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综合性教学改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浅谈语文综合性教学改革

张伟

陕西绥德中学张伟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教育专家力求探索的课题。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那怎样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我仅从读《死亡诗社》谈谈我的一些体会: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和道德,竭力挖掘学生最内心的渴望,激发学生的活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一、巧用导语感受开始美的意境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堂课的开头非常重要。富有经验的教师很重视导语的设计,比如《死亡诗社》中的教授。他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投石激浪”,往往瞬间就可勃发学生热情,引人入胜。精妙的导语能够调节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

导语主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文体来设计。它可以是一段风趣生动的语言,可以是一幅优美宜人的画面,可以是一段轻松明快的音乐,可以是一个蕴含哲理的问题,也可以是一次小小的活动。电影中的教授是怎么做的呢?对它们是怎样描绘的呢?老师用形象生动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描绘着画中的人物以及他们的过去和将来,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和感情;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提前步入到诗的意境中。为学生进一步体验课文中的古诗美起到一个铺垫作用,它强烈的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审美教学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愉悦的情绪对学习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它能引起和保持学习的兴趣,给大脑带来明晰的状态。因此,适当得体的导语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疲劳,集中学生的精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给学生一种和谐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愉悦美。

二、调动气氛,挖掘潜能

现在的学生喜欢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的特长,于是,我在上综合性学习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创新。如:综合性学习《死亡诗社》,我在设计课的流程分为四大块:第一板块是必答题,根据诗填国外作者,典故,诗的背景等;第二板块是抢答题,名句接龙;第三板块是风险题,形式活泼。这三板块是我根据学生喜欢竞争、比赛而设计的,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调节了气氛。第四板块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特长来表达自己对诗的喜爱之情,设计如:绘诗、谱诗、品诗、舞诗、演诗、动漫古诗等。整堂课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打破陈规,积极创造

我们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人生,给提供一次机会,一个平台去让学生自己感悟体会。如:《死亡诗社》中的老师就领着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旧有模式,尽使学生的心灵碰撞出火花。要想写出一篇有创意的文章,必须学会运用创新思维。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解放思想、挣脱常规思维的束缚,独立思考,突破固定的思维定势,运用求异思维,见前人之未见,想前人之未想,充分展示个性,写出富有创意的文章。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写作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活跃学生的思维。为了启发学生构建一个无限宽广的想象空间,不妨采取以下步骤:

(1)去除创造力的内部障碍,让学生感到是安全的,允许他们进行尝试甚至犯错误。

(2保持潜在意识中对问题的研究状态。

(3推迟判断,保持流畅、自由的思维过程。

(4)提供使头脑伸展联系的经历,开始强迫头脑产生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案时是不舒服的,一旦适应以后会越来越自在。

(5)去除思想的禁锢,鼓励随心所欲。

(6)保持活跃的思想。

(7)保持对事物普遍的敏感性。

以上策略,便是著名的奥斯本培养创造力的方案。

四、训练创造想象

想象不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幻想,想象的母体是生活。脱离了生活,违背了真实,想象就失去了不息的命脉,而沦为荒诞不经,令人生厌的胡思乱想、胡编乱造。越善于观察、体悟现实平常的生活与情感,便越能超越生活的表象,进入再造与创造的想象空间,寻找到与生活本体同谐共振的生命节律。

想象的本质是创新。人云亦云,拾人牙慧,东施效颦,不是想象,恰恰是想象力贫乏。只有跳出樊篱,突破禁区,摆脱思维惯性,才能拥有天高云淡的想象力世界。所以说,想象与创新的实质是思想的解放,个性的张扬,生命激情的宣泄。只有让思想冲破牢笼,让心灵自由地飞翔,才能真正打开想象的众妙之门。

关注学生人性与个性

五、关注学生,相信学生

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特别是对那些高层次的需要,我们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其有满足的可能,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号,而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对即使看起来这方面需要不强烈的同学,也一定要坚信他的心灵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坚信这个世界中一定存在着劳动、学习、创造的需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找寻出这种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如《边城》为人类的“爱”字作了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通过教师的引导赏析,使学生领略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另外,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丰富多彩的世界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在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社会也不需要每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国家需要80%以上的学生将来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工作者、劳动者,这样想来,我们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就不用逼着100%的学生去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训练了,同时又能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素质。

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转运站”,而必须“披文入情”。首先,透过形形色色的文字符号,去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放手让他们评价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从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借诗移情,借文移情,化景设情,表达自己的情意和体验。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去,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关系,创设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心施教、以情激情,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发展状态。只有师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有默契的配合,教者乐教、学者乐学,也更容易点燃中下水平学生的情感火花,才能有教学目标的顺利实

虽然语文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但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并不因此而能自行实现,因而,教师除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外,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多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要实现这一教学境界,教师必须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训练,使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成为自觉。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评价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生活状况,联系学生的生存环境和当前的社会现实,抒发感慨,发表议论,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的看法和态度。同时,学生在展开讨论的过程中,在自己的习作中,或含蓄或直接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价值判断,只要教师引导得法、点评到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也能收到明辨是非、净化心灵、纯洁道德的效果。教师对学生学习表现所做出的正确判断,积极评价、科学引导,也会对学生的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的人文精神得以提升,生活品味和道德得以提高。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悉心关注学生人性、个性、情感和道德,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音乐,才能使语文教学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体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