几个男朋友也没成,考研2次也没中,近1年来心情郁闷,对任何事情也不感兴趣,家人催其多次找医生诊疗,中西药取回家后最多服用1~2次,后怎么劝也不服药。近2个月来又卧床不起,叫起来饭后又躺下。视病重在朋友的推荐下来我处诊治。见患者形体偏瘦,面色晄白,言语少,舌淡胖,苔薄白,脉弦缓。证属肝郁气滞,情怀不畅。综合病人情况,给以说服鼓励,诱导解郁治法。让他人到诊室外,和其做较透彻的交流,让其和朋友及家人不能说的话告诉医生,找出问题的根源,逐一制定出解决方案和目的,1个多小时的交流,病人感觉心情舒畅了很多,认为我给她看透了证,很愿意接受我对她的建议。另外我又把逍遥丸瓶上的标签去掉,说是自己配的药,专治压力大、心情不好,带2周药回家服用。3天后家人打电话说,已不成天睡觉,能坚持服药,但还是精神差,不愿意和人说话。嘱其家人要尽量理解和疼爱她,慢慢会好起来的。1个月内,先后来诊和打电话6次,病人情绪明显好转,已主动和人交流,饮食、睡眠已规律,继续服药3周,争取室外多活动,并嘱其病情没有大的反复就不用来诊。1个月后随访,已如常人,正边找工作边准备继续考研。

5行气化痰,解郁散结法

5.1适应证

胸中窒闷,咽中不适,如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苔白腻,脉弦滑。

5.2证候分析

肝郁不解,肝失疏泄则见胸中窒闷,肝旺乘脾致脾运不健,生湿聚痰,痰气郁结于胸膈,随气上逆,阻于咽际,如有物梗阻,咯不出,咽不下。苔白腻,脉弦滑为痰气夹杂之象。例五:冯某,女,36岁,于2009年5月9日初诊。患咽中不适,如物梗阻2年余,加重3天。

2年前因家务事致情志不畅,始觉咽干痛,服药后干痛好转,但老觉咽中有物,去医院做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服用治咽炎的药好转。和婆婆一起住,常闹不和,丈夫又不听话,经常生闷气,心情郁闷,致咽中不适反复发作至今。3天前又因生气致咽中干痛不适,口苦,胸胁胀痛,心烦,便秘。故来吃中药准备好好治一段时间。证见舌红,苔薄黄,脉数。

该患者属典型的痰气交阻,肝郁化火之证。给以丹梔逍遥散和左金丸加减:柴胡、郁金、枳壳、佛手各6g,山梔、丹皮、黄连、龙胆草、木通各12g,竹茹、瓜蒌、陈皮、半夏各8g,甘草6g。

试服5剂。二诊:咽中干痛、口苦消失,大便如常,脉转弦滑。方药:半夏6g,厚朴9g,茯苓、陈皮、佛手、香附、枳壳、苏梗各10g,丹皮、炒栀子、郁金各8g,甘草6g,继服10剂。并嘱其尽量避免生气急躁,否则药不达效。三诊:仅觉咽部不适,舌脉正常。继服10剂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复发。期间因婆婆生病住院伺候半月回家后,婆媳和睦。

6通络化瘀,行气解郁法

6.1适应证

郁闷不乐,胁痛日久,部位固定,其痛如刺,入夜尤甚,或胁下扪及癥块,苔薄白,舌质有瘀斑,脉细涩。女子月经量少而不畅。

6.2证候分析

肝郁不达,疏泄失司,气病及血,故郁闷不乐,胁痛如刺,部位固定,且可扪及癥块。因卧血归于肝,瘀血滞留故入夜尤甚。肝郁不畅,冲任失调,故女子表现经行不畅。舌质紫斑,脉细涩,皆气滞血瘀络痹之征。

例六:李某,男,70岁,退休工人。患胸胁胀痛3年余,加重1个月。3年前因情绪刺激后,感觉胸闷及两胁下胀痛,多次查心电图、胸片、B超肝胆等未见器质性病变。认为是生气引起没什么大碍,有时也遵医嘱服丹参滴丸、疏肝和胃丸等药后好转,生气后又出现。1个月前又因生气引起胸闷、胁胀痛,但这次右侧胸肋痛点固定,夜间更著,影响睡眠,故来看中医。见形体偏胖,舌淡胖,苔薄白,舌尖及两边有瘀斑,脉细涩。证属肝郁不达,血瘀络痹。方药用复元活血汤加减:柴胡、旋复花、桃仁、红花、炮山甲各8g,当归、路路通、王不留行、没药、炒枣仁各10g,大黄、甘草各6g。试服5剂。复诊:疼痛明显减轻,已能入睡,仍胸闷,再做心电图示部分ST–T改变。前方去大黄加陈皮、枳壳各6g,带药10剂继续服用。服完后回电话说疼痛、胸闷完全消失,已入伙老友室外活动锻炼身体,尽量远离生气之源,未再服药。4个月随访,未出现上述病情。

7滋补气血,益脏解郁法

7.1适应证情感失常,悲忧善哭,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反复发作,舌淡苔薄,脉细。或见心悸胆怯,神疲纳呆。或见眩晕、腰酸、遗泄。舌淡或质红,苔薄或少,脉细或细数。

7.2证候分析

久郁不解,营血暗耗,日久气血不能上奉养心安神,故见精神恍惚,心神不宁。血虚则脏躁,故表现精神失常,烦躁悲哀,时时欲哭。心脾失养见心悸胆怯,神疲纳呆。肾精不足,虚火扰动则见腰酸、遗精。气血不足见舌淡、脉细,阴虚有火见舌红少苔、脉细数。

例七:苏某,女,48岁,2010年10月12日初诊。患烦躁悲哀,时时欲哭5年余,加重3个月。述及近5年来常生气发火,心烦不宁,别人说话做事均不符合自己要求,不自主哭泣掉泪,失眠梦多健忘,爱唠叨,胸胁、腹部胀满不适,大便不调,疲乏。近3个月来月经延迟7~8天,量少色淡,经期长。之前,中西药杂投,病情反复。诊见患者精神欠佳,声低,但思维清晰,掉着眼泪诉说自己的冤屈等约20分钟,舌淡苔薄,脉细。证属久郁不解,气血亏虚,心脾失养。治以补气血,养心脾,益脏解郁。甘麦大枣汤加味:小麦20g,党参、黄芪、白术、当归、炒枣仁、远志、龙眼肉、郁金、合欢花、柏子仁、木香各10g,陈皮、神曲、甘草各8g,大枣10枚。试服10剂。二诊:心烦、失眠、食欲、乏力均改善,舌脉未变。不改方继服20剂,月经期间不停药。三诊:精神已佳,面色转红润,饮食、睡眠已正常,未出现急躁发火和哭泣,舌淡红苔薄,脉细。继服20剂,巩固疗效。半年跟踪随访,一切如常人。

8小结

上述七法,是笔者临床治疗肝郁证所常用的方法。然临床见到的肝郁证,变化多端,错综复杂,病同证异,这就要求临床必需审慎辨证,灵活变通,既不可固执一法一方,更不能机械地进行论治。总之,治疗肝郁证必需通过辨证,才能药证合辙,而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