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护理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 1

浅谈护理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康小燕

康小燕(湖北省十堰市西苑医院湖北十堰442004)

激励是心理学上的术语,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过程[1]。激励是医院组织行为的一个核心问题。随着我国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护理科学的发展。为了适应医院改革,提高护理质量,适应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需要,作为护理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激励机制的重要性,灵活运用激励机制,尊重和理解护理人员,充分调动每一位护士的内在潜力和工作积极性,从而实现管理目标。笔者认为护理管理中常用以下激励机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总结如下:

1目标激励

让护士看到前景,看到光明目标是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外在物,目标管理是管理工作最重要的内容。目标激励则是实现目标管理的重要手段。

目标激励即以科学、合理的目标去振奋人们的精神,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激励方式。管理者要善于设置正确、适当的总目标,使组织、群体目标可望可及,以鼓舞员工士气,同时又要将组织和群体的总目标正确分解成若干阶段性目标,使之同个人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护理部在制定总目标即长远发展规划时,一定为她们提供献计献策的机会,分期分批组织老、中、青护士座谈会,虚心听取其意见,满足其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激发她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从而焕发出许多不同寻常的创见和有价值的建议。聚思广益的结果,将使决策更科学、更完善、更可行,最终更有益于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在护理人员使用过程中,进行护理岗位的动态调整,给每一位护士实现抱负、理想和参与管理决策的机会。

2环境激励

一个护理团队缺乏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心理氛围,人际关系紧张,就会使护理人员不安心工作。努力创造一个人人互相尊重、关心和信任的和谐工作环境,保持职工群体人际关系的融洽,能激励每个护理人员安心工作,积极进取。不断改造医院整体环境,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护理人员参与各种健康的文明的医院文化活动,为护理人员及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是护理人员安心工作的保证。

3榜样激励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的榜样必须是公认的,具有权威的,能使人们产生敬仰心情的偶像。榜样是一面旗帜,使人们学有方向,追求目标,产生模仿和追赶的心理愿望,从而使外在的榜样转化为催人奋起的内在激励。榜样对先进人物是一种挑战,激发进一步找出差距;对一般人物鼓舞奋发向上;对后进人物产生心理上的触动[2]。护理管理者在工作中,既要注意用护理行业中的先进模范人物教育激励护士,还要善于发现宣传本院的先进人物,以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起到榜样激励作用。

4鼓励激励

在日常护理管理过程中,注意发挥个体优势,调动护士的潜力,鼓励其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创新[3]。对语言表达能力强、记忆力好的护士让其参加护理知识讲座,并加以整理,回科室后向同事宣传最新护理理念或方法;有艺术气质的护士让其参加、组织所里的文娱活动,带动团体的积极性,增强团体的紧密性,丰富护士的生活。对于护士的优点,哪怕是很微小的,也有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并考虑其个人特长和团体需要,提供其发挥的平台。对于护士的缺点,哪怕是很明显的,也不要简单地加以制止,而是应该形成以护士长为主导,团体为主要执行者的体制,在尊重护士人格的前提下,帮助其改正问题。

5行为激励

以领导者的个人行为带动护士“正身直行,众邪自息”,自传胜过言教,具有亲切美好形象的管理者无疑将赢得护士的爱戴和拥护,号召力和凝聚力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于情理之中。护理部除自身高标准、严要求外,要求护士长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具有优良的民主作风,大公无私,言行一致,身体力行,成为护士的率。为此,护理部实抓护士长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制定了详细的考核细则和培训计划,每月考核一次,并与绩效工资挂钩。各位护士长忙里偷闲,利用休息时间充电,丰富理论知识,提高个人技能。在科室管理上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护理质量得到了提升。

6小结

由于护理人员也是人,作为管理者,应该充分考虑人的自身需求和社会需求,不苛求完美品质和不求物质生活的圣人,而是鼓励护理人员不回避自己的物质、精神追求,在尽量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充分引导其具有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我们运用以上激励方式,有效挖掘护理人员潜能,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使其自身价值得到更好发挥,通过良好的团队精神,使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更高层面的统一,实现“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有效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35-137.

[2]刘丹军.激励机制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5,4(6):18.

[3]田小叶.情感激励在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6):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